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玉靜
摘要:伴隨著課程改革的持續深入,小組合作探究法被逐漸引入到不同學科的教學中。對小學科學教學而言,教師轉變自身的育人思想,側重此種方式與教學的深度融合,以此來改善當前學生不愿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的現狀,并實現學生多元素養以及綜合能力的發展。本文就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有效運用進行研究,并提出相關看法,希望為教師的教學改革提供更多參考。
關鍵詞:小組合作學習;小學科學教學;運用
科學教學充滿趣味、探索性,不過一些教師為了確保教學進度,在教學中單一地運用知識講解法開展教學活動,導致學生的參與興趣極差,且他們的探究能力、綜合思維等得不到發展。為了改善這一情況,科學教師需要轉變自身的育人思想,側重學生主動學習、探究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積極引入合作學習法。通過將學生合理分組、打造合作情境等,能夠幫助學生深入了解科學知識,并在這一過程中實現他們多元素養以及能力的發展,整體教學更具針對性與實效性,利于教師實現新課改下的教學目標。
一、結合學生實情,合理劃分學習組
對小學科學教學來講,教師為了充分發揮此種方法的育人效果,需要做好學生的分組工作,結合學生的學情以及性格特點等,將其合理分組。在小組合作下,教學形式實現翻轉,學生成為教學中的主體,他們會在教師的引導以及有關問題的驅動下,與小組其他成員共同探究問題。從這一全新的教學角度進行分析,小學科學教師為了能夠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到合作活動中,也為了保證學生在小組內可以提升自身的整體能力,應從多個角度入手,結合班級學生的學習實情,將他們合理分組。這意味著,教師在分組之前,需要對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整體認知能力進行分析。首先,整合學生的學習能力、認知能力等情況。學生的認知能力以及學習是劃分小組的重要參考內容,不同學生面對同一問題可能有不同的思路,而為了保證課堂活動的有效進行,教師需要圍繞“小組內部人員能力存在差異,班級學習小組之間整體能力相差不多”的劃分原則分組,使得小組的整體學習水平向上靠攏。其次,結合學生的性格、近期學習情況以及學生的個人意愿等進一步完善小組劃分工作。這一環節的落實,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調動學生參與合作學習的主動性。
二、圍繞組內探究,打造學生自主參與的學習環境
小學科學教學與合作探究法的有效結合,不僅可以豐富教學形式,同時也可以實現學生探究能力、學科素養的綜合發展。不過教師在運用合作法開展教學活動時,應把握以下幾個點。第一,掌握引入小組合作的最佳機會。對此項內容研究有利于及時轉變課堂沉悶的氛圍。在引入組內探究之后,教師需要保證此種教學方法能夠調動學生的參與主動性,能夠將班級學生代入到學習過程,促使教學實效的提升。第二,小組內合作、探究問題的設置。教師所問題需要具備一定的思考價值,可以帶動學生的思維,引發他們的思考。從這一點進行分析,教師應進一步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并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合理的疑問點,讓全體學生都可以參與到合作探究過程。
例如,在《食物在體內的旅行》一節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筆者為學生的學習小組發放了思維導圖,隨后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整合信息等了解本節重點。導圖中涵蓋了本節知識的重點內容,如各個器官的作用及其延伸問題,如何保護好我們的內臟等。學習中,不同分工的學生了解到人體的主要器官,且他們分別起不同的作用,當我們進食之后,食物可以經過不同的器官。在此之后,學生在組內探究如何保護我們的內臟,筆者讓學生分享自身的看法,之后讓學生繼續在小組內思考為何我們不能經常吃垃圾食品,請結合本節課你學習的知識想一想。隨后,學生進行探究,筆者則是在班級內做好引導工作,及時幫助學生理解內容,解決組內探究的疑難點,教學實效極佳。
三、多元化教學評價
合作教學下的小學科學教學,教師應在傳統的評價機制以及內容上進行完善,豐富評價角度,使學生對自身的學習情況有全面了解,并及時改正。同時,這些內容也有利于學生合作、團結思想的發展,切實提升整體教學實效。教師需要側重學生的學習過程評價。學習過程包括學生的參與合作的意識、學習情況、學習結果等,隨后立足這些點合理點評學生。不僅如此,為了確保評價的公平性,也可以加入小組成員互評、小組評價等,讓班級學生加入評價中,這樣能夠進一步強化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隨后,結合這些情況,教師及時調整教學方向,以此來確保之后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科學教師順應教育時代的發展,在教學中融合合作學習法,能夠滿足學生能力發展的需求。為此,立足新時期,小學科學教師需要重視此種育人方法與教學的結合,打造利于學生探究、思考的教學環境,切實深化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1]吳佳伊.合作學習構建小學科學自主探究課堂的探索[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08):222-223.
[2]何燕.合作學習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研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03):206-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