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敏 喻祖國 張普 岳慧君
摘 要:在創新創業升級的新形勢、新要求下,將課程思政融入創新創業教育是改革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完善人才培養體系的整體需求。本文以湘潭大學為例,圍繞如何將課程思政融入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提出從頂層設計、機制建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建設、紅色文化氛圍等方面入手,構建“引領—協同—融入”的創新創業課程思政新模式。
關鍵詞:課程思政 創新創業教育 紅色文化
為繼續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深刻踐行“大眾創新, 萬眾創業”發展戰略,國務院辦公廳先后發布多項指導意見文件,要求把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深入推進創新創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教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緊密結合,打造“五育平臺”,在更高層次、更深程度、更關鍵環節上深入推進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全力打造創新創業教育升級版。課程思政作為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的“風向標“”導航儀”,是打造創新創業教育升級版的內在需求。
一、課程思政融入創新創業教育的必要性
(一)創新創業教育深化改革的內在需要
一是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目標的需要。培養具有創新創業精神、創新創業思維、創新創業能力的全素質人才是創新創業教育目標,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主力軍和后備軍,不僅要培養學生正確的創業觀、面對困難堅韌不拔的意志、勇于承擔責任的品格等精神,還要正確引導他們投身社會主義服務中。課程思政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觀引領、思維實踐訓練、教育功能等作用,將思想政治教育總的育人功能貫穿于其他專業領域中。[1]將課程思政與創新創業結合,是創新創業教育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精神引領。為了發揮課程思政的思想教育引領和示范作用,必須將課程思政融入創新創業教育。
二是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現實需要。近年來,地方高校貫徹創新驅動等重大國家戰略部署,不斷深化探索和實踐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方法和路徑。但是,在實踐中不同程度地出現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思想認識有偏差,混淆創新創業教育“工具理性”與育人“價值理性”,片面追求創新創業“量”的增長,忽略立德樹人“質”的根本;改革措施有溫差,將創新創業教育簡單化為技能教育、通識能力教育,與專業教育存在一定的脫節;培養成效有落差,學生創新意識、創業精神和回報社會責任感相對欠缺,愿意扎根地方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數量不多,無法滿足當前社會發展和國家發展對大學生創新創業素質能力的要求和創新創業人才的需求,這些問題亟待解決。
“課程思政”理念以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充分體現和樹立以“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根本任務的教育理念。[2]將課程思政理念有機融入創新創業教育,使之相互促進、相互影響,形成合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創業觀,形成良好的創新創業品質,引導學生把個人的成長成才與國家的發展進步聯系起來,這是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內在需求。
(二)完善人才培養體系的整體需求
將課程思政融入創新創業教育是完善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一環,也是豐富課程思政內涵的重要手段。習近平同志在各種會議和講話中強調要堅持“立德樹人”,實現“三全育人”。創新創業教育作為人才培養體系中的一部分,融入課程思政教育理念,是推動課程思政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的重要環節。其體現一是創新創業教育的育人價值與課程思政的目標是一致的。創新創業教育是素質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觀和遠大理想,促進學生更深層次挖掘潛能,樹立遠大理想。堅持推廣課程思政向高等教育的各個方面延伸,目標是培養國家和社會所需要的全能高素質人才,創新創業教育具有的特點可以提高課程思政的親和力和針對性,使課程思政的抽象意義更加具象化。[3]二是創新創業教育是新時代課程思政的時代內容和載體。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發展新常態,要求有更多符合時代發展的新行業、新技術、新人才,需要有更多的就業崗位,創新創業教育應運而生。它所體現的新理念、新方法與當今時代映射的發展理念相同[4],這一點可以說是課程思政在當代發揮功能的意義。創新創業教育改革融入課程思政是對課程思政貫穿人才培養體系的補充與完善,對豐富課程思政的內核具有重要意義,可改變創新創業教育一直以來處于邊緣性的尷尬局面,借助課程思政的全面發展潛移默化地融入各個教育環節,帶動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真正實現創新創業人才的全面發展。
二、探索課程思政融入創新創業教育的路徑
融入課程思政的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抓手。對于地方性高校而言,如何在地方性、資源總量相對有限的環境中,立足本身辦學實際,發揮課程思政對創新創業教育的導向作用,繼續完善本科人才培養體系,是需要不斷研究探索的課題。本文結合湘潭大學的初步實踐,探索總結如何將課程思政完整地融入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使課程思政在創新創業教育中發揮應有之義,即構建“引領—協同—融入”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思政新模式。
