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寶華 郭幫忠
摘要:“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黨的十九大對新時代我國職業教育工作做出的全面部署。職業學校的實訓場所建設要以開放性和服務性為原則,把校內培訓、校際培訓、社會培訓、企業服務及產品開發作為服務目標,發揮職業教育服務職教、服務普教、服務行業企業、服務地區的功能,體現學校學歷教育和終身教育并重的建設宗旨。
關鍵詞:職業教育;培訓;服務;產教融合;終身教育
1引言
根據《教育部福建省人民政府關于支持廈門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助力兩岸融合的意見》(閩政文[2021]97號),圍繞以技促融,完善技能培訓機制,壯大技能培訓供給,激發職業院校、企業、社會培訓機構開展技能培訓的活力,緊密對接廈臺重點產業,實施職業技能提升專項行動,為產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廈門市集美職業技術學校是福建省智能制造公共實訓基地,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和公益性,我校全面推進我校特色的“強基地建設、重產教融合、促名師發展、創項目品牌”的對外服務理念,與廈門正新橡膠工業有限公司等集美、杏林臺商投資區內的臺資企業有共建企業學院、開展專項培訓、開設企業課堂、現代學徒制等一系列的培訓合作,為區域重點產業培養技能型人才。
2企業開展職工培訓的需求分析
按照地方經濟轉型發展需要,強調把職業技能培訓作為保持就業穩定、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的關鍵舉措,作為經濟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鼓勵公辦中高職職業院校參與承接社會化培訓,為區域企業的發展、經濟的增長貢獻的力量。
對于企業而言,人才是第一生產力,企業人才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最終決定了企業發展的高度和未來,通過走訪調研多家制造型合作企業發現,企業基層員工需要培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第一是智能設備的引入,企業要通過培訓提高現有員工的技能水平;第二是產品升級換代,企業要通過培訓讓員工掌握新技術、新工藝;第三是員工自我成長的需要。所以學校應結合企業需求,開展有效的培訓。
3激活學校社會服務職能
3.1強基地建設搭建對外服務平臺
基于福建省智能制造公共實訓基地的建設基礎,圍繞我省傳統產業轉型、新興產業升級和高端制造業的發展,升級對高技能人才、技術的需求,實現將人才、技術與企業生產發展實際接軌的發展方向,集中投入資金對學校現有基礎能力升級改造,使培訓場地和設施設備符合國家建設和安全標準。按照專業與產業、企業、崗位對接,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的原則開發重點專業的校本教材。為企業、職業院校提供技能提升培訓服務、提供專業的職業資格鑒定服務、提供技能競賽服務及師資培訓,同時搭建交流、創業、創新服務平臺。
3.2重產教融合深入對接廈臺企業
充分發揮學校和企業的各自優勢,雙方互相支持、優勢互補、資源互用、利益共享,我校通過與廈門正新橡膠工業有限公司共建正新學院,與廈門臺源自動化有限公司共建培訓中心,與廈門建霖健康家居股份有限公司共同開發電子專項能力培訓課程,與金龍客車股份有限公司共建金龍學院等,深度對接企業資源,了解行業對職工培訓的需求,為企業轉型升級提供人才與技術支持,形成長效、穩定的合作機制。同時為促進兩岸融合,學校有針對性地與正新、臺源、建霖、路達等臺資企業深度合作。
3.3促名師發展建設優質師資隊伍
我校建設了一支業務精湛的講師隊伍——“技美講師團”,以滿足更高水準的培訓需求。在講師的培養上,按照培訓工作者的勝任力模型框架,以培訓者的六項基礎能力(工作激情、主動擔當、有效溝通、團隊合作、學習能力、志愿精神)和三項專業能力(培訓授課能力、課程開發能力、項目組織與設計能力)為主要培訓方向,并通過建構式課堂設計與創新、混合式學習項目設計等豐富的課程和活動,充分拓展講師團成員的視野和思維,使其成為會培訓、懂開發、能組織的優秀培訓講師。
3.4創項目品牌打造優質培訓項目
3.4.1廈門建霖健康家居股份有限公司電子專項能力培訓課程項目
隨著建霖公司產品面向電子化、智能化的發展趨勢,打造企業復合型人才,提高企業新產品研究開發能力,已是集團戰略規劃。為此,“建霖學苑”在2021年分批開展電子基礎課程認證培訓,全面提升產品設計師電子電控基礎認知。我校五名技美講師團成員與企業工程師及主管部門進行多番研討,按照需求設置課程模塊,優化培訓形式,通過培訓考核晉級的模式提高職工的培訓積極性,通過問卷調查收集培訓反饋,及時組織培訓復盤,完善課程模塊和授課形式,不斷改進,為企業打造職工必備技能培訓項目,提高職工的整體專業水平。
3.4.2正新橡膠工業有限公司辦公軟件專項能力培訓項目
在智能制造大背景下,正新公司大量引入自動化生產設備,因此,基層職工的技術技能和信息化處理能力也要隨之提升。2020年,在政策的支持下,結合企業轉型升級的需要,正新公司全面開展職工辦公軟件培訓及取證,力爭在三年內完成公司所有班組長及儲備干部辦公軟件培訓,全面提高職工的綜合素質,在第一期的培訓中,憑借我校教師團隊豐富的教學經驗,考證通過率達96%,培訓效果良好。
3.4.3廈門華潤燃氣股份有限公司焊接培訓項目
為提高華潤燃氣公司職工焊接技術技能水平,企業委托學校為焊接工人開展包括焊接方法、焊接工藝、焊接設備、焊接操作、焊接檢測等培訓,我校四名焊接技術服務團隊的教師精心設計了焊接培訓,采用先理論和技能培訓,后舉行職工競賽的方式實施項目,企業重金獎勵獲獎的學員,同時通過培訓考核的職工可享受為期12個月500-300元/月的補助,這種培訓加競賽的方式,有效的促進了培訓效果。
4總結
職業教育是終身教育,作為職業學校,應更具開放性和服務性,充分利用師資、設備、地理位置等各方面資源優勢,開展具有特色的、高質量的社會培訓,為企業、為社會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能型、應用型人才,為企業的發展貢獻力量。這樣既提高了學員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又促進了企業的發展及改革,同時也是對職業院校辦學成效的肯定,實現了三贏的局面。
參考文獻:
[1]唐海標.關于職業教育社會培訓現狀、問題分析及對策探討[J].才智,2020(8):110.
[2]柯政彥.高職院校社會培訓現狀與質量提升路徑[J].高等繼續教育學報,2017,30(6):66-69.
[3]蘇美娟.企業職業技能培訓管理完善的路勁探析[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4(15).
[4]劉長平.高等院校發展職業培訓教育的特征與途徑[J].職業技術教育,2013,(23).
[5]江民鑫.中職學校提高專業社會服務的實踐和思考——以寧波經貿學校物流專業為例[J].職業,2015,(18).
本文系2019年度福建省職業技術教育中心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中職學校開展社會培訓、技術服務的研究與實踐》(編號ZB2019054)。
作者簡介:陳寶華,1986年3月生,福建永安人,講師,大學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