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社會各界對教育事業的要求發生了不小的變化,與以往相比,如今的教育工作更強調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其中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繼承是核心素養的重要構成部分,所以,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教師要積極的引導學生,從優秀傳統文化的視角下,培養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以及民族使命感和民族認同感。語文學科的教材充斥著大量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內容,所以,在語文課程教學工作中滲透傳統文化是一種強化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徑。接下來,本文將就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策略展開進一步論述。
關鍵詞:初中語文;傳統文化;滲透策略
引言
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是每一名中華兒女應盡的義務,初中生是未來社會的中堅力量,是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接班人,必須要掌握好傳統文化,同時結合時代背景去發揚傳統文化。所以在初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積極滲透傳統文化,是培養學生責任感、使命感、愛國情懷的重要方式。但是如今的傳統文化滲透卻受到了一定沖擊,導致傳統文化的滲透教育效果并不能令人滿意。所以怎樣將傳統文化與初中語文課程進行有效結合成為了當今教師之間的重點研究問題。
一、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一)有助于促進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
通過研究和調查可以得知,我國傳統文化不僅僅歷史底蘊悠遠,同時也蘊藏著豐富的智慧,有很多傳統美德觀念對當今社會都有著較為重要的指導作用,有利于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對語文基礎知識點內容的講解,更應該不斷引導孩子們學習傳統文化,這樣更有利于促進孩子們形成較為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1]。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向學生們講解傳統文化中的艱苦奮斗和永不放棄的精神,這樣便會對孩子們的學習和生活有著較為重要的促進作用,孩子們在遇到困難時也不會輕言放棄,反而會勇于挑戰困難,進而戰勝困難。
(二)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相對于小學語文學習而言,初中語文學習涉及的知識點內容較為多樣,對孩子們語文學習考察的內容相對較多,孩子們通常認為語文學習難度較大,在實際學習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在做題時不能全方位觀察題目中各項信息,以及不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學到更多的知識內容,等等。對此,初中語文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能只是對一部分知識內容進行堆砌化的講解,這樣孩子們并不能對各個知識點內容有更加全面化的認知,反而會認為語文學習難度較大。
二、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路徑
(一)從教材出發,引導學生汲取文化內涵
教師在開展初中語文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可以以教材內容為基礎,引導學生從課文中發掘傳統文化因素,汲取傳統文化的內涵。在教學工作開始之前,教師首先需要對教材內容非常熟悉,尋找教材內容中的傳統文化因素,并將這些內容進行總結和歸納,提煉文章的中心思想。接下來,教師需要根據教材中的內容去設計教學策略,并選定恰當的教學方方法,并將傳統文化因素與課文內容進行緊密結合,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當中受到影響。這樣一來,學生就能夠充分的感受傳統文化,認識傳統文化,掌握傳統文化,同時全面吸收課文內容,促進其學習能力以及語文素養的提升。
例如,教師在教學《中國石拱橋》一課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從教材內容向外延伸,引導學生從課文當中汲取傳統文化因素。《中國石拱橋》這篇課文通過描寫趙州橋和盧溝橋,并以小見大的講述了中國石拱橋的建筑特點、藝術特點以及相關用途。從歷史的角度上看,中國石拱橋的建筑藝術經過了數百上千年的發展,其作用也與中華傳統文化的特性有相同之處,全面的展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教學設備,通過視頻、圖片等,直觀呈現中國不同時期石拱橋的建筑特點以及作用,從而幫助學生更好的了解石拱橋的作用,引導學生感受石拱橋中蘊藏的傳統文化內涵。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學生就能夠在掌握課文內容的同時感受傳統文化,吸收傳統文化。
(二)從生活出發,引導學生拓展傳統文化
在我國古代,能夠反應人們精神面貌、思想、認知等方面的內容很多。都能夠從各自的領域反映出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深刻的影響著今天人們的生活。所以需要將現實生活與語文課堂相結合,站在生活的角度上向學生推廣傳統文化,引導學生吸收傳統文化之中的智慧與內涵,讓學生對傳統文化心生敬畏。
例如,教師在教學《桃花源記》一課的相關內容時,教師首先通過示范朗讀課文,引導學生初步了解課文當中講述的故事與其描繪的場景,然后通過一些其他的教學方法,感悟這篇課文當中所描繪的美好意境。接下來,教師就可以為學生詳細的講解課文內容,讓學生了解課文中的每一句話,然后體會作者對“桃花源”的美好幻想,體會作者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追求與思想,讓學生通過課文了解理想對人今后發展的影響,從而建立起健全的世界觀與價值觀。在這種將現實生活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情感體驗會得到明顯的提升,能夠有效引導學生體會到傳統文化中廉潔端正的寶貴德行,有助于學生進一步了解傳統文化,感知傳統文化[2]。
(三)從情感出發,引導學生感受文化魅力
當今教育環境中,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如雨后春筍般出現,要求讓學生在主體地位上完成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和發揚,同時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過課堂教學活動逐漸成為有思想,有擔當,有知識的全面型人才。
例如,教師在教學《木蘭詩》一課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圍繞學生自身開展教學活動。首先,需要引導學生感受詩歌當中的愛國主義情懷,全面的理解詩歌當中所描繪的木蘭,體會這一巾幗英雄的形象,進而把握古代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讓學生結合實時,說一說自己心目中的祖國,講一講自己應該從哪些方面愛國。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學生能夠感受到傳統文化中的愛國主義精神,進而樹立起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信念,引導學生擁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
三、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是學生學習過程的領路人,只有教師將自身價值最大化的發揮出來,才能引導學生全面的感知傳統文化,吸收傳統文化,應用傳統文化,讓學生成為建設祖國的棟梁之材。
參考文獻:
[1]盧貴歆.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的途徑和方法[J].新課程研究,2019,10(8):76-78.
[2]薛占杰.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措施探討[J].中華少年,2020,3(24);6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