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曉
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我國高中英語課程目標也從培養學生的綜合英語應用能力轉變為發展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為實現這一目標,新課標明確提到了英語學習活動觀,明確指出活動是英語學習的基本形式。為落實新課標的指導要求,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也要面向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發展需要,尋求閱讀教學內容與活動的結合。本文以此為出發點,探討了英語學習活動觀在高中英語閱讀課堂教學中的實施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高中英語;學習活動觀;閱讀教學
閱讀是高中英語教學的重要板塊,在考試中也是重頭戲。在英語閱讀教學中踐行學習活動觀,意味著教師要以語篇為依托,通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新等主題探究活動,將語言學習、文化滲透、思維塑造等過程融為一體;借助聽、說、讀、寫、看等語言技能學習手段來引導學生整合性地學習知識、提升技能,汲取文化精華,促進思維發展,最終達到落實英語核心素養的目的。可以說,英語學習活動觀為高中英語教學帶來了全新的方向指引,旨在消除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病,在英語閱讀教學中也有很強的適用性。
一、創設主題情境,深入學習理解
英語作為一門指向實際應用的語言類學科,本身對應用情境有著很強的依賴性。在實際教學中,許多教師會忽略情境的作用,單純從知識層面來進行教學,這一方面會使得英語學習變得枯燥乏味,不利于學生的興趣養成,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學生英語技能與文化素養的提升。英語學習活動觀明確強調了活動的前提是以語篇為依托,要在主題意義的引領之下,這里的主題意義便是要突出閱讀的情景,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將知識結構的搭建同具體的應用場景結合起來,使得學習理解活動更為深入[1]。教師要圍繞語篇的主題來創設情境,借助多元的感官刺激來調動學生已有的認知,鋪墊相關的語言與文化背景知識,然后明確在閱讀中要解決的問題。以問題解決為導向,鼓勵學生自主從閱讀中獲取新知,通過新知識與自身已有知識體系的碰撞,經過信息的梳理、整合、更新等,幫助學生重塑自身的認知結構,理解語篇的主題意義與文化價值。
在人教版高中必修第一冊教材中,Unit 4 Natural disasters的中心話題是“自然災害”。教材提供了一篇名為The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的語篇,是以1976年的河北唐山大地震為主題,描述了地震發生的前兆、地震帶來的破壞以及震后的救援、復蘇等三個方面的內容。在閱讀之前,教師可以借助當年的新聞報道、圖片、視頻等來向學生介紹這次發生于四十多年前的嚴重自然災害,讓學生初步了解地震發生于何時何地,結果如何,為探討文章的主題意義鋪墊基礎。
二、設計實踐活動,提升應用能力
在英語學習活動觀之下,應用實踐類活動是指在學習理解類活動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就新知識與語篇的主題進行描述、推理、判斷等交流活動,目的在于借助實際應用環節來促進學生對語言知識與文化內容的內化,引導學生將新知識轉化為自己的能力。在傳統的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多將教學活動止于學生對語篇的理解層面,對學生進一步的輸出與應用過程關注不足,使得新知識難以被有效內化,因此往往難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2]。英語學習活動觀恰恰細化了閱讀的不同層次,旨在借助應用實踐環節來鞏固學生的學習理解成果,避免學生一味將視野局限于對語言知識的死記硬背層面,而是能夠延伸至實際應用中,切實轉變為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
仍以The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一文的教學為例,在學習完這一語篇之后,教師可以創設這樣一個語境:假設你的外國朋友對地震等自然災害問題比較關注,請你從地震的災害程度與災后重建等方面向他介紹唐山大地震的情況。借助類似的交流情境,組織學生與同桌或小組就此進行闡述,結合文中的詞匯與描述等,借此加深學生對語篇內容的把握。What do you think helped in the revival of Tangshan City?借助此類的問題引導學生結合語篇內容進行分析與判斷,以提升學生的閱讀與思考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結合語篇的體裁來進行分析,The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恰好是說明文的體裁,文章按照時間順序呈現了地震的前后變化,其中涉及tens of、thousands of、half a million、millions of等數據信息,進一步突出了地震的危害程度之嚴重。加強對語篇的結構化分析便于學生整合其中的信息,提升學生對語篇組織結構的把握能力。
三、促進遷移創新,超越語篇主題
英語學習活動觀下的第三類教學活動是遷移創新類活動,聚焦于語篇背后的價值取向與主題意義,以及對作者觀點的批判與評價,旨在加深學生對主題意義的理解,并能夠創造性地解決陌生情境中的問題。遷移創新活動是課堂教學內容向能力向素養的轉變,強調語篇的主題思想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塑造,以此在探討其主題意義的過程中對學生思維能力與文化意識的培養。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在學習理解與應用實踐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語篇的主題內涵,加強同現實生活的聯系,加強同學生個人經歷的聯系,發揮英語閱讀的育人價值。
在The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一文中,地震等自然災害議題本身具有很強的現實教育意義,教師要注意對此進行挖掘,借助想象與創造來開展遷移創新活動,促進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比如教師可以創設這一情境:地震后往往還會有余震發生,那么災區的人們應該如何做好防護呢?組織學生分別從學校、家里和戶外三個不同的場景來分析應采取什么樣的自我防護措施,或者讓學生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孩子、家長、政府部門等,讓學生們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提出看法、發表意見。比如:
Government:Offer enough support and rescue work after the earthquake;
Students in school:Stay away from tall buildings;hide under the desk;
Students in home:Stay away from glass and windows...
從價值取向來看,The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一文旨在引導學生了解地震發生的前兆,懂得基本的自救知識,知道如何在發生地震時做好防范,以獲得更多的求生機會。因此,借助上述遷移創新活動,能夠引導學生結合實際場景來應用新知識,并在活動參與中提升學生自身的英語水平。
總結:
在素質教育深入發展的背景下,英語學習活動觀為教師提供了新的教學思路,英語閱讀教學的價值能夠被進一步挖掘。高中英語教師要積極在閱讀課堂中施行英語學習活動觀,借助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活動,對標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發展的目標,逐步提升英語閱讀教學的成效。
參考文獻:
[1]翟嫣然. 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高中英語閱讀課活動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21.
[2]葛炳芳,印佳歡.英語學習活動觀的閱讀課堂教學實踐[J].課程.教材.教法,2020,40(06):1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