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傳清
摘要:在教育的變化與發展下,有效理念一直是教師所認同的觀點。然而,受應試理念的影響下,部分教師認為學生成績的提升、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就是高效教學的本質,讓學生在重復背誦與機械做題中,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這樣的學習體驗,忽視了學生課堂主體的新課標要求,難以確保學生學習自覺性的提高以及有效教學的構建。初中數學是初中階段學習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問題探究意識、數學思想的養成以及知識實用能力的鍛煉,對學生未來的綜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對此,為轉變低效教學,教師應采用合作學習模式,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下,實現知識的有效記憶。
關鍵詞:合作學習;初中數學;高效課堂
引言:
合作教學關注學生的興趣,其以“合作”為根本,學生“自主”為依據,將打破教師“一言堂”及學生“自我內卷”的限制,利用共同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在浸入式的學習體驗中,獲得興趣,提高自覺性,從而對知識進行深刻記憶與掌握,促進學生綜合發展。初中階段是學生習慣養成、能力發展的時期,也是學生接受初中知識的關鍵時期,當這個階段的產生了數學學習的愿望后,會在一步步的學習與生活中,形成優秀的習慣,將助力整個初中時期的學習與發展。鑒于此,本文就對合作學習模式下的初中數學高效課堂構建策略進行探討。
一、合理進行分組,明確任務分工
小組合作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有效應用,首要一點,分組的合理性與科學性,以便能然學生產生小組凝聚力,會發揮自己的優勢,能在小組合作中進行大腦思考與探究,并在明確的任務與分工中,對探究問題進行有效思考與解讀,找出對應答案,促進整體發展。對于學生來說,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存在,有著不一樣的意識,受不同因素的影響下,會出現不同層次、習性的認知。這是學生所獨有的特點。所以,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實施合作學習,教師應合理分組,并設置具有明確性的組內任務,讓學生搜集不同的任務,并進行整合與整理,將促進學生的整體發展。
例如,在分組的過程總,教師應關注學生的認知,如學習層次、興趣習慣、男女比例等,結合多元角度來進行小組分配。首先,對于學生的學習層次來說,可分三種類型,分別是:A基礎小組,B中等提升小組,C拓展型小組。其次,對于學生的興趣習慣來說,可讓學生按照愛好共同點為基準,進行自由結組。最后,每個小組中的男女比例應當平衡。當然,小組長是不能缺少的,需要有人來替教師管理小組,管理成員的學習。當小組的組建完成后,教師允許小組長來分配任務,每個人都確定分工,能夠實現教師問題的快速解決。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周/月為節點,對學生進行重新評價、分組,并對有進步的學生給予鼓勵與獎勵,激勵學生。
二、豐富教學內容,突出創新意識
相比較傳統的數學合作教學來說,內容豐富、主題創新的合作教學方式,更適合當前初中階段學生的心理認知,能夠引起學生的強烈關注,以帶動學生興趣為主導,讓學生自覺進行合作學習,從而實現學生能力的有效提升,以及合作教學質量的提高。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想要更好的運用小組合作,不能單純依靠課本教材,要從生活實際出發,從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中出發,利用情境、生活化、創新等方式,給學生帶來豐富且多樣的合作方式,嘗試改革創新,從而保障學生的綜合發展。同時,教師也要做好引導者的身份,及時解答學生的疑問,在不斷教學的改進中,實現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學習《實際問題與一元一次方程》這部分數學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采用生活情境的教學策略,利用生活實際,讓學生在浸入式的學習體驗下,先激起興趣。然后,教師設計生活問題,由小組成員對問題進行探究與思考,并在成員之間的思維碰撞下,獲得創新意識發展,促使整體能力的提升。
三、多元評價策略,數學總結反思
在任何階段、任何學科的課堂教學中,課堂評價的作用也是非常明顯的。有效的評價是對學生的一種肯定,也是激勵學生進行二次學習的重要法寶,需要教師開展正確的評價,幫助學生進行總結反思。對于初中數學教師來說,評價的內容需要注重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要科學合理、注重語言的藝術,要讓學生在評價的過程中,體會到自己的不足,能夠獲得信心去改正和完善。其次,要具有激勵作用,能夠樹立學生的自信,發揮學生的自身潛能,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品質。最后,對于評價來說,教師也要不斷完善自己的不足,從中進行改進,改善教學策略。
總而言之,在當今的社會發展中,合作將成為國與國、人與人之間共贏的根本,也將長期存在。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的能力與習慣發展尚未完善,作為學生的“明燈”,教師應肩負起學生能力培養、綜合發展的重任,立足于學生基本,利用新課標來充實自己的教學能力,結合課堂實際,通過合理進行分組,明確任務分工、豐富教學內容,突出創新意識、多元評價策略,數學總結反思等方式,多措并舉,展開教學,將實現自身品質的升華,助力綜合發展。
參考文獻:
[1]徐紅梅. 初中數學課堂合作學習對知識探究的運用研究[J]. 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0(7).
[2]李玉寧. 如何走出初中數學小組合作學習的困境[J]. 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20,014(01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