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棋
摘 要:藝術歌曲在我國音樂的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由作曲家劉聰創作的藝術歌曲《鳥兒在風中歌唱》對演唱者的演唱技巧、情感表達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展現了當代藝術歌曲的別樣魅力。同時,這首歌曲的創作內涵十分獨特,具備深刻的教育意義。文章對藝術歌曲《鳥兒在風中歌唱》進行了分析,探討了《鳥兒在風中歌唱》的演唱處理。
關鍵詞:《鳥兒在風中歌唱》;藝術歌曲;演唱處理
作曲家劉聰立足于我國的傳統民族音樂文化,將其與西方音樂文化進行了巧妙結合,創作出了大量優秀的音樂作品。這些作品不僅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還彰顯了當代藝術歌曲的別樣魅力。《鳥兒在風中歌唱》創作于1996年,作為一首當代花腔女高音聲樂作品,其情緒對比鮮明,極具時代意義和教育意義,不僅對演唱者的演唱技巧、情感表達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還要求演唱者能夠準確地把握歌曲的藝術特征及音樂特性。
一、歌曲《鳥兒在風中歌唱》的作品分析
(一)歌曲風格鮮明
我國的藝術歌曲注重根植于我國深厚的民族音樂文化土壤,在學習借鑒西方藝術歌曲表現手法的基礎上,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民族音樂特色。一方面,劉聰的藝術歌曲創作表現出了濃郁的民族音樂特色,另一方面,他將自身的生活經歷、思想情感、文化背景等融入實際的創作中,使自己的音樂風格顯著區別于傳統的音樂形式。其作品與傳統音樂的相同點是,大多取材自傳統詩歌,做到了旋律、歌詞、伴奏之間的協調統一[1]。《鳥兒在風中歌唱》的歌詞就取自《詞刊》。該歌曲促進了我國傳統民族音樂調式與西方音樂調式的有機結合,實現了音樂形式的創新,并打造了生動形象的音樂主題。作為一首兼具時代特性與民族特色的藝術歌曲,《鳥兒在風中歌唱》通過對鳥兒的擬人化處理,描述了環境破壞給動物帶來的傷害,具有強烈的教育意義。同時,這首歌曲還呼吁人們要保護環境,愛護動物,維護人類共同的家園。
(二)旋律、歌詞與鋼琴伴奏相互協調
《鳥兒在風中歌唱》的旋律優美、流暢,結構層次明確,旋律變化與情感表達有著高度的統一性。由于劉聰十分重視旋律、歌詞與鋼琴伴奏之間的相互融合,這首歌曲在旋律創作方面,表現出了中國民族語言的韻律特征,實現了歌詞音調與旋律的巧妙融合。雖然整首歌曲的歌詞只有100多個字,但內容質樸純真,通過對鳥兒的擬人化處理,賦予其凄涼、憂傷等情感,極易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鋼琴伴奏在藝術歌曲中與演唱者有著同等的地位。《鳥兒在風中歌唱》有著富于變化的鋼琴伴奏,其不僅實現了對音樂氛圍的烘托,還配合著演唱恰到好處地塑造了整首歌曲的音樂形象。比如,《鳥兒在風中歌唱》的首段歌詞描繪了鳥兒在空中歌唱的情景,與歌曲旋律相協調,而鋼琴伴奏作為引子營造出凄涼的氛圍。在歌詞“不知為什么”部分,鋼琴伴奏變化為半分解和弦。在兩句“不知為什么”的鋪墊下,在“它不敢飛進自己的村莊”處,作者通過改變音區來烘托情緒,使得歌曲的情緒實現了進一步的高漲。又如,歌曲中出現了兩次的歌詞“不知為什么”的旋律基本一直處在低音區,加之三連音的出現,讓整個樂句聽起來像是說話的語氣,使音樂形象更加活靈活現。
(三)曲式結構合理
《鳥兒在風中歌唱》的曲式結構合理,主要可分為前奏、A樂段、間奏、B樂段(包含華彩樂段)以及尾聲等部分,為歌曲的整體框架提供了可靠支撐。全曲為f小調,速度和力度對比強烈,情緒富于變化。在前奏部分,速度為小快板,堅定有力的柱式和弦烘托出緊迫的音樂氣氛。在1—4小節,右手單音旋律五度模進,左手單音旋律音階上行,左右交替進行。這一部分的歌曲旋律如同鳥兒在空中凄涼的歌唱,使聽眾腦海中浮現出各種生態環境被污染的畫面。前奏作為一個結構不對稱的部分,主要是由兩個弱起小節的動機促成的主題發展形成[2-3]。在此基礎上,主題以模進的方式實現了擴充發展,進一步通過和弦三連音音階下行引出人聲演唱。不管是在伴奏織體方面,還是在情緒表達方面,前奏部分與演唱部分都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在B樂段,作者采用了復調的作曲方法。在32—40小節,八度音的跨越實現了較為突出的高低起伏,使得調性模糊游離,烘托出了一種不和諧的音樂氛圍,這是作者在創作時突破調性的局限的重要體現。在B樂段的華彩樂段,音區變高,演唱部分與右手鋼琴伴奏處于相同音區,節奏寬廣。左手低音伴奏則為快速波浪式的六連音分解琶音,與上一樂段的分解和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尾聲部分,通過人聲在旋律部分演唱出上行兩個八度,同時由伴奏演繹出下行兩個八度,以形成強烈的反差,使歌曲的思想情感得到更為充分的表達。從作曲技法,特別是從歌曲與鋼琴伴奏的配合來看,劉聰將中國傳統民族音樂的五聲調式與西方的大小調式進行了完美結合,賦予了歌曲以強有力的生命力。
