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秀娟
摘要:數學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那么如果能將數學融入到小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場景中來進行學習,就能夠大大提高他們探索數學理論的興趣,提升解決實際數學問題的能力。但是現在很多小學數學老師將生活化元素帶入課堂中的時候,缺乏教學理論的規劃和實際問題的拓展。所以,本文將以小學數學生活化課堂教學為背景,在分析現在小學數學課堂滲透生活化元素存在的誤區之后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以此促進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提高。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實踐;生活化元素
與小學的其他學科相比,小學數學對學生的思維邏輯性和聯想能力的要求更高。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的思維還比較簡單,在思考邏輯性較強的問題時還是比較吃力的,生活化因素在數學教學上的融入能夠幫助學生更輕松的接受數學理論知識,提高運用能力。而從老師的角度講,學生在理解上遇到了困難,就達不到該有的教學效果,在課堂上合理的加入生活化元素,不僅可以增加老師和學生在課堂上關于數學問題的互動,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還能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一、小學數學課堂生活化教學存在的誤區
1.小學數學生活化具有盲目性
生活化的案例有助于幫助學生更好的了解和掌握數學的理論知識,所以將生活化元素融入到數學課堂中有很好的效果。但是一些老師為了更好的達到輔助自己教學工作的目的會舉一些和實際情況相背的例子,這些例子雖然和教學內容相符,但是會給學生造成一定的誤解,就有可能會和最初的目的背道而馳,所以老師還是要注重生活化元素的真實性。
2.小學數學生活化缺乏規劃性
現在很多老師雖然在數學課堂中也運用了生活化的教學,但是并沒有真正的領悟其中的內涵,數學教學最重要的兩點是數學思維的培養和實際問題的解決。如果迷信生活化因素,一昧運用生活案例而不加以總結提煉,學生就很難將自己的注意力放在數學理論知識的學習上面。而如果不夠重視生活化因素的實際性,只是簡單套用的話,又不足以讓學生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真正的解決實際數學問題。所以還是需要老師進行一個較好的規劃,才能達到將數學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目標。
二、小學數學課堂滲透生活化元素的方法
1.課后作業生活化,優化作業布置內容形式
數學課后作業的布置目的是鞏固所學數學知識,提高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但是從內容形式上來說比較單一,而且給學生造成的壓力比較大。針對現狀,老師可以在課后作業的布置上增加生活化的元素,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同時激發他們數學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鼓勵他們將數學的思維帶到日常生活中去。比如,在學習了加法估算的內容之后,老師可以給學生們布置回家后和家長一起去一趟超市,結賬之前自己對購買的商品進行一下大致的計算,然后和最終的價格進行一下對比看自己的估算是否準確,回家之后再將自己購買的商品和對應的價格記錄下來,然后對比自己估算價格和真實價格的差距。生活中用到數學的地方很多,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學以致用。
2.課堂中挖掘生活化素材,生活中滲透數學理念
老師要有挖掘生活化資源和素材的意識,然后滲透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而收集資源的時候最重要的是要和所學的教材內容相得益彰,這樣才能引導學生準確的學習數學知識。利用學生感興趣的生活常識來進行數學教學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以長、正方形周長和面積這部分為例,老師提問時可以從觸手可及的地方問起,比如:“教室的窗戶是邊長300cm、高是200cm的長方形形狀,學校想給教室安裝新的窗簾需要購買多大的花布呢?”類似這樣的提問不僅可以讓學生重視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還能將無形的數學理論化為有形的生活實際。
3.樹立生活化思維,數學課堂導入生活化元素
老師要先具備生活化的教學思維才能更好的打造生活化的數學課堂,不僅要積極的轉變自己以前受到的教學觀念的影響,還要充分利用課堂導入的方式引導學生逐漸適應生活化的內容出現在數學的課堂上。以方向與位置為例,方向的辨認除了需要掌握辨認的方法,還要通過實踐來驗證。
結語:
綜上所述,教育改革對孩子的數學綜合素質要求提高,也就意味著老師要在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中融入更多的生活化元素以此來收獲高效課堂。在小學數學中融入生活化元素,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解決現在數學課堂中存在的問題,比如引入具有盲目性和缺乏規劃性等都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一一改正。小學數學課堂的生活化需要老師在作業布置上幫助學生學以致用,在課堂形式上設計生活化的問題和實踐活動。除此之外,老師也要讓自己擁有生活化的思想意識,生活化在小學數學課堂的融入也會越來越順利。
參考文獻:
[1]張巧真.探究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引入生活元素的策略[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09):187-188.
[2]張婉婷.生活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山西青年,2021(17):195-196.
[3]張崝.新課程視野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誤區及對策[J].求學,2021(35):51-52.
[4]白紅麗.基于生活化的小學數學教學研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1(08):297-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