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發祥
摘要:地理是在初中一年級開始學習的一門課程。它在所有課程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這是小學剛畢業的學生了解中國和世界的橋梁。學習地理可以讓學生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和地形地貌,培養學生的世界觀,但傳統的教學方法無法更好地完成這項工作。
關鍵詞:初中地理教學;多元智能理論;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43-492
引言
將多元智能理論與初中地理相結合,教與學相結合,可以解決初中地理教學中存在的缺陷。教師要根據初中生的智力特點和學習方法,充分融合初中地理教學和多元智能理論,不斷提高多元智能理論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
一、多元智能理論總結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有多元智能,每個人的智力有好有壞,在某一領域都有潛力和才能。當這個理論擴展到教育領域時,我們可以理解,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智力優勢和弱點,都是獨特的個體,可以以獨特的方式為社會做出貢獻。在多元智能理論指導下,教育改革發展的思路是充分關注和挖掘每個學生的智力潛能和優勢,滿足每個學生不同的智力發展需求,全面促進學生的有效發展。在多元智能理論中,中國傳統教育所定義的學習相對較差的學生是指邏輯智能或語言智能尚未得到充分開發和發揮的學生,每個學生都是優秀的,沒有智力水平的問題,只有智力類型的差異。教師需要為學生營造和諧、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為學生綜合智力的發展提供有利條件,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實現各種潛能的開發。
二、多元智能理論與初中地理教學的相關性分析
1.多元智能理論與初中地理教學內容的相關性。針對《用地圖解釋中國地理位置與特色》的教學目標,作者以地理教材提供的內容為基礎,開展了空間智能、自然觀察智能、地理信息的培養。其中包括語言智能和邏輯數學智能。例如,對于中國在世界上的位置圖、地理課本提供的活動題和相關文字說明,學生應注意中國在世界上的位置圖,通過學習地圖掌握中國的位置,并總結中國的區位特征。
2.構建多元智能理論地理教學的具體目標
根據學生的智力特點,設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在地理課程開始前,教師必須進一步分析教材,解讀實際教學內容。深入掌握和編寫多層次教材是第一步。教師在安排課程時,必須根據教材的難易程度,有效梳理教學模塊的順序,然后根據實際教學內容制定最佳教學目標。教師對教材進行簡要解讀分析的具體方法和過程如下: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是教學課程。根據不同的角度,可以進行合理的引線設計和不同的引線類型。過去,地理課程的形式過于枯燥、陳舊。教師以多元智能理論為指導,運用多種教材促進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實際課堂中,教學案例與課程指導安排必須相互呼應。
三、關于在初中地理教學中融入多元智能理論的思考
1.從多元智能理論的角度,建立多元化的教學目標
在人類全面發展的過程中。多元化的教學目標是促進人的人格發展的根本保證,是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前提。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多元化教學目標的制定可以合理反映地理課程的實際特點。如地理必修課:制定全球氣候變化多元化教學指標。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環境的影響,可以通過不同的智能,從不同的角度得到充分的體現。多元化教學的核心目標是從多元智能的角度解讀教學內容,并基于多元化的視角設定最佳教學目標。多元化的教學目標還可以有效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促進不同愛好的學生參與到實際教學課堂中,充分營造活躍的課堂環境,豐富課堂內容。
2.熟練運用物質資源,追求教學效果
地球的運動和經緯度是初中地理教學的難點,極地地理坐標的確定更是難上加難。在教學中,我巧妙地用拳頭和手指解決了極地地理坐標問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方法是:右手握拳,拇指朝北,四指的方向就是地球自轉的方向。這樣,它從北極逆時針旋轉;從南極,它順時針旋轉。這種方法非常簡單易懂,產生了良好的三維模擬效果,大大提高了學生的理解和記憶能力,使用方便。再比如,在“地圖”課講授“不同山形”的知識點時,我讓學生伸出雙手,大拇指放在掌心,握緊拳頭。假設是山地模型,然后求山地模型的地形。手背的突出部分相當于山頂,關節之間的部分相當于馬鞍,從根部開始的四指第一節的背部相當于脊,而手指之間的間隙相當于山谷。在手背上灑一些水,水就會順著手指的縫隙流下來。由此可見,河谷是集水之所,常成為河流之源。手的小指外側相當于陡峭的懸崖。在形象展示的同時,師生共同參與,積極開展討論,充分發揮學生的思維和想象能力。
3.注意引導學生一起觀察和思考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是課程改革的基本內容。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是一種辯證關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始終將觀察和思維訓練結合起來。通過觀察,學生可以發現問題,幫助學生澄清問題,通過思考促進進一步觀察。既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又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達到教學的初衷。例如,在研究世界溫度分布時,教師首先要求學生觀察南北半球等溫線的變化。經過觀察,同學們很快發現,北半球的等溫線比南半球的等溫線更彎曲。為了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教師不妨引導學生反思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一些學生仍然不知所措。這時候老師會再次展示世界陸地和海洋分布圖,讓學生觀察南北半球的陸地和海洋分布,不時提問,及時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合作,在探索中解決問題。由此可見,多元智能理論與社會文化和環境密切相關。營造豐富的教學環境,可以結合初中地理,培養學生更聰明的能力。將學生的智力差異作為地理教學的重要資源,不斷提高師生對地理知識的掌握程度,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學習興趣,滿足不同學生的智力需求,提高教學效率。
結語
初中地理課程是學生系統認識自然規律以及掌握人與自然密切關系的課程。地理課堂的知識點非常繁多,而且內容也比較龐雜,如果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則學生很難真正掌握教材中的內容,課堂教學的效率也比較低下,通過新穎的教學模式不僅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對于地理學習的興趣,而且還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促進學生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熊勁松.初中地理混合式教學模式設計與實踐淺析[J].信息周刊,2019(4):0200-0200.
[2]李小林.探析體驗式教學在初中地理課堂中的運用分析[J].城市地理,2017,000(01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