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希
摘 要: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高校古箏教學也逐漸得到重視。當前高校古箏教學雖得到了關注,教學開展情況也有明顯改善,但教學現狀不容樂觀,依然存在著一些突出問題。文章分析高校古箏教學面臨的突出問題,提出針對性的解決對策,以期為高校古箏教學發展提供探討思路。
關鍵詞:高校;古箏教學;不足之處
高校的古箏教學是我國古箏文化傳承的重要渠道,不同于興趣愛好的學習,高校的古箏教學會更加全面、更加深奧。對于學習古箏的學生而言,其不僅可以在學習過程中熟練自己的技法,提升自己的音樂審美與樂感,還能夠加深對古箏樂器的認識,了解古箏的獨特魅力和悠久歷史。現階段,我國古箏教學已經逐漸形成成熟的教學體系和教學方式,但是隨著社會發展和教學環境的不斷變化,傳統的古箏教學體系漸漸無法滿足相應的教學需要,因此古箏教學體系需要不斷創新完善。本文針對高校古箏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且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以此更好地適應時代的發展和學習的需求。
一、現階段高校古箏教學體系中顯露出的
不足之處
首先,在分析古箏教學體系中的不足之前,我們需要對教學體系有一定的了解。在高校的古箏教學體系中,為保證每一位深入研究古箏技法的學生都能夠有較為顯著的提升效果,我國高校古箏教學仍然沿用的是傳統的教學方式,即一對一的教學方式。而對于一些偏向理論知識的部分,則是利用大課堂授課的方式進行教學,但是其教學內容較為單一,大多是符合大眾審美的近現代樂曲,而一些比較久遠的傳統名曲只作為需要了解的補充資料出現在課堂上。
在以上的教學情況闡述中,我們可以了解到,現階段我國高校的古箏教學缺乏對學生集體意識的培養。一對一教學雖然有利于教師因材施教,可以根據學生的個人學習情況進行不同程度的教學培養,并且古箏也是一種可以獨奏的傳統樂器,但是對于一些傳統名曲而言,其內容渲染和表現難以靠古箏一種樂器完成,需要多種樂器協同演奏,即以樂團為演奏單位對樂曲進行表達更加能夠凸顯曲目的層次和情感。這自然而然會要求樂團中的各位演奏者具備一些集體意識和配合集體的演奏能力。對于一名優秀的演奏者而言,具備配合的能力以及甘愿作為其他樂器演奏者的“綠葉”,既是一種專業人士的職業素養,又是樂師內涵的大氣體現,更是其追求音樂質感的覺悟與本心體現。
其次,在古箏教學體系中,將演奏技法和相關理論知識分成了兩個模塊,這樣的教學容易讓學生的演奏體系發生一定的分離。教師在進行理論知識教學時,古箏晦澀難懂的內容對于一些理解能力較差的學生而言,是需要大量時間去理解消化的。只有將所有理論知識的本質內容理解透徹,學生才能夠充分將技巧應用到日常的演奏當中。而傳統的古箏理論知識教學課堂上更多是教師口頭傳授、講解,忽視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缺乏讓學生實踐理解的過程。這既可能拉低教學課堂的效率,又不能讓學生積累一定的古箏演奏經驗,對于學生的學習來說并不是一種利于進步的方式。
再次,古箏教學的理論模塊缺乏一定的文化深度和審美多元性。這是因為教師在傳授相應知識的時候,為了保證學生能夠充分理解教材內容,保證學生具有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內容選擇上會迎合學生的現代化審美,也就是說在近現代的著名曲目中選擇較符合課程主題技法的曲目進行教學。這是教師為了保證學生的參與度和課堂效率的一種方式,但是這樣的方式會讓學生的審美變得片面,對于古箏文化的了解也難以透徹。每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曲目特點和音樂審美觀點,這些都是對當時社會情況和文化背景的一種折射。當教師在進行古箏歷史的講述和技法來源等相關內容的授課時,不僅是關于表面內容的教學,更是對學生進行文化熏陶,這樣可以讓學生在一定程度上積累相關的文化底蘊,也有利于學生增加其演奏的層次,在演奏比較有內涵的曲目時能夠充分地表現出曲目的深度。作為一名古箏演奏者,具備多元化的審美應該是一種必備的素養,每一種技法都能夠帶來不一樣的演奏效果,每一種演奏方式都能夠帶來不一樣的演奏感受,每一種曲目也都應該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專業人士對古箏音樂曲目進行解讀,對演奏方式進行體會并享受,無論是對于作曲者還是對于演奏者,抑或是對于曲目所代表的文化內涵而言,都是一種尊重和敬畏。而這種審美多元化會讓學生對曲目更具包容性,同時也會增強學生自身對藝術性的敏感把握。
