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蕾
摘要:在初中階段加強教育學生的道德是至關重要的,尤其在核心素養教學理念下,更加注重育德和樹人。當代教育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取更加有效的教學方式,來實現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效果,進而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核心素養。從這一視角出發,本文主要對如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具體路徑展開探究,以期能夠在有效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質量的基礎上,促進學生實現更好地成長與發展。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培養路徑
現代的教學重點是將學生培養成為全方面的人才,在學習能力上能夠具備自主性,使學生獲得終身受益的學習品格。道德與法治在初中階段的教學目的,就是讓學生成為人格健全、有法治意識和社會責任的小公民,該階段的教育又具有基礎性,旨在為學生今后的個人成長打下正確的根基。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和道德素養重要途徑,學生在課上學習到的品德教育是其在生活或其他課堂中無法接觸到的,教學內容可以幫助學生很好的融入社會。因此,對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而言,探究如何有效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路徑,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與價值。
一、通過創設情境,滲透法治內容
在素質教育不斷深入的當代教學中,創設適當的課堂情景能夠幫助學生以輕松愉悅的心態來吸收學科知識。在教學情景的設計上,教師需要充分了解教學內容,將授課要點融入到情景中,并在適當的環境將知識點作為突出要點進行展示,以此來加強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印象,避免學生將注意力放在情景中,而忽略了內容的學習。
例如在學完《做守法的公民》這單元內容后,筆者安排學生進行多種情形下的模擬表演。主題為“文明運動會”,筆者安排了多個環節比如有的同學入場晚了,為了抄近道有同學提議弄壞鐵絲網進入賽場,為了弄壞鐵絲網,有同學找來工具,稱用完之后再還回去。幾位同學進入賽場之后就將手中的零食包裝袋扔在了賽道上,在觀眾席上觀看比賽時又起哄又大聲喧嚷的。該故事截止到此,邀請同學指出其中的不良行為,學生基本都能找到。而且筆者發現,在進行此環節時,學生不愿意扮演其中的不良行為者,這表明學生已經有了明顯的是非觀念和法治意識。筆者還安排了其他主題的情景片段,通過這樣的情景再現,能夠檢驗學生是否將課本內容融入到意識中,并對其外在的行為產生了好的影響。
二、強化案例教學,增強教學效果
處于青春期早期的初中生,在自我意識方面開始增強,但是又不具備分辨能力;情感比較豐富,但又不穩定。因此在面對復雜的人際關系和社會環境,尤其網絡環境時,比較容易受到不良影響。所以有必要通過道德與法治教學來增強初中生的法治意識,讓他們在面對復雜環境時,能夠進行辨別。這部分內容重點不是讓學生知道哪些行為是不好,而是讓學生能夠從道德和法律的角度出發,對自己和他人的行為進行判斷。
在學習“預防犯罪”這部分內容時,筆者將勞某犯罪潛逃多年被抓作為案例進行分享,20年前為財奪取他人性命,但在科技不斷發展的今天,再縝密的反偵察能力,都逃不過法律的制裁。來教育學生不要存在僥幸心理,犯了罪是必須受到懲罰的。通過這樣的實例講解,讓學生知道法律的設置有警示的作用,也有不容侵犯的嚴肅性。法律保護每一個人的利益,也會對每一個人的行為做出判決,只有做文明守法的好公民,才能受到法律的保護,否則就會迎來法律的懲罰。
三、優化教學設計,提升實踐能力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設置其目的不是為了讓學生考高分,而是要真正的影響學生的行為。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實踐來讓學生進行知識到行為上的轉變是十分必要的。經過多次的課堂模擬,學生在行為上能夠表現得較為良好,但那些都是事先安排好的,而且多在教學結束之后立馬進行的“復習演練”,與真正的實踐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最好的實踐場所就是社區中的敬老院或者探訪空巢老人,學生在這樣的社會活動中,狀態會比較積極,在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實踐中,筆者安排了法治宣傳,讓學生自己準備法治內容,對老人們進行講解,這樣可以豐富初中生的法律知識,也可以增強老年人的法治意識。此外在空巢老人的家中,給他們打掃衛生、準備熱水、換洗床單被罩等,最后進行了反電信詐騙的小常識講解,讓老年人在接到陌生電話時,發現不對勁兒,能夠選擇報警,不要將自己的信息告訴對方。通過這樣的活動,深化學生助人為樂的觀念,也知道共建美好生活集體是需要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的。
結語
在新時代的教學理念下,要想實現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需要教師對教學方式進行革新,前提是自己的教學理念能夠扎根在核心素養的指導思想中,將其中的精髓融入到學科教學中,在充分挖掘學科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進行全新的教學活動,來提升初中生的道德與法治觀念,深入到學生的意識和行為中,以此來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陳武棍.道德與法治課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路徑[J].中小學班主任,2021(04):48-49.
[2]劉金鳳.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路徑探析[J].新課程研究,2019(07):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