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蘋
摘要:“核心素養培養”是當今教育之大勢,是關乎國家發展和民族未來的國家行為。作為為國家未來發展造就人才的教師,理當深入其間,敢于擔當與作為。本文以“核心素養為指向的初中歷史教學改革與實踐”立足,從“以史料的補充與拓展思維來培養初中學生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能力”“ 以打破常規和整合教材來培養初中學生歷史的時空觀念”“ 以課上活動和課后實踐的學以致用來培養初中學生的家國情懷”和“以深入挖掘教材內涵來向初中學生滲透唯物史觀”四方面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歷史;教學;改革與實踐
近年的歷史教學,推進了歷史課堂改革,培養核心素養已從理論逐漸落實到教學實踐,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驗。核心素養內化為學生素質,有效解決歷史教學“培養什么樣的人”問題,是改革與實踐的關鍵。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需要有踏實的付出與深入的探究。
以史料的補充與拓展思維來培養初中學生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能力。在教學中,老師除利用教材中提供的資料、針對重難點準備材料之外,更應注重讓學生搜集整理相關歷史資料。我們可以有以下切入點:在疑難點之處,有針對性的補充史料;合理、有效地利用教材中的史料;讓學生自己動手,搜集簡單、容易引發學生興趣的材料。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在課堂學習過程中,面對環環相扣的問題,可以小組為單位,利用準備的歷史資料來例證或者解決。期間,盡量讓更多的學生,特別是中等生、后進生進行本組學習成果展示,使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充分暴露;別的學生,則在觀察、靜聽、互評、辯論和各抒己見里獲得收獲,如有疑問,其他同學說出錯誤及理論依據,從而歸納總結學習方法和結論,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允許學生有不同觀點,但原則是能夠在文本中找到依據,不能主觀臆斷、天馬行空。通過展示,完成對“學的怎么樣”的調查。學生自主搜集整理材料,拓展了學生歷史思維,培養了學生史料實證的能力,提高了學生歷史解釋素養。
以打破常規和整合教材來培養初中學生歷史的時空觀念。歷史時空觀念,是指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聯系中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的觀念。歷史課程的學習,要讓學生能夠按照時間順序和空間要素,建構歷史事件、人物、現象間的相互關聯;能夠在不同的時空框架下理解歷史的變化與延續、統一與多樣、局部與整體,并據此對史事作出合理解釋;在認識現實社會時,能夠將認識的對象置于具體的時空條件下進行考察。從而更好的理解具體現象在歷史長河中的地位和影響。
為提高學生歷史時空觀念,我們對教材進行了有目標的整合。上世紀70年代,我國從內到外,社會發生著巨變,為讓學生更好把握這一時期的歷史,我們可設計以下探究活動:
活動設計:我國20世紀70年代,無論是國家內部政策還是外交等都有重大、甚至是轉折性事件發生,請搜集20世紀70年代發生的重大事件,按其影響大小,設計一份大事年表。
并提出具體要求:1.相關事件可在課本中提取,也可以網上搜索,或者查閱相關資料,能夠幾者相互結合最好。“年表”必須包含對每個事件的簡單描述(可以是兩三句話),說明你選擇這個事件的理由。2.如果提前閱讀并理解了相關材料,還可以將其復制并粘貼,確保注明材料來源。3.展示時,可使用視頻、PPT、剪報等多種形式,來盡顯創造力。
活動結果,一定會收獲許多驚喜。像這樣的課程教學,不僅培養了學生查閱資料、收集信息、自主探究等能力,而且學生的獨立思索、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的能力也潛移默化地培養了起來。這樣獲取的知識,學生自然能深刻理解,對知識的掌握也是最牢固的。一個時間段的整合,也讓學生更加深刻理解特定歷史環境下歷史事件發生的必然性。整合教材,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的主動性、研究性及合作性。使學生知道劃分歷史時間與空間的多種方式,運用這些方式敘述過去,提高了學生的歷史時空觀念。
以課上活動和課后實踐的學以致用來培養初中學生的家國情懷。致力于讓歷史課堂成為生動而具有生命力的載體。課堂上,讓學生講歷史故事、搞辯論、采新聞、搞歷史情境劇表演等應該成為歷史課常態,進行的展示生動而又有張力。辯論賽、評價歷史人物等環節,使學生能夠客觀的認識歷史人物、歷史現象,歷史故事、歷史情景劇讓學生能夠設身處于歷史環境,能夠感同身受。
課后實踐是歷史課程的另一個重要內容,能夠讓學生把歷史跟現實聯系在一起,真切體會我國歷史發展歷程,培養學生家國情懷。如,在學習改革開放歷史時,就設計讓學生開展“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之社會變化”調查,利用業余時間,通過采訪身邊的人、用鏡頭尋找等手段,調查并撰寫調查報告。用自己深入實際的感知,了解改革開放的具體成果,深切地將現實生活與歷史學習相聯系。通過教學中的積極引導,歷史課堂就延伸到了日常生活,對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家國情懷一定不無裨益。
以深入挖掘教材內涵來向初中學生滲透唯物史觀。為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教師必須深入挖掘教材的內涵,引導學生形成自己的歷史認識,進而養成自己的唯物史觀。 在實際教學中,可通過積極學習相關的史學理論,通過集體備課、個人探究等多種方式,挖掘相關的歷史資源,讓唯物史觀變得更具體,更容易理解。如,在“青銅器與甲骨文”教學中,可由“鼎”字入手,去探究人類生產工具的變遷,讓學生感受生產工具是社會生產力顯著提高的重要標志;由“鼎”字出發,認識文字的構造,明確文字是人類走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等。
教學觀念不斷更新,教學方法不斷改變,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需要在日積月累中為功。只要我們牢牢把握歷史教學“立德樹人”的根本目的,為學生的未來發展著想,歷史教學的改革會一定會獲得成果和實效。
參考文獻:
[1]胡筱萍.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歷史教學有效性探析[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9(02);
[2]李國平.核心素養視角下提高初中歷史教學有效性的研究[J].新課程(中),2019(01);
[3]魯煥.基于初中歷史教學需求下的核心素養培養分析[J].新課程(下),2019(02):
[4]平忠穎.新課程背景下核心素養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滲透[J].名師在線,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