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奕含
摘要:對外漢語教學中涉及到豐富的內容,尤其是漢語言文化,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歷史文明,蘊含著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隨著國家的強大,漢語逐漸成為世界上較為流行的語言,很多外國人士紛紛學習漢語知識。為了讓世界對中國有更加全面的了解,應大力發展對外漢語教學,培養出更多的對外漢語教學人才,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提高中華傳統文化在國際的影響力。本文簡單介紹了對外漢語教學的重要意義,并研究了對外漢語教學中傳播傳統文化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對外漢語教學;中華傳統文化;傳播
引言
隨著國家的繁榮發展,中國在國際舞臺上越來越有影響力,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開始關注漢語,學習漢語的人群越來越多。現在很多高校都開設了對外漢語教學相關課程,很多國家也開設了孔子學院,對外漢語教學迎來了新的發展,吸引了眾多目光。對外漢語教學是為了幫助學習漢語的人更好的掌握漢語交流方法,能夠認識漢字,能說中國話。漢語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要求在對外漢語教學中不僅要讓漢語學習者掌握基本的漢語知識,還要適當進行傳統文化的傳播,讓他們不僅能運用漢語進行交流,還能對中國文化有較為清晰的認知。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應通過有效的傳播方法讓漢語學習者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與價值。
一、對外漢語教學的重要意義
我國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對外漢語教學顯得越發重要,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士來到中國,逐漸形成了“漢語熱”的現象。漢語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漢語在世界交流合作中越來越重要,相關部門對于漢語的對外教學更加重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主要的學習對象是外國人,對外漢語的教學不僅是外語的教學,也是一種語言工具的教學。漢語的使用人數眾多,漢語也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之一。因此,趁著當前良好的漢語發展機會,我們應加強對外漢語教學,同時進行傳統文化的傳播,讓世界看到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讓世界更加了解中國。
二、對外漢語教學中傳播傳統文化的有效路徑
(一)選擇循序漸進的傳播內容
在進行漢語知識的傳授時,對外漢語教師也要注重傳統文化的傳播,由于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蘊含著豐富的優秀文化,如果不選擇合適的傳播教育內容,很可能給漢語學習者帶來很大的學習壓力,甚至導致學生產生抵觸情緒。因此,在對外漢語傳統文化傳播過程中,教師必須要進行合理選擇傳播內容,循序漸進。比如,教師在傳播中華文化時,應介紹物質文化,再介紹抽象文化。因為物質文化有著具體的形態表現,更加容易被學生理解與掌握。抽象文化深層次的展現了中華傳統,學生要具備一定的漢語基礎才能掌握這些抽象文化知識。教師在進行物質類文化的介紹時,還要注意回避一些敏感的話題,讓學生掌握漢語知識的同時去感受中華傳統文化。像中餐、武術、剪紙藝術等這些擁有實質形態的傳統文化,由于其本身具備一定的中華精神文化,教師可以進行合理的引導與解釋,讓學生了解物質文化背后的故事與內涵。教師也可以給學生講解一些中國古代的道家文化、儒家思想等,讓學生在這些抽象文化內涵中感受我國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二)結合實際生活進行傳統文化的傳播
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教師需要花費很多時間與精力讓外國學生明白某一類型事物下的不同物品。以中國美食為例,教師很難讓外國學生明白湯圓、元宵、餃子、月餅之間的具體區別。人們常說的戲曲美妙,戲服精致華麗,由于國人有著相關的文化基礎,因此,在腦海中很容易勾勒出畫面。但外國學生并沒有收到國中華文化的熏陶,教師在介紹戲曲戲服知識時,他們很難想象得出具體的實物。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可以采用直觀的教學方式,結合生活實際,組織學生去現場參觀感受,或是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相關資料視頻,讓這些外國學生能直觀的理解感受中華傳統文化,激發外國學生對我們優秀傳統文化的濃厚興趣,提高漢語知識的學習主動性。他們也能在中國文化環境下自己去體驗和感受,教師再進行恰當的引導,結合文化背景進行相關介紹與解釋,這種實踐的學習方式能加深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記憶。
(三)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傳統文化的傳播
在新時代背景下,文化的傳播必然會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例如“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這類跨文化傳播電視節目,通過這些電視節目的傳播,很好的提升了中華文化在世界的知名度。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學校也可以組織一些能傳播傳統文化的比賽或者電視節目,再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擴大文化傳播渠道,學校也可以構建完善的對外漢語教學公開課,讓學習漢語的學生在互聯網上自主學習中華文化。教師也可以利用當下眾多的微課平臺,上傳相關的教學視頻,以此來進行傳統文化的傳播,提高漢語學習者對傳統文化的興趣。
(四)組織課外實踐活動進行傳統文化的傳播
學校可以在進行對外漢語教學時,可以充分利用課外時間,組織學生開展一些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感受中華傳統文化,并主動積極的研究與學習。例如,學校可以在中華傳統節目期間開展對應的實踐活動。比如,在端午節時,學校與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包粽子比賽,學生可以在學習包粽子、欣賞粽子、煮粽子、吃粽子這一系列的親身經歷中感受傳統文化,還可以組織學生一起賽龍舟或觀看賽龍舟比賽,教師也可以在這一過程中給學生介紹節日的由來,相關的事跡,讓學生明白端午節吃粽子劃龍舟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通過對這些節日背后故事的講解來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又比如,在重陽節時,組織學生一起爬山,登高望遠。在登山過程中給學生介紹重陽節的相關知識,九月九日重陽節,又叫做登高節,正值秋高氣爽,滿地野菊花開,學生可以一路觀賞美麗的秋景,還能登山游覽。教師還可以讓學生了解到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重陽登高寓意著避禍消災,步步高升這一美好的愿景。“高”也有著高壽的意思,是我們對長輩身體健康長壽的期盼。學生可以借助登高來寄托自己對家鄉的思念之情。在教師的講解中,學生既領略了秋天的美景,還能了解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總結
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不斷上升,漢語在世界舞臺上的影響力越來越高,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方式也應與時俱進,不斷創新與改革,才能更好的適應文化的發展潮流。本文探討了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傳播傳統文化的有效方法,希望能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提供重要的參考價值,促進我國傳統文化的良好發展。
參考文獻:
[1]張亞楠.對外漢語中的中華傳統文化傳播[J].區域治理,2019(44):248-250.
[2]張潔.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傳播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19,32(13):135-136+145.
[3]祁偉.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中華傳統文化傳播策略[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7,30(07):97-98+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