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興波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小學體育課中體育游戲的運用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如何在新時期有效開展小學體育教學成為教師們關注的焦點。新課程改革要求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體育作為提高學生身體素質,鍛煉學生強健體魄的關鍵,在素質教育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過分析當下小學體育教學存在的不足,進而提出具體的體育游戲教學措施,希望對促進小學體育教學改革,實現學生全面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關鍵詞:小學體育;體育游戲;運用
引言
小學生處在身體發育的關鍵時期,加強體育鍛煉是促進學生身體生長的有力舉措,因此有必要針對小學體育教學進行切合實際的改革,有效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現代社會需要的是具有強健體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加強學生的身體鍛煉也是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小學生由于課程緊張,學習任務較重,導致學生體育學習時間短,達不到理想的要求,因此有必要針對現狀進行改革,以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加強體育鍛煉。
一、當下小學體育教學存在的不足
目前小學體育教學存在一些問題,導致教學質量不高,教學效率低下,給學生的身體健康帶來較大危害,具體表現如下:
1.教學方式較傳統
體育課程的教學往往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學生對這種教學方式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學習的興趣,導致教學效果較差,不能滿足時代發展下學生多樣化的實際需求。由于教學方式的老套,學生往往心底產生抵觸心理,對于新課程要求以學生為主體,發展改革的思路不對應,造成教學效率不高,無法有效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水平。
2.不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體育教學不能只進行身體素質方面的教學,還要對學生的心理健康進行教育。現在社會壓力大、節奏快,每年有那么多的自殺者,究其原因就是心理素質不過關,承受不了社會的壓力。因此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勢在必然,但是傳統的體育教學往往忽略了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這不能正確引導學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質,對學生的健康成長也是不利的。
二、小學體育課中體育游戲的運用策略
小學體育教學要改變過去傳統的教學理念,積極運用體育游戲教學方法,有效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心理健康,對于學生健全人格的建立和綜合能力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體育教師必須根據問題,積極創新體育教學模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與進步。
1.科學進行體育課程的安排,提高體育游戲的運用水平
體育課程既包括體育技能的學習,也包括心理健康教育,這兩門課程要分開設置課程安排。每周必須保證三節左右的體育課程設置,通過運動的方式對學生加強鍛煉,促進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不斷得到提高,實現學生的身心全面發展,這對于學生以后步入社會也是非常有利的。同時要有效提高體育游戲的運用水平,利用游戲的樂趣使學生快速掌握體育的技能,提高教學效率。現代社會的發展極快,學生不僅要在文化課上得到有效的學習,還要在身體素質上得到有效的提高,才能面對激烈競爭成功脫穎而出,成為社會中的佼佼者。
2.積極運用現代技術,促進體育游戲在教學中的運用
在傳統的小學體育教學中,受到課本和操場這些條件的限制,教學方法比較無聊,大多只是進行簡單的運動,如游戲和跑步等,因此很難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的熱情。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持續發展,小學體育教師可以通過現代技術和方法提高教學質量。例如,在教學過程中,可以使用多媒體向學生播放相關視頻,從而使體育活動更加生動有趣。由于體育中使用了新技術,一些學生會對體育產生興趣。此外,多媒體技術可以在學生面前展示體育游戲,因此教師可以向學生解釋在運動過程中要注意的問題和細節。因此,無聊的體育課不僅變得令人興奮,而且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的熱情,達到教學改革的目的。
3.在體育游戲中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同樣重要,作為小學體育教師,不僅要對學生的身體素質的提高負責,也要對學生心理素質負責。只有心理素質與身體素質同樣強大,才能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達到科學教育的目的。因此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上,教師可以通過積極的體育游戲教育的方式,使學生在快樂中忘卻壓力帶來的沮喪,重拾自信,從而建立強大的心理防線,不會因生活、學習上遇到的暫時的困難而導致心理的崩潰,或者自暴自棄、沮喪自卑等。時刻保持積極向上的心理,為建立陽光豁達的人生提供心理培育的土壤,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進步。
結論
綜上所述,面對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小學體育教學要積極進行改革,利用科學進行體育課程的安排,提高體育游戲的運用水平、積極運用現代技術,促進體育游戲在教學中的運用、在體育游戲中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措施,科學的對學生的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進行教育,促進學生的身心全面發展,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史海東. 新課改下小學體育教學思路與方法創新研究[J]. 考試周刊,2017(55).
[2]王會新. 新課改下小學體育教學思路與方法創新模式研究[J]. 教育界:綜合教育研究,2016(10):184-184.
[3]楊德發. 新課改下小學體育教學的思路與方法創新研究[J]. 散文百家旬刊,2016(9):192-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