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雄
摘? 要: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的重要階段,是一個人學習習慣養成的重要時期。隨著新課程的改革與深化,教育部提出了培育小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因此,如何培養小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本文針對如何培養小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進行探究,旨在推進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生;數學教學;獨立思考能力;培養
一、讓學生有問題思考,為他們創設獨立思考的情境
啟發性提問是調動學生積極性,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的主要手段之一。教師通過提問能為學生創造獨立思考的機會和情境,給學生指明思考的方向,讓學生通過積極獨立地思考,探究新的知識,鍛煉思維能力。啟發性提問的目的不在于答案,而是給學生提出問題,啟發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去尋找答案。一堂課涉及的知識較多,要問的問題不少,教師要善于抓住知識的重點、難點、疑點,精心設計提問,激發學生獨立思考的興趣,促進知識與能力的和諧統一。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常常會感覺到新知識與已有知識結構相“矛盾”,隨即產生好奇心和獨立思考的興趣。這時教師恰到好處地提問,能啟發學生獨立思考,找到解決“矛盾”沖突的途徑和方法,掌握新知識。
二、教學生合理使用教材,獲得獨立學習知識和技能的方法
當前,數學教學中存在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學生不會使用教材,一堂數學課往往是到給學生布置作業環節時才打開教材。教材不只是教師教學用的材料,也是學生學習使用的材料,因此,教會學生使用教材也是培養學生自主獨立學習能力的重要內容。培養學生使用教材,重點應放在指導觀察的方法上,新課本提供了大量的圖畫、圖形、直線、線段等形象直觀的內容。小學生觀察事物時具有易變性,浮于表面,教師在指導學生掌握觀察圖畫、圖形等時,要了解圖意和要求,按順序觀察,按圖意要求操作學具,并能按圖意會組織語言表述操作過程。
三、讓學生從感知入手,啟發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
數學課是以“講”代學生的“學”,實質上是以教師思維活動占有學生的思維活動——學生的學習過程。數學課上,學習過程主要是思維過程,因此,數學課上教師應重視把思維過程充分表現出來,并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是教給學生學習方法的重要內容。小學生在思考問題時,具體形象的成分起主要作用,抽象能力較弱。用感性材料進行直觀教學,能幫助他們獨立思考,并可增強其空間觀念,鍛煉其抽象思維能力。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育中,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它關系到小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智力的開發與創新能力的提高。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思維的訓練與培養活動,提高數學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推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必須要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以便學生獲取知識,發展自身思維,克服思維中的惰性,勤于思考,善于發現。
(責任編輯:胡甜甜)
參考文獻:
[1]張緒林. 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J]. 新課程,2021(26):207.
[2]陳蘭俊.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J]. 讀寫算,2021(11):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