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惠蓮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學生接受信息的方式多種多樣,各種不好的信息使很多小學生的心理發生了問題。但是,中國的心理健康教育還有問題,所以有心理問題的小學生不能馬上接受心理咨詢。本文分析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和解決方法。
關鍵詞: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問題;解決方法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43-074
小學階段是孩子成長和發育的關鍵時期,智力發育還不成熟,充滿好奇心,不具備分辨是非的能力。而且,很多大人認為孩子在這個階段應該會很開心。即使沒有充分的重視,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也很落后。因此,本文提供了解決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的方法。
一、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
(一)不重視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方面,受傳統思想的影響,大人認為小學階段孩子的想法很簡單,不會發生心理問題。事實上,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我們處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在自己的媒體、雜志、報紙上,可以看到負面的能量。小學生接受信息的方法多種多樣,接收到的信息復雜,無法很好地處理收到的信息。更嚴重的是,他們模仿這些信息中的行為和說法。不知不覺地孩子們有不同程度的避開隱患。另一方面,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們愛好的補習班也變多了,有的孩子在小學沒有休息的時間。父母之間也互相競爭著。其他家的孩子申請了英語班、口才班、舞蹈班。他們也去給孩子申請這些課。我不擔心孩子是否討厭。迫于這種壓力,孩子又不敢說,積壓的情緒越來越多,導致了孩子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而且,也有不太重視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學校。沒有專業的咨詢老師。上課只出幾本心理健康的書。所以這樣的課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如果被同學欺負,受到語言和暴力的話,會產生一連串的負面心理,導致父母和老師不重視,在孩子之間玩耍。這些問題會給孩子帶來心理問題。
(二)教師隊伍不專業,相關設備不齊全
現在,中國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是業余的。專業知識不足。要順利開展教學計劃,需要好的基礎設施和硬件設備。現在的狀況是因為資金問題,很多學校都沒有相關的基礎設施。因此,不能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學生心理治療方案。
(三)心理健康教育對象不全面
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界限。很多學校的重點可以發現心理有問題的學生。我們的目的是確保每個學生的健康和全面發展。如果學生情緒過于停滯,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會出現障礙。不能及時發現其他學生的心理隱患。
二、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問題的解決方法
(一)加強對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
不太重視心理健康是這項工作的最大課題。首先,呼吁各級部門定期開展講座,用一些生動的例子引起教育部門的重視。老師的家長及時交流,了解孩子的最近情況,及時發現問題,使孩子的健康全面發展。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我們也定期舉辦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知識講座,讓家長了解和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在發現孩子最近情緒變化后,家長和老師應該更加耐心地說服、溝通,而不是簡單的批評來解決問題。我們也要珍惜自己的心情,如果有什么想對孩子說的話請和老師和父母交流。知道原因的話,可以制定更好的計劃。只有重視各方面的合作,才能更好地發展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提高相關教師綜合素質,加強相關設施建設
由于師資隊伍的專業知識不足,應聘請專業心理健康醫生設立專門的心理診療室。加強對有關方面的教育力量。國家設立有關青少年的專門研究機構,為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提供最新的研究報告或成果,以便更好地為學生服務。也要重視提高心理健康老師本身的素質,老師的一個言行也影響孩子。老師越親切,孩子對老師越有親切感。這樣的話,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心理健康。相關設備的建設也很重要。學校應該引進先進設備,設置發散室。
(三)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內容
根據這個課的多變性,書的內容和現實大不相同。我們想更適合。實際上要想讓這門課更好,就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例如,這個課經常讓孩子們自己看書。孩子們也不怎么感興趣。心理學上,人們對發光、活動的東西傾注了更大的注意力。這個年齡的孩子更是如此。容易分散注意力,活潑易動。所以,我們抓住這一點在課堂上和孩子們一起交流,讓學生們參加,發現他們的細微行為、情緒的變化。針對被發現的問題及時指導學生。可以帶學生去操場,進行其他場景的模擬和運動。課程內容豐富多彩,學生對這門課的興趣也很高,老師和學生的關系也很近。
三、結語
社會不斷發展和變遷,越來越多的家庭生活質量提高,家長對于孩子的溺愛,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一些心理問題就孩子的缺乏關懷。孩子獲取信息的途徑也多種多樣,這些都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孩子的成長。因此需要家庭和學校的密切合作,保證孩子的身心健康,使其成為祖國的棟梁。
參考文獻
[1]李艷子.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班會課的實踐探究[J].新課程,2021,(38):32.
[2]徐媛.小學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探討[J].教育藝術,2021,(09):39.
[3]趙生蘭.小學高年級學生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討[J].試題與研究,2021,(26):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