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德力
摘要:小學數學是小學教學階段十分重要地一門基礎學科,小學數學教學的目標不僅僅是幫助小學生掌握書本的理論知識,也要培養小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在新教育改革的要求下,小學生不僅要具備嚴謹的邏輯思維,更要注重對自主實踐能力的加強培養[1]。因此,教師需要合理的利用情景化教學模式,創新更改傳統的教育方法,激發小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愛好,培養獨立思考的學習能力,拓寬思維發展的能力,有效的提高學習小學數學的學習效率。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引導;引導方案;教學策略
一、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有效引導的教學意義
教師在對于小學數學的有效指引過程中,不單單是結合書本教學內容傳授給小學生基礎的理論知識,更要加入情景化的教學模式,使實際的生活場景融入到教學課堂過程中,選取一些小學生感興趣的生活內容作為教學的素材,以便激發小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從而使其更容易的融入到課堂環境中,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2]。
隨著小學生年級的增長,對于小學數學的學習能力更需要小學生全身心的投入進去,加強數學中對運算推理、理論實踐相結合能力的培養是必然的。如果教師不能正確指導小學生學習數學的方向,就會導致小學生失去學習數學的興趣,無法完成現代教育要求下的數學教學目標,大大降低了學習的成效,從而影響了小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的全面發展。
二、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引導策略
(一)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其主動學習
小學生性格活潑好動,對任何事物都容易充滿新鮮感,因此在課堂上很容易分心,不認真學習,開小差,此時教師需要正確指導小學生集中注意力,認真學習數學基礎知識[3]。比如說,將一些實際生活場景引入教學課堂中,精選一些小學生感興趣或者最貼近生活原材料的教學素材,讓小學生深刻意識到小學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教師可以布置任務讓小學生認真觀察并記錄身邊日常生活中隱藏著的數學現象,激發并促進其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隨后與同學或者老師一起探討自己的發現,通過對相關知識文獻的查閱,編寫自己的探究過程和結果,再由老師進行點評,找出其中存在的問題,對問題加以正確有效的指引,從而讓小學生自主找尋解決的辦法,靈活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開發學習的思維。
比如說在學習三角形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如果常規的給小學生介紹三角形的長、寬、高、面積等相關書面知識時,難免會使得課堂枯燥乏味,因為這些理論的知識太過于抽象,小學生很難理解其實際意義。所以教師可以從生活中找取一些生活常見的三角形物體,像三角架、小紅旗,支衣架等等,聯系生活實際,提出三角形為什么會具有穩定性的這一特點,引導學生自主觀察、思考這個問題,再在課堂上討論交流三角形的特點、運用及作用,從而開發小學生的思維發散,促進學習小學數學的自主觀察和學習能力。
(二)重點培養小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促進其實踐操作的教育思想
教育部門明確指出要重點培養小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不僅可以幫助小學生正確的培養三觀,也能夠提高小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做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學以致用,舉一反三[4]。
因此,教師要做到以小學生為主,教師為輔,合理地分配數學學習的時間,有效控制好教課教學的時間,把時間留給小學生自主思考探究,在課堂時間中設置提出疑問的環節,引發小學生思考,總結自己的觀點,從而提高參與性,有助于營造積極熱情的課堂氛圍。遇到難點大家可以一起研究分析解決問題,通過師生、同學之間的互相交流,也同樣提高了口語表達和思維敏捷的學習能力。
(三)重視學生的錯誤,糾正錯誤,提高小學生對問題的解決能力
小學生的思維發展在小學階段尚未發育成熟,對問題產生容易有犯錯畏懼的思想,此時教師需要耐心指導,不能一昧的批評、打擊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而是要對其進行心理輔導,增強自己的自信心,并且要及時發現小學生犯下的錯誤,合理有效的指導和糾正。
比如說,教師在課堂上進行加減法運算提問的教學環節時,小學生很容易回答錯誤,這個時候教師要及時幫助小學生掌握理解、進行運算的過程和意義,因為他們只是大致知道簡單的運算過程和結果,卻不理解其中蘊含的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所以很容易出現錯誤。此時需要教師幫助小學生培養耐心計算和認真檢查的學習習慣,在老師的正確指導下,小學生會自覺地養成做完作業認真檢查的好習慣,進而幫助提高學習記憶和學習能力。
(四)定期進行總結,引導學生合作共贏的思想
教師需要充分意識到小學生自我控制能力相對薄弱的這一特點,主動幫助小學生摒棄焦慮、走向交流,促進小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合作學習,讓學生意識到整體合作的效率對個人的學習有著積極有效的影響。
比如說,在學習多角形相關面積的課程內容時,教師可以引導小學生自行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以小組為中心,布置合理的教學任務,鼓勵小組大膽猜測,動手實踐,例如可以把兩個三角形拼湊成一個四邊形,研究面積的求法等等,然后讓小組分析討論并記錄討論結果,再向其他小組展示并介紹自己的探究過程和結論,教師可以在旁輔助,找出其中存在的疑點和難點,耐心指出并解決。最后總結該小組的優點和亮點,這大大加強了小學生的自信心和上進心,也大大提高了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讓小學生自行感受到自己通過動手實踐思考而得到成果的愉快體驗,進而更加主動的學習數學知識[5]。
教師需要定期的進行學術總結,對該階段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反思、記錄。教師應當首先充分認識到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正確學習并及時、合理地更新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也可以讓小學生自行總結,寫出自己的不足和看法,加上老師對小學生每個個體的觀察了解,找出其自身存在的問題,及時有效的糾正錯誤,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在老師和學生共同的努力下,提高教學的成效,完善教育改革的機制,實現小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全面提升。
結語:通過以上的探討能夠發現,教師在對小學生的教學過程中進行有效的指導已經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傳統的教育觀點與方式已經不能夠滿足現代教育發展的要求了,教師需要創新、合理的更改自己的教學模式,使其更加高效的配合教育發展,為小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生活落實更加堅硬的基礎。同樣,對小學生的耐心指導和鼓勵也會培養小學生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讓課堂教學效率顯著提高,保證了課堂的有序進行。小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習和生活,增強了學習的動力,形成了正確的三觀,在學習能力和思想素質的雙面發展上,都能有更好的平臺去改變自己、提高自己,最終實現小學生綜合素質教育與學習能力的全面提高。
參考文獻:
[1]樊麗忱.論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有效引導"策略[J].文淵(小學版),2020(7):266.
[2]陳新娥.論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有效引導"策略[J].神州,2021(1):121-122.
[3]余婭飛.試論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有效引導"策略[J].新課程·小學,2018(2):49.
[4]喻愛珍.試論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有效引導”策略及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6(35):126-127.
[5]王芳.淺談有效引導策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5(29):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