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效鋒
摘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特定時期的實踐過程中所形成的為人處事方法、美學追求、生活理念、道德觀念等,是中國人思想觀念、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情感樣式的集中表達,滋養了獨特的文學藝術、科學技術、人文學術,對現階段的生產生活仍有重要的影響的文化。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則是在教學中由教師依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挖掘和利用文化中的精髓,有目的有組織的尋找與學校德育教育和教學內容之間的結合點,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規范而開展的活動。
關鍵詞:初中歷史;傳統文化;教學策略
一、引言
目前在國家層面高度重視傳統文化教育,要求在教學環節中通過對學生的有意識引導,提高學生的文化精髓和涵養,但受應試教育和傳統教學模式影響,部分教師和學校以及學生本人對于傳統文化教育的作用、理念、含義認識不清,在教學活動開展中缺乏主動性;教師在教學中的融入和設計缺乏整體性,教育方式單一不夠健全,無法在學校生活中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和示范,并帶動學生在學習中深入挖掘其中所蘊含的文化信息和文化底蘊;而回歸家庭生活中,家長在學生傳統文化教育中的教育角色缺失,教育學生的方式簡單粗暴,既不能起到良好的模范帶動作用,又不能進行優秀的文化教育,家校教師三方面對學生傳統文化的引導和教育都有待提高。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初中歷史教學的作用
(一)有利于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健康發展
人的全面發展指體力智力的發展,又指在德智體美各方面和諧的發展。傳統教育環境中學生的學業壓力較大,學習中習慣采用背誦默寫或題海戰術提高成績,忽略了對學生主觀能動性及道德品質的各方面的培養,而在歷史教學中融入入中華傳統文化,做到禮樂射御書數與思想文化、文學藝術、天文歷法等知識有效結合,可以引導教師用更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滲透傳統文化,在解析歷史事件含義中分析優秀的文化涵養和素質,不僅有利于學生的個人發展,還能開拓學生的視野,促進學校、教師教育模式的轉變,讓學生在優秀傳統文化的良好氛圍中健康成長。
(二)有利于豐富歷史教學的形式
目前初中歷史教學階段對于知識點的授課形式仍以教師講授和知識的直鋪為主,對學生的學習要求也以知識的背誦和記憶為考察方式,學校雖然提倡素質教育,但受應試壓力影響,其開展形式有限。而在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下,歷史教育中融入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講解,有利于學生在學習中通過深挖教材中所蘊含的文化信息進行研究準備,積極調動課堂學習氛圍,教師更可以通過將知識與文化進行緊密聯合尋找更利于教學開展的形式,通過多媒體展示、角色體驗、歷史情景劇的編排以及實踐課的開展,讓教學更貼近學生的生活經歷,讓學生在學習中升華文化知識和文化素養,改變傳統的教育和學習模式。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方法
(一)提高初中歷史教師的傳統文化儲備
教師作為初中歷史教學課堂的開展者和主要引導者,既要明白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內涵,引導學生學習文化,又要具備專業素養,幫助學生提升個人對知識文化的理解,體現其現實教育意義,并應用巧妙的手段將文化與教學內容進行有機融合和展現,讓學生既愿意接受傳統文化知識又能進行真正的理解和把握,所以初中歷史教師應該提升自身文化修養,并通過參加講座、技能培訓等活動實現豐富的知識儲備,培養獨特的文化審美情操。
例如,在教學“遠古的傳說”的時候,教師在備課時可以通過觀看相關的紀錄片、展覽、閱讀相關書籍等方式學習他人對于遠古傳說、古代文化的介紹,學習其中對知識的展開方式,了解自己所不了解的文化并積累更具有感染力的語言,在課上與自身的教育風格和教學手段相結合,展開具體的講解,既豐富學生的認知,又為學生展開不一樣的文化視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完善教育評價機制
對初中歷史課教學進行有效的評價,可以有助于教師正確認識到教學開展的效果,了解到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程度,評價既可以分為課內評價,又可以評分為課外評價,綜合考量學校、家長、學生對知識的接受程度和教學模式認可程度,并在評價時注重教師對傳統文化的挖掘、整理、講述能力以及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加工和應用能力,有效促進傳統文化與初中歷史教學的融合、發展和滲透。
例如,在教學“動蕩的春秋時期”的時候,教師可以將本課教學內容以視頻制作的方式進行記錄,為評價和后續自我提高做準備,學校可以進行教師之間的專業點評和交流,豐富評價體系和內容,重點參考教師對傳統文化的講解和分析以及其所采用的具體教學方法,也可以邀請家長對教學活動進行評價,幫助教學吸取多角度的建議和意見。
(三)完善三位一體的教育格局
學生在個人成長中必然會受到學校、家庭及社會環境的影響,其成長離不開三方面的共同作用,所以應該通過共同的協調和努力達成較好的傳統文化教學氛圍,在歷史知識中升華文化底蘊,在文化中詳解歷史知識,發揮學校的主導作用、家庭教育的補充作用,并為學生構建良性發展的社會文化環境,全方位多角度促進學生傳統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
例如,在教學“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的時候,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參觀絲綢之路展覽,引導學生發現知識中所蘊含的文化信息,在感受中華文明和成長發展歷史中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深厚的文化素養,并布置開放式家庭作業,邀請父母與學生共同完成有關絲綢之路紀錄片的觀看并撰寫家庭觀看記錄,提升父母在學生成長中的教育意識和參與感。
四、結語
綜上所述,初中歷史教學內容中的歷史人物、事件中蘊含著豐富的、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教師通過引領學生主動分析學習其中的知識,可以有效提升傳統文化教育在初中學生教育體系中的分量,實現對學生的有效和全面素質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王愛玲. 淺談初中歷史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策略[J]. 教育革新,2019,000(002):P.48-48.
[2] 任佰玲. 在歷史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方法[J]. 新課程教學:電子版(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