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健
摘要:現階段,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和教育的普及,我國職業教育呈現良好的發展趨勢。眾所周知,化學是一門基礎性自然科學,與生活息息相關。在教學中,化學更是以知識點分散、繁雜、需要大量識記的特點,讓學生“看了記不住,記了不會用”。基于此,本文探討了在中職化學教學中物質理論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中職化學? ?物質理論? ?課堂教學
一、物質結構與元素周期律和物質的量相應計算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揭示了原子結構與元素性質之間的關系,周期性理論客觀地為物質結構理論的發展提供了依據。在實際生活中,人們可以通過已知推斷未知,解釋生活現象,進而在化工生產等領域進行探測、推斷、應用。可以說,掌握以物質的量為基礎的定量計算,通過元素周期律為理論指導來進行定性分析,是學好中職化學的兩大利器。
自然界的物質多種多樣,結構也不盡相同,導致物質的性質有所差別,進一步區別了物質的功能。如在教學“物質結構元素周期律”時,教師需要重點關注原子結構、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化學鍵等知識,這些知識貫穿了化學十大基本觀念中的“元素觀”“微粒觀”“構性觀”“結構觀”等。這就要求教師把握教學策略,建立知識架構,靈活地將課堂理論知識與實際生產生活相結合。
如在教學“原子結構”時,筆者引導學生掌握了前20號或36號元素的主要構型和主要用途,并分門別類加以深入探討。在明確了放射性同位素的概念,簡要了解衰變類型后,筆者引導學生基于物質結構、物質特性,再歸納其用途。筆者從農業、化工生產、醫療、生活改善等方面,讓學生根據其性質進行思考。在學生回答完問題后,筆者補充了有關能源動力相關的知識,幫助學生加深理解了放射性同位素的實際應用,開闊了學生的視野。
對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學習,學生需要宏觀掌握某行、某列元素的通性,以及個別元素的特性與推測。教師不妨以這個作為切入點,帶領學生在課堂上繪制元素周期表,并通過提示讓學生填寫完整,以便學生加深印象。此外,教師可以將“門捷列夫與周期表”的故事作為課外趣味拓展,以激發學生興趣。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教材上著重指出“生命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分布,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總結歸納28種生命元素,也可以羅列元素,讓學生舉出具體的例子,以實例加深學生理解。
如在“化學鍵”一節的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的空間概念,系統總結化學鍵的類型,注意不同化學鍵類型之間的轉化。與此密切聯系的物質的量計算是化學計算,也是化學學習的基石。在化工生產中,物質的量計算既是決定成本的預算,也是衡量效率的指標,具有重要意義。
如在教學“物質的量”時,教師要注意單位的準確性,計算中是否采用了標準單位,各個單位之間的轉化又是什么樣的。初步了解后,教師要明確物質的狀態,在不同溫度、不同氣壓下,如果物質的狀態不同,其性質往往也不同。為了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教師可以找出經典的習題進行講解,幫助學生打下良好的計算分析基礎。此外,教師應根據學情加大難度,適當調整課堂進度,把握重點和難點,增加課堂趣味性,幫助學生克服畏難情緒,更好地與實際生活結合。
二、重要的非金屬元素及其化合物
重要且常見的非金屬元素有鹵素、硫、氮,在建筑中還會涉及硅和硅酸鹽,在化學工藝方面會涉及氧元素——臭氧、過氧化氫。相對前一板塊來講,這一板塊概念性知識較少,但靈活性較大,在實際生產、生活中舉足輕重。教師可以沿用上一版塊建立知識架構的方法,通過對比、類比記憶,讓學生溫故知新,概括通性,找出特性。教材本身有結合生活實際的要求,如“氟、碘與人體健康”“變色眼鏡的秘密”“臭氧——人類生命的認識”等,這些知識涉及生物科學、生活常識、環境保護等方面,教師可以在這一點上進行拓展補充。
相比中學化學,中職化學教學更加強調與實際結合,但是不能放棄理論知識的理解與計算。因此教師要提高自身專業素養,營造生產情境,模擬生產方式,增添課堂趣味性,增強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最終提高學生的知識建構、實踐創新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