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滌塵
摘要:“只有把優秀傳統文化放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放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整體框架中,才能清晰看出對其借鑒、弘揚的重大意義。”[1]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要求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社會治理作為國家有效治理的重要量級,必須盡可能發揮各社會主體的治理功能。[2]2016年以來,洛陽市將家風建設納入全市構建文化傳承創新體系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通過分析洛陽市家風家訓館建設所蘊含的內涵和其在社會治理中體現出的價值,有助于建構具有濃厚道德底蘊的社會治理模式和新型社會道德體系;有助于增強社會秩序的穩定性,建立以和諧家庭為元素的有序社會,為當代社會治理治理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關鍵詞:洛陽;家風家訓;傳統文化;社會;當代治理
引言
傳統意義上的中國社會是家族為本位的社會,家族文化在中國文化組成中也占據著重要地位。國學大師錢穗曾說“中國文化的全部都是從家族觀念上筑起的。”家族深深地影響著中國文化,家族文化亦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家風亦稱“門風”“父風”,其主要以家規家訓和父輩或祖輩的言傳身教、身體力行為載體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家庭思想觀念、情操和風氣等,并經過世世代代的積淀和傳承、發展而具有豐富的內涵。家風之根滋養國風之樹。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曾合多次談到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強調“家庭的前途命運同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
洛陽是中國建都最早、朝代最多、歷史最長的都城。立于河洛之間,居天下之中,中原大地敦厚磅礴之大氣凜然而出,南國水鄉嫵媚風流之韻盡在眼底。洛陽文化積淀深厚、名家賢士輩出,家風文化源遠流長。在當代社會治理面臨困境的背景下,深入挖掘洛陽傳統家風文化的內涵、充分發揮其社會治理功能,對于完善社會治理體系、提高社會治理能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家風
《大學》有言,修身齊家而后治國、平天下。家風形成于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時期,對穩固封建王朝的秩序奠定了良好的自下而上的基礎。家風是一種植根于中華文化的集體心理認同,是每個個體成長的精神足跡,是一個家族代代相傳的體現家族成員精神風貌、道德品質、審美格調和整體氣質的家族文化風格。現如今,在當代社會由傳統家族模式向核心家族的轉變中,優秀的家風家訓文化因其特有的強大生命力,仍被國家、社會、學校、家庭和個人繼承和發展,并體現于家庭、社會和國家的各種活動中,洛陽地區的家風文化可追溯至周公誡子以“謙德”的故事。而洛陽的家風家訓館正是基于這種對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之上,基于對家風家訓其化內涵的深度剖析。
1.1 治家—家和親孝
自小在家中,我們就聽到過這樣一句話:“家和萬事興”。“和”是我國古代治國、治家的重要理念。《左宗棠家書》中明確指出 : “家庭之間,以和順為貴。” 中國古代村落主要以家族為單位,“內和”的這一家風為家族的強盛和延續奠定穩定的家庭觀念,并不斷強化家族內成員的整體意識和對家族的高度認同意識。[3]在洛陽的家風家訓館中就記錄著這樣一個家庭:張素霞是西工區的一名機關干部,2014年,她的婆婆家在老城的房子要拆遷,公婆擔心子女因拆遷分家產反目成仇,天天愁眉不展。張素霞和丈夫知道老人的心思后,組織家庭會議,首先亮明觀點:安置房弟弟妹妹們先挑,剩下的是他們的。一個家庭中最敏感的財產利益問題,因這一句話在先,最后順利解決。因拆遷安置進行的家產再分配,曾讓多少家庭不和、兄弟反目,但張素霞家里,因為拆遷安置的事,兄弟姐妹們反而更親密了。這正是以“和”為立家之本而鑄就的佳話。“和”是聚合家庭關系的整體理念,而“孝” 則是維系晚輩與長輩良好關系的核心理念。在朱柏廬所作的《朱子家訓》中,尤能看出這樣的家庭關系準則,《朱子家訓》也便是“內和孝親”治家之道的優秀代表。
1.2 修身—以德當先