最后,現階段高校古箏教學體系中還缺少對學生心理的關注。如何能夠演奏出絕佳的樂曲,除了曲目本身的優秀編排外,還有演奏者的三個演奏原則。這三個演奏原則既是曲目演奏效果的評價標準,又是演奏者能力的衡量標準。在這三個原則中最基本的就是演奏者的技法。對于已經到達一定水平的演奏者而言,記住曲目的樂譜和運用技法已經不能成為要求了,而應是必備的素養,精益求精的完美技法展示才是高水平演奏者的基本要求。技法的完美是演奏者進入高水平琴師隊伍的入場券,對于曲目的把握、理解以及能否完美而透徹地表達才是更加符合高水平琴師能力的體現。這些需要演奏者在日常訓練時端正自己的態度,放松自己的心理,體會曲目中蘊含的情感和相應的表達。在演奏時,演奏者應該放松自己,這樣才能夠在表演時行云流水,帶給觀眾完美的音樂盛會。因此,心理壓力疏導和抗壓能力的訓練應該是教學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在高校的教學中卻沒有體現。演奏者在達到一定水平之后會遇到瓶頸,而打破瓶頸的關鍵就是演奏者的心境。這不僅需要專業知識的沉淀,還需要演奏者自身情感和心理狀況的沉淀與平靜。高水平演奏者能夠帶給觀眾享受與共鳴,而超高水平演奏者能將觀眾代入其中,讓其身臨其境并沉浸在樂曲中,所有情緒共鳴自然而然地產生,而非外界感受影響所得。這對于演奏者的心境要求極高,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壓力疏導。
二、針對教學體系中的不足之處提出的
解決方案
任何樂器的教學都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并且與教師的教學方法緊密相關。針對當前高校古箏教學體系中的不足和所存在的問題,教師要在遵循藝術教育教學規律的基礎之上,大膽改革創新,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對策是提高教學效果、學生的綜合素質最關鍵一步。
首先,教師應該轉變自己的教學理念,明確學生是課堂主體,在理論知識教學的課堂中選用新穎的教學方法,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這樣的教學方法有很多,比如啟發式教學法、情景教學法、任務型教學法,這些教學方法都注重教師引導學生并讓學生獲得音樂習得。這樣的好處是既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夠使學生在進行理論學習的過程中了解其應用的方式,打破原有體系下實踐與理論分割的局限性,甚至還可以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增強學生的集體意識,提高學生的配合能力。其次,教師所選擇的教材內容需要多元化,教學內容也應該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歷史延伸感。教學中應該應用更多傳統曲目,增加對曲目創作背景等相關人文知識的介紹,讓學生在提升審美包容度和審美水平的同時,建立深厚的音樂文化素養。這能夠幫助學生在提升古箏演奏能力的同時幫助學生培養心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能力,為其爭取更加充足的發展空間。這樣,學生在未來遇到瓶頸時,就可以依靠自身音樂文化積累和相應的能力、心境沉淀,快速突破,走向頂峰。最后,教師在幫助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應該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素養,增加學生的音樂積累,而不是只將理論知識和技法放在核心的教學位置,理論知識和技法固然重要,但終究都是基礎內容,當學生的音樂能力增強之后,學生才會獲得高效且優質的水平提升。
三、結語
高校學生大多已經具備一定的演奏水平,在這樣的基礎下想要獲得提升應該從人文知識和學生的精神力量、心境方面入手培養。具備多元化的音樂審美是學生獲得更加豐富與更加高級的藝術感悟的關鍵。學生在提升自我的過程中,要緊跟教師的引導,多多接觸傳統曲目,在與近現代曲目對比的過程中,加深對古箏技法表達和情感表達的理解,提高自身能力,從而讓古箏藝術真正成為感知、審美和傳情的藝術。
參考文獻:
[1]李雙燕.高校古箏教學面臨的突出問題及解決對策分析[J].北方音樂,2019(2):144,149.
[2]張心心.當前高校古箏教學面臨的突出問題及解決對策分析[J].北方音樂,2018(21):199,203.
作者單位:吉首大學張家界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