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詞匯教學是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基礎內容,也是重點內容,更是教學的難點。基于此情,文章將對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詞匯教學現狀,存在問題等進行探究,并提出幾點提升對外漢語詞匯教學的建議,望對推動我國對外漢語教育事業發展有所幫助。
關鍵詞:對外漢語;詞匯教學;現狀;建議
引言
在“漢語熱”盛行的今天,越來越多的留學生紛紛前來中國,學習漢文化知識,而在其學習過程中,由于幾乎未接觸過漢語詞匯,進而使其學習進展緩慢,久而久之,會導致其學習興趣下降,進而使其無法更好的了解漢語及漢文化,故為了有效改變這一現狀,下文將對相關問題進行探究。
一、對外漢語詞匯教學現狀
就目前情況來看,雖然我國一直在大力發展對外漢語教育事業,并對相關工作給予了高度重視與正確引導,但對外漢語中的詞匯教育,仍然是其教學工作有效開展的難點。據相關調查顯示,目前,很多高校的留學生,其漢語知識水平之所以提升緩慢,與詞匯有著密切聯系,而造成這一現象的因素有很多,如文化差異,會導致留學生一時難以改變語言學習思維,造成了學不會漢語詞匯的窘境,再如,教學內容枯燥,教學思路狹窄等,也使得學生的詞匯學習大受影響,因此,改變這一現狀已經迫在眉睫。
二、詞匯教學的地位
在當前,將詞匯教學置于對外漢語教育的中心位置,已經被大多數學者及教師所認同。作為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地位理應得到提升。通過加強語義節點的識記,進而結合句法、文化等要素實現知識體系的次序化、整體化構建,從而為對外漢語教育其他環節的有效開展奠定基礎。
對于漢語而言,詞匯是漢語學習的基礎,只有具備一定的韓語詞匯量,才能更好的學習漢語及漢文化知識,因此,在實際的教學活動開展當中,應對韓語詞匯教學給予高度重視,但這種重視并非單單學習詞匯,而是通過學習詞匯,進而以詞匯為中心,展開對外漢語的教學,在此過程中不是舍棄語音、語法的教學,而是做到更好地結合,字本位的詞匯教學方式是相對于傳統的以句法為中心的全新教學模式,讓學習漢語的外國學生更容易接受,學習收獲也會更大。
三、對外漢語詞匯教學改進建議
綜合學界各種調查模式和研究方法后,根據華僑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和能力范圍,通過整合班級學生課堂反思日志、課后經驗總結,查閱網上
參考文獻:和觀看專業教學視頻等方式,對漢語教學過程中出現的“教”與“學”的問題進行深入討論研究,提出如下改進建議:
1、重視詞匯內化
對外漢語教師在詞匯教學中,必須重視學生的詞匯內化,及時給予積極影響,重視“教”與“學”的有效結合,避免進行簡單機械的操練和強化背景下的記憶訓練。這種教學模式下形成的記憶大部分為短時記憶,與多數中國人學英語學成了“啞巴英語”的現象是一個道理。由于缺乏適宜的語言環境,學生只能簡單地學習外語知識,教師通過反復操練、固定問答來檢驗其掌握程度,教學模式化、刻板化;學生語言輸出能力弱,便無法形成有效的內化與外化,繼而實現長時記憶,達到教學目的。教師須明確,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學習者詞匯內化成功的標準應該是使詞具有“即時快速自主表達”的特質,達到了這一點,就表明“記憶已經凝固”,內化已經完成;如果達不到這一點,就只能表明內化的進程尚處于短時記憶的“半成品階段”,須繼續進行積極有效的練習。
2、化繁為簡,切割語言單位
從學生角度看,漢語詞匯的任意性、復雜性,往往會為學習者帶來識記、歸類的困難,對外漢語教師可以根據詞義的不同,按照一定的規律或體系,對教材中的詞匯進行義類劃分,從而便于學生記憶;或進一步切割語言單位,從字入手,依據漢字字形劃分漢字形類,配合詞匯教學等,通過不斷的創新嘗試,尋找最佳的教學方法與學習模式。但由于漢字字形和詞義系統的復雜性,具體類別的劃分在未來還需深入探討與完善。
3、以興趣為基礎,引導學生
對外漢語教師在進行詞匯教學時,還可以將文化教學融入課堂,通過有關教學活動的開展,借助情緒記憶、場景記憶,在增強教學趣味性,豐富詞匯的識記應用方法。需要注意的是,設計活動應緊密結合學習者的普遍需求與學習興趣,選擇合適的文化內容,增強教學活動的針對性,并盡可能地使用學生樂于接受的活動形式,重視師生互動交流,為學生提供更多“開口說”的機會,建立“沉浸式”語言文化體驗課堂,從而加強學習者的跨語言交際能力,取得最佳教學效果。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對外漢語教育事業發展,對于漢語及漢文化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與價值,而就目前而言,漢語詞匯卻一直困擾著其前行,因此,如何妥善解決這一問題,將值得我們深思。筆者認為,通過教師明確教學目的,總結詞匯特點,并以興趣為引導,切割詞匯單位等多種途徑入手,必然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理解漢語詞匯,進而推動對外漢語教育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起曉舒.淺談漢語國際教育中的詞匯教學[J].山西青年,2020(1)
[2]楊梅.國際漢語詞匯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完善對策研究[J].課外語文,2020(27)
作者姓名:蔣雨,出生日期:2000.03.23,性別:女,籍貫:遼寧省大連市金州區,專業:漢語國際教育,學校:遼東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