我國古代家庭教育都把“修德”作為教育子女和同輩中相互勉勵和監督的重要內容。傳統家庭教育中,教子之方便是把“做好人”作為育子的重要目標。例如,高攀龍在《家訓》中就明確指出:“愛人者,人恒愛之; 敬人者,人恒敬之。”在曾北宋末年任洛陽令的趙鼎,南宋紹興初年曾兩度為相,在洛陽留下了“嚴訓治家”的美名。“南宋賢相,首推趙鼎。”《宋史》評價趙鼎論中興賢相,以鼎為稱首,他一生忠貞愛國,剛正不阿,他對后輩的家教也十分嚴格,專門訂立了《家訓筆錄》,訓導子孫要立身忠孝、勤儉守業。他強調:“凡在仕宦,以廉勤為本,人之才性,各有長短,固難勉強,唯廉勤二字,人人可至”,訓導子孫廉潔從業、勤儉守業,規劃生計。《家訓筆錄》強調嚴謹治家,條款具體,還指出家長要持心公平,子女婚嫁資送要有統一的定數。這些規定便于操作,減少了矛盾,保證了家人之間的和睦。在趙鼎的嚴格規范和教育下,趙氏后裔無不以家規家訓為立身做人之本,形成了忠孝、廉勤、清白的好家風。
1.3 處世—濟眾容仁
古代傳統社會主要以村落聚居為主,人與人之間生活于熟人社會之中。如何處理與鄰里和其他熟人之間的關系成為傳統家風的一個重要內容,在《鄭氏規范》、《邊氏普族·家訓》等家規家訓中都有提及。曾國藩曾說 : “我家初移富圫,不可輕慢近鄰,酒飯宜松,禮貌宜恭。”[4]他終將仁民愛物、撫危濟困、救難濟貧等優秀品質作為為優良家風告誡家人,突出強調寬容、仁慈、撫濟的重要性。在洛陽家風家訓館中也記錄著這樣一個助人為樂的故事:洛龍區紅旗社區居民金玉花一家。68歲的金玉花回憶,在她小時候,母親就常教育她要多做好事,“誰家有困難,咱能幫就幫”。“左鄰右舍誰家有事需要幫助,父母總是跑在前面。”金玉花說,在與鄰里融洽相處中,她從父母身上繼承了助人為樂的好品質。良好的家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她。鄰居馬大姐家鬧矛盾,她多次上門調解;老同事周師傅住院,兒女卻都不在身邊,她天天陪護;獨居老人秦女士生病了,她騎三輪車帶秦女士看醫生……
二、洛陽市家風家訓館建設對當代社會治理的價值
《大學》云:“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習主席在講話中指出:“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5]處于轉型期的中國社會,因全球化、現代化、信息化等多股勢力相互交織導致中國面臨嚴峻的社會治理問題。而家風對塑造、培育和樹立家庭成員正確的價值觀具有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之下,中華優秀家風必然成為實現有效的社會治理的重要工具。
2.1 引導—家風為新型社會道德體系和社會治理模式注入活力
一個價值觀若想要真正轉化為被人們普遍接受、認可的文化,就必須融入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工作、學習等實踐活動中,不斷在實踐中獲得感知與領悟。中華優秀家風之所以能夠世代傳承、澤被后代,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其內容的親民性、樸素性和時代性。中華優秀家風作為以家規、家訓等規范而生成的穩定的價值追求,其能夠對社會成員的行為選擇具有明確的引導作用。仁孝文皇后在《內訓》中將“慈”釋為“慈者,上之所以撫下也。上慈而不懈,則下順而益親”。[6]中國傳統道德在家風家訓的代代延續中被傳承,忠孝廉儉、仁義禮智信等價值觀成為傳統社會引導上到貴族、下到普通百姓家庭教育的價值遵循,并惠澤千秋,仍然引導著現代家庭的家風建設和家庭成員的行為過程。[7]弘揚家風家訓的優秀傳統文化,有助于構建新型社會道德體系,為當代中國社會治理提供重要支撐。
2.2 塑造—和諧穩定的家庭助力穩定社會秩序建構
家庭是一個社會的最基本的單元,也是維護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礎。但是近些年社會結構劇烈變化,經濟快速發展,全球化浪潮撲面而來,各種社會問題也如雨后春筍,為社會治理敲響了警鐘。這其中典型的問題是中國傳統道德教化的作用被嚴重削弱;良好家教、家風漸漸缺失;家庭內部成員間的矛盾也有逐漸激化,愈演愈烈的趨勢,家庭這個社會最小單元格日益呈現出不穩定的狀態,這一狀態將進而影響到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
現代社會治理需要硬治理與軟治理的有機統一。在文化治理、情感治理等軟治理中,社會成員本身的道德素質能夠直接影響到社會治理的有效性。社會成員源于家庭,其道德品格主要通過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進行塑造。其中,家庭教育對社會成員的道德塑造處于最初始、最重要的階段。而在家庭教育中,家規家訓、 祖輩或父母或兄長等身體力行直接作用于教育對象的道德塑造。要積極發揮家風的社會功能,實現有效有序的社會治理,形成穩定的社會秩序。