(一)堅持使命引領,做好頂層設計
堅持使命引領,就是將課程思政的理念引入創新創業教育中,發揮課程思政的思想引領作用,落實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明確創新創業教育的育人理念和使命。湘潭大學扎根偉人故里,牢記偉人囑托,認真貫徹習近平同志的重要批示精神,將天然攜帶的紅色基因融入創新創業教育中,注重在紅色文化和傳統文化中弘揚或注入創新創業元素,堅持培養具有家國情懷、社會擔當的創新創業人才,將這一重要使命內化為精神目標和改革動力。
做好頂層設計,研究制訂將課程思政融入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規劃和育人方案。在《湘潭大學“三全育人”綜合改革建設方案》《湘潭大學課程育人工作方案》中將創新創業教育納入實踐育人重點工作方案,“注重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培養學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創新創業教育課程,要注重讓學生‘敢闖會創,在親身參與中增強創新精神、創造意識和創業能力”;在《關于加強一流本科教育建設的意見》提出“培養一流本科人才”的建設任務,要求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入實施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提升工程,全面深化人才培養綜合改革和創新創業教育改革。
(二)堅持校級協同,優化組織機構建設
堅持校級協同,一是校內各部門之間的協同。為了統一布局,全校上下一盤棋,突出各個部門的職能優勢,多方協同,全面參與,做好組織機制建設保障,各個高校應該統一管理,建設由校領導牽頭,下設多個部門組成的創新創業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協調創新創業工作。定期開展專題會議研究學習課程思政建設,以及如何在創新創業教育中發揮課程思政的優勢,積累經驗,補足短板。湘潭大學成立創新創業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和創新創業學院,形成由學校統一領導、創新創業學院協同統籌、各部門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其中創新創業學院與學校校團委聯系緊密,不管是在教育理念還是教師實踐能力上,都為課程思政融入創新創業教育提供更直接便捷的道路,減少磨合。
二是校內各平臺之間的協同。課程思政和創新創業教育相融合要注意兩個平臺的交流與合作,當前高校多以馬克思主義學院作為研究課程思政的專門平臺,要發揮其在理論上的研究優勢,服務于創新創業教育平臺“。雙創”平臺的實踐育人功能有利于改變課程思政上的理論枯燥劣勢,共同探討實踐育人。[5]湘潭大學專門成立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中心, 中心主要負責開展課程思政研究,規劃和指導全校的課程思政工作,為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與人才培養工作提供咨詢建議;支持和推動不同學科專業、不同類型課程開展課程思政建設;開展課程思政課題立項、各類培訓、名師講座、工作坊、教學競賽、名師培育等。目前,中心正在積極發揮作用,主動與校內創新創業訓練中心、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等平臺互通有無,形成良好的溝通關系。
(三)堅持全面融入,打造“課程思政+雙創”螺旋鏈
完善培養體系,加強課程建設
學校應該在育人實踐中,深入挖掘創新創業教育中的課程思政元素,將其融入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目標,教學內容和課程設置中,形成具有課程思政特色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方案。在方案設計上結合課程思政的相關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和價值導向的統一[6],注重馬克思主義原理、愛國主義教育、國家戰略政策、正確的創業觀、負責任的職業道德操守等理念的先行引導,獲得學生的認同感和主動參與的熱情。除了將課程思政引入創新創業理論課外,還要注意學習課程思政在其他專業教育中積累的實踐經驗指導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訓練,提高學生的政治理論水平、專業水平和問題分析能力。2021 年出臺的《湘潭大學關于修訂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的原則意見》提出“:扎實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促進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著力推進課程思政,構建專業課程思政教學體系。”要求在創新創業文化素質教育課程群中,重點建設一批提高思想道德修養、人文素質及強化科學精神的文化素質課程,重點支持熱愛教育、造詣深厚、德才兼備的學術大師、教學名師、優秀教師為學生開設文化素質講座,注重在潛移默化中堅定學生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提高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斗精神, 提升學生綜合素質。[7]
優化課程建設,一是構建“導引+基礎+實踐”的創新創業課程群,在創新創業導引課上,以深化學生的思想認知、培育學生的精神品質、激發學生的熱情為目標,培養愛國情懷和以爭做優秀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為己任,讓學生把斗志昂揚的學習熱情投入到創新創業理論和技能學習中,不怕困難, 不怕失敗,始終保持樂觀的精神狀態和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在創新創業基礎課上,要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理論水平和專業素養。創新創業實踐課要提高學生的技術能力、團隊協作能力、風險意識和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這些都是學生創新創業所需要的素質。二是加強教法改革,立項建設一批課程教學理念先進、課程內容與時俱進的課程思政創新創業精品示范課,發揮精品課程的示范引領作用,帶動其它基礎課程培育優秀人才;建設和引進一批創新創業在線開放課程和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利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現代化的技術優勢,加強學生與外界的交流學習,學習先進知識,了解行業最新動態和開闊國際視野,激發創新創業課程的活力;積極組織教師探索教學方法改革。湘潭大學積極探索課程思政融入專業課程改革,目前已經實施119 門課程思政課程,其中1 門創新創業類課程,省級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立項39 項,其中創新創業相關項目3 項。
