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七珍
摘要:如何讓學生愛上語文、學好語文?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就是指導學生把語文學習放在生活中,把語文課本生活化,讓學生體驗并懂得:語文就是生活,生活有多寬,語文的課堂就有多大。本文以部編版教材為例,說說怎樣將語文課本生活化,引導學生將語文課堂做大,讓語文學習與實際生活融為一體。
關鍵詞:語文教學;生活;核心素養
一、引導學生認識到:語文課本中的事就是生活中的事,我們也可以將自己生活中的事用美妙的詞句篇章表達出來。例如部編版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課文《散步》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幾乎每個同學都有過的生活體驗。啟發學生把課文中敘事的部分提取出來,就是我們大多數同學平常寫的一篇日記,然后指導學生把課文中寫景抒情的內容放進去并體會這些寫景抒情句子的好處,讓學生像玩魔方搭積木一樣學習課文中敘事寫景抒情相結合的手法,學生會很興奮,這樣一來,學生既學得快樂又學得扎實。然后趁熱打鐵,布置學生課后寫篇自己家庭活動的日記,選出學生日記中有代表意義的作品進行評講提升,這么一來,學生的寫作興趣大增,日積月累,寫作能力肯定提高很快。
《世說新語》中《詠雪》所寫的就是家庭聚會的一個片段,這樣的家庭聚會,我們都經常體驗,只不過課文用的是文言文表達。還可以啟發學生認識到:古人也是人,排除科技發展的因素,他們的生活與我們現代人生活也差不多,只不過文化氣息濃厚的家庭舉行的家庭活動,文化含量也自然高一些。可以結合上次布置的寫家庭活動的日記進一步發揮,學生就能真切地感受到多讀書不僅可以改變命運,多讀書還可以讓生活變得更有味道。
二、引導學生認識到:語文課本中的景就是生活中的景,我們也可以將自己生活中見到的美景用書面文字表達出來。例如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課文《春》《濟南的冬天》《雨的四季》,寫的都是我們生活中大家所見的、能見的、可以感知得到的景物。《春》這篇課文,描繪的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等都是我們常見的;《雨的四季》中對一年四季的雨的特點的把握與我們的生活體驗是一致的;《濟南的冬天》開篇用對比手法寫出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然后分別從這個地方的山、水及老城在冬天的狀態來表現“溫晴”的特點。我們生活的地方雖然不在濟南,有的同學也沒有見過下雪,沒有玩雪的體驗,但每個地方的氣候都有與其他地方不一樣的特點,這點大家不會否定,大家可以就自己所生活的家鄉與濟南或者其他某個地方作比較,看看自己家鄉的冬季氣候或者其他季節氣候有什么特點,這些特點從哪些方面可以感覺出來。也可以在敘事中著意寫一個小小段落或者一二個句子的景物描寫,就像課文《散步》那樣將敘事寫景結合起來,這樣一來,學生肯定能體會到課本所寫離自己的生活并不遙遠,他們也能模仿課本的寫作方法,寫出自己對生活的觀察與體驗。
三、引導學生認識到:語文課本中的人就是生活中的人,他們與我們的生活很近,甚至是密不可分。例如部編版七年級第三單元的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大家一看作者是魯迅,先就覺得這么大的人物是高不可攀的,其實這個感覺錯了。首先,“大人物” 也是人,也像我們普通人一樣有七情六欲,有喜怒哀樂;其次,“大人物” 也是從小到大成長起來的。我們來看看魯迅的童年生活,是不是也和我們一樣愛玩,那個百草園,無非就是很多家庭都有的一個菜園或花園,但在孩子眼里就是樂園,孩子在這個屬于自己的世界里玩得不亦樂乎,三味書屋的讀書生活,與我們在學校課室或者在家中書房的讀書體驗有很多相同之處,都是有一些快樂也有一些無奈甚至有一些厭煩,我們也會在讀書的空隙時間里或自己獨自或與同學小伙伴玩出種種花樣,收獲大大小小的歡樂,當然,有時也有痛苦或尷尬等等。課文真實地寫出了魯迅先生童年往事,他的童年與我們的童年是一樣的,我們的寫作對象就是自己生活中認識的熟悉的人或者就是自己,我們把自己生活中所體驗到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寫出來,就是動人的作品。
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課文《鄧稼先》,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先生寫的中國“兩彈一星”元勛鄧稼先先生的事跡,這么高大上的人物以及他們不同尋常的事跡,看起來離我們普通人的生活太高太遠,高遠得讓剛剛升上初一的學生覺得跳起來甚至搭個梯子騎上快馬也夠不著。怎么辦?一方面通過網絡搜查資料,橫向信息,通過一些學生生活中多少有些感知的資料來讓學生體會到我們現在能安心在學校讀書、無憂無慮地生活是多么幸福,再延伸:國家不強大,科技不發達,武器不先進,就算你勤勞善良,也會被強盜欺負。真理在拳頭的范圍之內!這樣一分析,學生對鄧稼先的敬佩之情感激之情在內心激蕩,學生打心眼里認為祖國的強大與自己的生活幸福息息相關,愛國就是愛自己!理解課文中的人物、理解作者的感情等等肯定就不是難事了。
四、引導學生認識到:語文課本中的理就是生活中的理。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課文《中國石拱橋》,課文是篇說明文,運用多種說明方法介紹中國石拱橋的特點,古老的石拱橋似乎離我們生活較遠。但課文最后二段“為什么我國的石拱橋會有這樣光輝的成就呢”所談到的 “我國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以及“ 我國橋梁事業的飛躍發展,表明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無比優越”,將古老的石拱橋與現代的生活連接起來,網絡搜索我國橋梁事業取得的新成就,并用問題啟發學生。
發達的現代信息技術,為我們各個學科教學提供了有利的條件,語文學科的特殊性,在于引導學生將閱讀理解、分析評價、表達交流等等無縫對接,讓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等教學目標自然而然進入學生心田,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重視閱讀、重視積累、重視表達、重視思考,不要把知識與能力對立起來,不要把課文與生活割裂開來,語文教師可以靈活地將信息技術引進課堂,用信息技術給傳統課堂加點酶,做大語文課堂,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激活學生思維,將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全面落實在各項語文教學活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