吳翔峰
摘要:籃球是一項非常受歡迎的運動,從世界級的籃球比賽到小的校園運動會,足以說明籃球是一項十分普遍的體育運動,其對籃球運動員的籃球技術和心理素質的要求十分嚴格,因此,籃球運動員需要每天不間斷的進行訓練,對于初初中生來說訓練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為這個階段是培養初初中生籃球意識的重要階段,不容忽視。
關鍵詞:初中體育教學;籃球教學;開展策略
引言:
在對初中階段的學生進行體育科目教學時,籃球教學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教師要根據這一階段學生的學習現狀,對學生的籃球運動需求進行深入的了解。在開展籃球教學時,教師要制定針對性的專項教學方案。教師要認識到這項教學內容的重要性,通過增強學生的籃球運動技巧,確保學生在學習這些運動知識時,能夠獲得更好的發展。
一、初中籃球教學的現狀分析
總的來說,現階段的初中生普遍籃球意識都不強,具體來說,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攻擊和防御的轉化過程緩慢,且經常背對著對方,視線完全沒有集中在對方身上;第二,在錯過某個時機之后,沒有想辦法挽回,想辦法攻擊,而是一直在防守;第三,缺乏支援防守的意識,不看人而是看球;第四,籃球意識弱,該傳球的時候不傳,不該傳球的時候瞎傳,找不準時機,從而錯過贏球機會。
二、初中生籃球開展的有效策略
1、提高學生“看”的能力,即提高觀察能力
“看”球即“觀察”球,是運動員觀察能力的體現,這是初中生最重要的籃球意識。觀察球的優劣是由初中生的可視范圍決定的—可視范圍大,觀察來自各個方向、各個角度、各個距離、各種速度的球的反應速度就越快,觀察能力就好;相反,可視范圍小,運動員的反應能力就慢,觀察能力就相對較弱。初中生要培養出良好的觀察能力,沒有捷徑可言,就是要多練,多積累,多反復,這樣球場經驗積累的越多,觀察球的能力也就自然而然的越強。這里需要重點強調的是在球場上,要多使用眼睛的余光觀察球場情況,這樣能幫助初中生擴大可視范圍,提高判斷的準確度和精確度。
2、提高學生的反應能力
除了觀察能力外,初中生應該具備的籃球意識就是反應能力。在球場上,反應能力的快慢可能直接決定著最后球賽的成功與否,因此,現代籃球運動要求運動員要具有敏銳觀察的能力和迅速反應的能力,在觀察到有投球的好時機時,就要快速反應過來,以最快的速度把球投出去,與此同時,也要采用合理的戰術將球投準,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眼睛,手腳和頭腦”要并用,這對初中生的要求是很高的,需要初中生刻苦訓練,不斷積累,不斷培養,不斷鍛煉,這樣才能達到并用的效果。
3.適當培養“忽悠”能力,即培養學生的真假動作
實際籃球比賽中,運動員需要學會利用真假動作來迷惑對手,為此,初中生除了要訓練專門的“看球,投球,運球”等基本能力外,還要學會真假動作的變換,當對手擋在你面前想要找準時機搶球的時候,就需要用假動作“忽悠”一下對手,然后出其不意將球投出去,形成一定的“空間差”“時間差”和“位置差”,具備了這“三差”的籃球意識后,就會大大增加贏球的幾率。
4、嚴格要求,嚴格訓練
任何比賽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包括籃球比賽也是一樣的,在激烈的比賽中,除了要面對強勁的對手外,還要面對實時播報的比分,其落后或領先都會對運動員的心理產生影響,增加運動員的焦灼感,所以,初中生除了要有扎實的基本功和默契的團隊戰術配合外,還需要有過硬的心理素質及優秀的比賽作風,要做到用平常心對待每一場比賽,正確靈活處理每一次的突發意外,用精湛的技術,清醒的頭腦,合理的戰術,正確的籃球意識,良好的作風贏得最后的比賽。
5、多分析比賽過程,吸取教訓,積累經驗
每一場比賽都不是平白無故贏的,都是需要無數次的經驗積累得來的,因此,在日常的訓練中,初中生可以將自己的比賽過程用攝像機或手機全程錄下來,然后在訓練后,對比視頻,放慢動作進行分析。訓練效果還不錯的時候,可以看看有哪些值得借鑒的經驗或手法,然后多加訓練,達到熟練的程度;對于訓練效果不好的,要著重分析不好的原因,然后對此提出具體的有效的對策進行改進,可讓學生們共同參與討論,共同分析,集思廣益,尋求共識。
6、運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創設情境
在傳統的籃球教學模式中,教師的教學方法非常單一,通常采用解釋和示范的方式。學生無權主動參加。籃球教室沉悶無聊,師生之間很少互動。但實際上,籃球是一項有趣的運動,應受到學生的歡迎和喜愛。因此,體育教師應創新籃球教學方法,使學生感受到籃球學習的興趣。
例如,我可以使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創造生動的情境,還可以使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動畫片“灌籃高手”。這是日本非常著名的動畫,也影響了一代人的童年。
結束語
總而言之,籃球運動現在越來越重要,對于以后想往籃球體育方向發展的學生來說,更要在初中就開始訓練,慢慢培養出正確的籃球意識,培養自己的觀察能力,反應能力和部署戰術戰略的能力。所以,初中生要刻苦訓練,嚴格要求,分析自身的優勢和不足,在訓練中積累經驗,培養能力。
參考文獻:
[1]駱方昌.初中體育籃球教學研究[J].考試周刊,2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