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祥武
摘要:對于美術教育領域來說,培養和提高學生藝術核心素質是美術教師教學的信標。美術教育能促進思維能力、思維品質的提高,美術教師應改變教學方式和教學目標。以藝術核心素養為基礎的初中美術教育,更多地關注學生本身,結合學生的實際,創設自主思維的課堂環境,以提高精品核心素養。
關鍵詞:中學藝術;核心素養;教學策略
前言
核心素質的引進,使教育改革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它是一種適應終身發展、終身學習、社會發展所必須具備的素質與能力。關鍵素養不能由其本身形成,而是通過教育獲得。作為滿足未來社會需求與發展的堅實基礎,是強有力的精神支柱。藝術核心素養是促進學生成長、提升藝術知識、提高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獨特人格、發展藝術品格、提升藝術素養的基礎[1]。
一、初中美術教學現狀
中學美術教育的研究與實踐雖日趨完善,但還處于起步階段。藝術領域的建構并非完美。美育的口號常常大聲疾呼,而美育的實施卻十分困難。就應試教育背景來看,美術教育各方面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而忽略了學生的品德、智力、身體的美。有些老師仍采取老師主導的單線教學方式,無法與學生建立良好的溝通橋梁。盡管成績還可以提高,但與學生未來的成長無關。無法使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需要,并逐漸失去與社會的聯系,就無法培養學生的獨立思維、創新能力、審美觀。
第一,盡管與其他學科相比,美術教師的課程數量相對較少,但美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卻不少,美術教育應以人文素養、核心素養為核心,而當前初中教育并未體現出人文素養與核心素養。設計教學目標與內容,主要是根據教師的認識來設計。這就是造成教學內容不符合學生的學習特點、不符合學生實際情況或自身情況。這一教學模式,學生在藝術課堂中必須處于主體地位,現實課堂則是以教師為中心,這樣使得學生難以跟上課堂的步伐,學生不愿學習,甚至討厭上課。
有些老師注重高考成績,而忽略了美術教育的實用性。此外,在新課標下,不斷強調高考的重要性,不利于教師的教學活動,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也不利于新課標下的核心素養培養。
二、以核心素養為基礎的初中美術課堂教學
(一)轉變教學方法,重視核心素養
藝術核心素養主要體現在藝術領域的多樣性方面,最終體現為教書育人、育人為本的功能。精品課的最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獨立于藝術領域的知識、能力及知識發展,體現其思想、語言、審美、文化修養等方面的素養。中學美術教師應從思想、審美兩個方面,注重培養學生的藝術素質,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與審美能力,而培養人則更為重要。
當今社會,中學生所獲得的信息資源十分豐富,他們對藝術教育的需求也越來越高,難度也越來越大。藝術的核心素養在于解讀圖像、藝術表現、審美觀、創造實踐、文化理解等,通過教學方法的轉變,提高教育質量。主要包括:翻轉課堂、趣味性輔導、學生合作探究等教學手段,提高學生對藝術的興趣與愛好。建立在藝術核心素養基礎上的美術教育,首先要結合審美與教育現狀,使其成為可操作的、創造的課程。在美術課堂教育中,學生的藝術素養能得到更好的發展,緊跟新時代的發展步伐。其次,藝術教育的審美與人類的文學、藝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美術教師不僅要教授美術,更要為其他學科打好基礎。
(二)以學生為主體,激發創造性思維
不管是美術課還是其他學科的課堂教學,氣氛都是尤其重要的,美術課堂應是充滿藝術、歡樂、幽默等氣氛的課堂,在這一點上,教師可以適當放出課堂的主導地位,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每一個學生都有強大的創造力與想象力,因此美術課需要給學生一個展現自己和表現自己的機會,讓學生在美術課堂上成為藝術家。
教師應靈活創設教學環境,在創設課案時應圍繞有意義的主題進行構思,學生圍繞這一主題發揮想象,進行構圖、比例、配色等方面的創作,可以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和藝術創造力。這一過程中,教師應始終關注學生的學習動態,要經常發揮引導作用,適當鼓勵學生大膽想象、拓展思維,同時要同學生積極溝通,拓展學生的藝術世界。
(三)注重學生個性,因材施教
因各學生的遺傳因素、生活背景和學歷不同,各校的個性有較大差異。性格主要表現為性格、理想、認知、情感等。因而,“因材施教”的教育策略自古已為國內外許多教育家所認同。為因材施教,課內不需設定不同的教學內容,而是要根據本班的學習環境及學生主體性確定。藝術教師要關注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正確認識教學目標與實踐效果的差異。在教學內容上,美術教師也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不斷調整。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認識到每一個學生的特點,指導學生。這樣,美術課就不會單調,而變得生機勃勃。
(四)把藝術和生活緊密結合,轉變教育理念
首先,我們要改變我們的教育理念。美術不能脫離真實的生活,美術教育必然聯系到生活。中學美術教學應充分了解學生的生活經歷和審美體驗,把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使學生在藝術作品中體驗作者所傳達的感情與感情。
審美即品味,培養以及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時我國美術教育課開展的最根本原因。教師在進行美術課的教學時,應著重于對學生審美地培養,而不是單純注重學生繪畫技能的提升,教師在創設教學方案時應以學生實際生活為根本,引領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美,引領學生發現這個世界的美,這對學生建立一個健康完整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也有至關重要的作用[2]。
初中的學生還處在青春期,美術教師對美術學以致用。因此,應加強藝術課程的實踐性,加強藝術課堂角色扮演,改革傳統的單線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情景再現,增強學生的共鳴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熱情,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藝術的核心素質。
結語
總之,美術作為一門藝術,在世界范圍內普遍存在,且是藝術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能培養學生感覺美、認識美、創造美的能力。所以,美術教師要主動地解決藝術課堂上出現的各種問題,要具有適應變化的能力,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創造出適合學生自主思考的課堂氣氛。若是每一位初中美術教育者都做到如此,而每一位美術學習者都學到如此,那么他們即使是將來走出學校,踏入社會,也將受益良多。
參考文獻:
[1]陳錦洞.探討初中美術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大眾文藝,2010,000(015).
[2]葛鑫.基于核心素養培育的初中美術課堂教學實踐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