2.3 涵育—現代公民意識為社會治理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洛陽市家風家訓館的建設有助于培育公民的家國情懷和責任意識,洛陽人歷來堅守對“修身、齊國、治國、平天下”的傳承,家風是社會風氣建設的基礎,對社會成員的責任意識、秩序意識等的培育和涵養起到重要的基礎作用,弘揚傳統家風家訓文化,有助于為當代社會治理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同時也是我們國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能永葆強勢動力的精神源泉。自古以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深深影響著良好的家風建設,并潛移默化地熏陶著處于優秀傳統文化環境中的每一位個體。優秀家風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涵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培養合格社會成員的重要資源。
2.4規范—為當代社會治理創造良好社會氛圍
家風以家規家訓等為主要載體,對家庭成員 “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進行規范。劉備有家訓言:“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唯賢唯德,能服于人。”這句經典家訓最終成為諸多家庭教育的共同遵循,對人們的善惡行為進行規范和引導。洛陽市通過建設家風家訓館,在全社會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將家風家訓從家庭倫理拓展為社會倫理,使之成為調節社會關系的工具,有助于為社會治理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緩和尖銳沖突。從家規家訓到社會規范,從家庭成員到社會個體,每個人的言行舉止都必然受到源于家庭或社會的已經轉化為內心信念、習慣等的影響,這種影響往往通過行為選擇表現出來。通過宣傳弘揚傳統家風家訓中“事親養親”、“父慈子孝”等理念,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重新澆灌社會的土壤,必能起到加深代際親情、協調家庭關系、增強家庭凝聚力,從而促進社會公民形成良好的個人品德,使民風世風得到凈化和優化。
三、結 語
有一種文化,它任憑時間沖刷,歷久彌新,影響著你我的成長;有一種精神,它融于你我血脈,代代相傳,成為家族珍視的瑰寶,它不僅是儒家文化中“修身”“齊家”“平天下”的人生軌跡,還是《朱子治家格言》中那些發人深省的至理名言;它既是百姓家宅中懸掛的金字匾額,又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孔融讓梨”“孟母三遷”等歷史典故。它就是家風! 一種看不見形狀,說不清樣子,卻給予我們力量的事物;一段在父母的面容里流淌,在家族興盛、衰敗的歷史中鐫刻的故事。有人說,時代變遷,家風久違。其實,細細回想,自血脈之初,家風便已經在我們的體內發芽、扎根。如果你因喧囂的都市生活,繁忙的工作,淡忘了這寶貴的精神財富,那請您用片刻時光,靜下心,仔細回想父母祖輩的身影,在他們的身上你能看到:勤勞可讓赤土生金,節儉可助五谷豐登,真誠可讓高朋滿座,善良可助大愛無疆……
在今天這樣一個節點,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因此,必須整合包括中華優秀家風在內的文化資源以建構多元和諧的治理格局,充分發揮優秀家風的引導、塑造、涵育和規范功能以強化對現代社會的治理。
參考文獻:
[1]韓冰.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治國理政智慧[OL].來源于瞭望觀察網, http://www.lwgcw.com/NewsShow.aspx?newsId=37114
[2]曹凌燕 《借助文化軟實力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探索與思考》[J].科學社會主義,2015(02):84-88.
[3]浦永《論中華優秀家風及其社會治理功能》西南林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云南? 650224
[4]曾國藩 《曾國藩全集?家書二》【M】長沙,岳麓書社,1986
[5]習近平主席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 周年的講話原文
[6]馬益玲《做自己的皇后 徐皇后<內訓>講記》 中國華僑出版社 2016年11月版
[7]夏紅莉 《宿州傳統孝文化的內涵及其在當代社會治理中的價值研究》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