二、歌曲《鳥兒在風中歌唱》的演唱處理
(一)聲音處理
演唱者應結合自身的演唱風格,按照歌曲的實際要求,合理地控制演唱的速度、音量,做到張弛有度、收放自如。在節奏方面,《鳥兒在風中歌唱》反復運用了三連音,旨在起到鋪墊、推進的作用。演唱者應充分地了解作者的用意,恰到好處地演繹作品。在演唱過程中,演唱者要始終明確呼吁與傾訴之間的關系,并結合作品的要求進行角色上的轉變,以盡可能地喚起聽眾的情感共鳴。歌曲中一連串“啊”的部分的節奏主要為三十二分音符的下行音階,包含了孤單、凄涼、哀號等情緒。在歌曲的結束語部分“有誰能把它帶回故鄉”處,出現了整首歌曲的一個最高音,表明這是一個結束性高潮,不論是在情感表達上還是在音樂張力上都進入了最高點。該部分的鋼琴伴奏也頗具表現力,表現了絕望的鳥兒在最后所發出的引人深思的吶喊,以期獲得人們思想上、行動上的反響[4]。在技術難度方面,B樂段的華彩樂段與西方歌劇詠嘆調的華彩部分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運用了半音階下行的創作方式。這一部分的歌曲技術難度高,速度快,演唱者應從基礎開始練習。需要注意的是,演唱者應合理地控制音高,注意氣息的支持,保持聲音連貫流暢。
(二)情感把握
在藝術歌曲的演唱中,音樂深化了歌詞所表達的思想情感,而歌詞則確立了音樂的語義內涵。在各種藝術門類中,尤以音樂與情感之間的融合關系最為緊密。演唱者倘若在演唱中缺乏情感表現,則只能被稱為歌唱的匠人,而難以成為真正的藝術家。為把握好《鳥兒在風中歌唱》的情感,演唱者首先應對其進行仔細研究。比如,在歌曲的前奏部分,作者運用了三連音,旨在烘托音樂氣氛以及為接下來的歌曲發展做鋪墊,并確立了整部歌曲描述性的、舒緩的情感基調。在A樂段,歌曲情緒逐漸由自發的情感表現轉為激動的情感表現,出現了一定的情感波動,而連續三連音預示著悲憤情緒的來臨,歌曲由此進入情感過渡期[5]。在進入B樂段后,情感表現變得更加激動,這時演唱者的演唱應給人帶來內心上的震撼。在尾聲部分,演唱者應緩慢地唱出“有誰能把它”,如同在問自己或是在問別人,由強減弱,這一部分的情感表現應由悲憤轉為傷心、無助,進而歸于平靜,引人深思。綜上,在演唱這首歌曲時,演唱者不可局限于演唱歌曲所要表達的內容,而是應該使自身的情感表達隨著歌曲的變化而變化。在演唱的過程中,演唱者應注重通過一系列的肢體語言,實現與聽眾的交流互動。因此,要想在演唱時有效把握藝術歌曲的情感,演唱者應不斷地提高自身的音樂素養,研究歌曲的創作背景、創作主題,分析歌曲的旋律特色,提煉歌詞的情感內涵。只有這樣,演唱者才能更好地把握作品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
總而言之,藝術歌曲是我國音樂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推動了我國當代音樂的創作發展,對其進行探索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作曲家劉聰的音樂作品融合了中國傳統民族音樂和西方音樂的表現手法,推動了中國藝術歌曲的創新發展。《鳥兒在風中歌唱》這首歌曲不僅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而且散發著現代藝術歌曲的別樣魅力,是一首經得起人們不斷推敲的優秀作品。
參考文獻:
[1]喻嬌.藝術歌曲《鳥兒在風中歌唱》的演唱處理[J].黃河之聲,2019(16):56.
[2]孫文川.對藝術歌曲《鳥兒在風中歌唱》的鑒賞[J].魅力中國,2018(1):266.
[3]趙曉娜.詩樂共融:藝術歌曲《鳥兒在風中歌唱》的創作與演唱研究[J].作家,2015(24):249-250.
[4]劉平.劉聰聲樂作品的創作特點及演唱處理:以《鳥兒在風中歌唱》為例[J].音樂時空,2016(7):65-66.
[5]侯麗.淺析中國現代藝術歌曲《鳥兒在風中歌唱》的情感表達[J].黃河之聲,2018(3):50-51.
作者單位:山西應用科技學院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