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治君
摘要:開展幼兒園閱讀活動,對幼兒的閱讀習慣進行培養,讓幼兒掌握一定的閱讀技能,可以很好地對幼兒進行啟蒙,助力幼兒在今后的學習中取得滿意的進步,從而能夠發揮好幼兒園閱讀活動的極大功能優勢,取得意想不到的幼兒園閱讀教育成績。為此,廣大幼師要注重對幼兒的閱讀習慣進行培養,讓幼兒學會閱讀,進而促進幼兒閱讀能力得到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幼兒園;閱讀習慣;良好氛圍;適宜繪本;家庭教育
以往,幼師總是向幼兒灌輸小學階段能夠用得上的知識,并幫家長照顧好他們的孩子,讓家長能夠放心去工作,卻很少考慮組織有趣的閱讀活動,讓幼兒愉悅地進行閱讀,給幼兒帶來了很大的學習負擔,十分不利于幼兒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鑒于此,廣大幼師需要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做好閱讀活動的開展工作,增加閱讀活動的誘惑力,保持好幼兒最佳的閱讀狀態,從而助力幼兒閱讀水平更上一層樓。下面,我將對培養幼兒閱讀習慣的策略進行一番闡述和說明。
一、打造良好氛圍,激發閱讀渴望
幼師做到和幼兒平等友好的相處,為幼兒打造一個良好、自由的閱讀氛圍,消除幼兒對閱讀的恐懼心理,可以激發幼兒進行閱讀的渴望,讓幼兒將自身身心全都融入到閱讀活動中,促使幼兒非常滿意的閱讀效能的獲得。為此,廣大幼師要積極進行良好閱讀氛圍的打造,讓幼兒深刻感受到閱讀活動的魅力,更愿意接觸閱讀文本,對文本進行有效分析,從而不斷提升幼兒的閱讀能力。
我在開展閱讀活動時,對幼兒說道:“孩子們,你們在平時的生活中,有沒有獨立閱讀過自己喜歡的故事呢?”有的幼兒表示閱讀過《白雪公主》、《丑小鴨》等有趣的故事,有的幼兒表示閱讀過《精衛填?!?、《后羿射日》等神話故事,還有的幼兒表示自己閱讀過一些介紹社會風俗的知識書。然后,我根據統計的結果,在閱讀活動中引入了童話故事書、神話故事書、畫報以及一些知識書,讓幼兒結合自身真正所需進行了閱讀,滿足了班級每位幼兒的閱讀需求。最后,幼兒在活動中分享了自己的閱讀成果,并根據小伙伴提出的改進意見,更深入地掌握了文本講述的內容,進一步加深了幼兒的閱讀感悟??傊蛟炝己玫拈喿x氛圍,轉變了幼兒對閱讀活動的錯誤認識,使幼兒真正做到了用心進行閱讀,促進了幼兒最優化的閱讀效益的獲得。
二、引入適宜繪本,保持閱讀熱情
幼師結合幼兒的興趣特征以及年齡特點,將帶有圖畫的繪本引入到閱讀活動中,可以很好地保持幼兒的閱讀熱情,讓幼兒不再向著怎樣逃避閱讀,而是真正做到靜下心來進行閱讀,從而不斷促進幼兒極為強烈的閱讀成就感的獲得。為此,廣大幼師要積極引入適宜的繪本,調動幼兒進行閱讀的自覺性和積極性,更為有序地開展幼兒園閱讀教育活動。
在具體的閱讀活動開展工作中,我詢問了幼兒喜不喜歡讀繪本,并在得到了幼兒非??隙ǖ幕卮鸷?,將《小恩的秘密花園》、《石頭湯》、《花婆婆》等繪本引入到了閱讀活動中,讓幼兒進行了趣讀,促進幼兒閱讀主動性得到了良好提高。另外,幼兒在我的允許下將自己沒有讀完的繪本帶回了家,在家繼續進行了閱讀,并做到了及時歸還借的繪本,做到了誠實守信。最后,幼兒還將自己在家讀的繪本帶到了閱讀活動中,和自己的小伙伴進行了交換閱讀,體會到了分享的快樂,提升了班級每位幼兒的整體素養。總之,引入能夠調動幼兒閱讀興趣的繪本,牢牢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使幼兒做到了高度集中自身的閱讀思維,促進了幼兒極為滿意的閱讀產出的取得。
三、聯合家庭教育,提升閱讀效能
幼師與家長進行及時的溝通,和孩子的家長一起對幼兒進行閱讀指導,可以讓幼兒在家也能進行有效的閱讀,轉變幼兒一回家就放松自己,不能堅持進行閱讀的現象,從而能夠提升幼兒的閱讀效能,增強幼兒的閱讀信心。為此,廣大幼師要積極聯合家庭教育,共同為幼兒的閱讀保駕護航,助力幼兒得到長遠發展。
在具體的閱讀活動開展中,我先和孩子的家長進行了交流,轉變了家長錯誤、落后的觀念,使家長明確了與孩子一起進行親子閱讀的重要性。然后,家長在孩子放學回家以及周末,抽出時間和孩子進行了親子閱讀。在閱讀過程中,家長及時幫助孩子解決了閱讀時遇到的困難,如陌生的生字詞,有關語句的含義等等,并耐心引導孩子說了說自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增進了彼此的情感交流。另外,家長遇到不能解決的問題時,運用聊天軟件向我尋求了幫助,幫助孩子快速化解了有一定難度的知識,促進了幼兒參與閱讀活動的勇氣的進一步增強。總之,聯合家庭教育開展閱讀活動,共同為幼兒創設了良好的閱讀環境,切實緩解了幼兒園組織閱讀活動的負擔,取得了無可估量的幼兒園閱讀教育奇效。
總而言之,廣大幼師要運用切實可行的策略來開展幼兒園閱讀活動,讓幼兒深刻感受到進行閱讀的快樂,更愿意參與到幼兒園閱讀活動中,真正學到對自身成長和發展有價值的知識和本領,從而能夠確保幼兒園閱讀活動開展工作的高效性得到穩定提升。
參考文獻:
[1]曾亞萍. 如何培養幼兒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J]. 中國校外教育:下旬,2017(1).
[2]張懿. 略談幼兒園培養幼兒早期閱讀習慣的策略[J]. 課程教育研究,201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