加強教師培訓,提高教學能力
課程思政融入創新創業教育的關鍵在教師,教師是實現改革目標的“排頭兵”,要增強教師對“課程思政”的認同感和使命感,即增強教師的德育意識和德育能力[8]“。打鐵還需自身硬”,教師身處教學第一線,自身的德育水平和德育能力直接影響教學目標的實現和教學任務的落實。德育意識要求創新創業專業教師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能夠有意識地、巧妙地融入思政元素指導學生具有創新創業思維、創新創業意識、創新創業能力等專業素養,兼具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建設社會主義的服務意識和主人翁意識,德育能力要求創新創業專業教師能夠有能力將課程思政元素像鹽化水一般地溶解在課程設計和課堂教學里,避免融入過程的僵硬和生搬硬套,造成“兩張皮”,引起學生反感,造成消極的學習態度。增強教師的德育意識和德育能力,一是要加強培訓,通過經常舉辦校內外講座,組織名師示范教學,帶領教師外出參觀學習交流、定期開展校內比賽等;二是通過制定完善的激勵措施和公平的評價制度,給予能力強的教師職稱評定和項目經費獎勵。通過以上手段促進課程思政在創新創業中的融合, 使改革落到實處。
傳承紅色基因,營造文化氛圍
湘潭大學是一所具有紅色基因的綜合性大學,辦學初就受到多位國家領導人的深切關懷,歷經時間推移,湘潭大學根植偉人故里,始終不忘偉人囑托,傳承紅色基因,成為一代代湘大人天然的信念和使命,通過傳承紅色基因,培育出了具有報國之志、奉獻精神、社會擔當、紅色文化情懷、艱苦奮斗的湘大人。[9]湘大豐富的紅色文化內涵成為課程思政融入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內生動力,促使課程思政鹽“溶解”得更順暢。
將紅色文化基因融入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實施路徑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將紅色文化融入創新創業專業課程等“顯性課程”中,通過開設紅色文化的創新創業課,例如,以中國最強“創業團隊”——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故事為原型,開設專門紅色課程,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不忘初心,艱苦奮斗,激發學生的創新創業熱情;將紅色文化融入創新創業課程中,借鑒已經開設此類課程的文化素質課,植入課程思政基因。
二是將紅色文化與創新創業實踐訓練等隱性課程相融合,營造具有課程思政內涵的創新創業文化氛圍。利用青年紅色筑夢之旅“、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等實踐平臺,多多扶持立項具有紅色文化的項目,讓學生們在實踐中關注時事,關心民生大事,用自己的專業所長幫助社會、服務社會。目前湘潭大學已經組織了872 支“青年紅色筑夢之旅”活動團隊,約28705 人次參與,產生的經濟效益累計達320 萬元,學校重點打造了“百湘果非遺品牌文化傳播中心“”本為自然,順為傳承——湘西竹編非遺品牌化助力鄉村振興“”非境傳湘——基于‘一帶一路背景下的非洲電商賦能湘西鄉村振興計劃”等10 支重點團隊, 分別深入對口扶貧地瀘溪縣洗溪鎮張家坪村、保靖縣比耳鎮等多地開展調研實踐活動,助力扶貧,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學校大力支持創新創業類社團建設,著重培養指導湘潭大學創業者協會、湘潭大學創業者聯盟等社團,舉辦創新創業紅色文化成果展示,例如,學校的藝術學院舉辦“紅色筑夢·精準扶貧”文化創意設計成果展,挑選出“哎喲喲愛酉酉”文化創意臍橙品牌等多件優秀產品參加湖南省高校扶貧成果展,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
三、結語
課程思政融入創新創業教育是一個新事物、新理論,兩者擁有共通的精神內核,促進課程思政與創新創業教育同向同行具有極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張育廣,許澤浩,羅嘉文. 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前孵化器及眾創空間[M]. 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7.
[2]何亞麗,李爽,吳俊峰《. 水質工程學》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J]. 科教導刊(電子版),2020(11).
[3]郭立群. 高校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同心同行”的思考[EB/OL][. 2020-03-20].https://baijiahao.bai? du.com/s?id=1661639762371571730&wfr=spider&for=pc.
[4]張錢. 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研究[M]. 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9.
[5]陳薇,潘英.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課踐行課程思政理念的關鍵問題與解決路徑[J]. 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0(2).
[6]王飛. 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及其實施策略[J]. 教育現代化,2018(41).
[7]成軍. 公共基礎課程發揮“課程思政”育人功能研究[J]. 大學,2020(8).
[8]朱麗“.? 課程思政”融入創新創業教育的價值耦合與路徑探索[J]. 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20(5).
[9]宋德發. 傳承紅色基因,以紅色文化立德樹人[J]. 百色學院學報,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