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馨銳
摘要:本文就聲樂教學怎樣處理“美聲唱法中咬中字難”的問題,并且指出將“以腔行字”的美聲唱法訓練觀點。
關鍵詞:以腔行字? 美聲? 訓練
中圖分類號:J6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1)20-0088-03
一、以腔行字美聲唱法現狀
以腔行字,似乎和我國傳統聲樂觀點存在差異,但是其實并不是這樣,美聲唱法從國外被引入到我國也近百年了。老一輩進行聲樂研究的藝術家,他們針對美聲唱法進行了深入的學習與研究,依照我們國家當前實際的國情以及民族文化的發展傳統,還有人們自身的審美習慣,尤其是在漢語言發展的特點上,在具體的實踐中形成了一套與我們國家發展特色相一致的演唱風格。
在實際教學中,語言上的訓練是不可忽視的,除了要求學會美聲唱法,還要求針對我們國家傳統唱法里提出的語言訓練方式進行持續且不間斷的訓練,特別是要求能夠在咬字以及吐字上進行深入研究。因為多種不同因素的影響,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有很多人在進行美聲唱法學習的時候經常會形成一種比較狹隘以及片面的態度。如果從簡單的意義進行分析,當前我國聲樂界最開始有人學習美聲唱法并且對美聲唱法有了一個深入的認知是從20世紀末期出現的。尤其是在最近的幾年中,我國聲樂學科領域中美聲唱法的學習時常帶給人們一種耳目一新的感受,同時受眾其在觀念上也開始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轉變,教學形式開始產生變化,教學的深度不斷提升,我國進行聲樂學習的歌手也在一些國際比賽中嶄露頭角,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我們國家的美聲唱法才正式的被世界上的人們所關注。
二、以腔行字這種美聲唱法出現的問題
可是,雖然美聲唱法在我們國家發展的速度很快,但是我國聲樂界在美聲唱法學習與理解方面還有非常多的不足需要改進;學科目前在理論建設還有學術研究上的深度仍然在快速的提高。因為行業在學習上的傳統,聲樂界一般在教學的過程中側重的都是教學實踐,并且忽視了教學理論,在遇到一些學術問題時采取的永遠是一種一成不變和因循守舊的教學形式,這樣的一種教學形式使得美聲教學在概念上不明確的情況普遍出現,針對美聲教學上的認知并不是十分的明確,導致當前的美聲教學與美聲學習內容出現了一種較為模糊的學習狀態,其中缺乏較為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并未展現出其他音樂形式所呈現出來的那種百家爭鳴的氛圍。由此不難看出,這樣一種狀況和當前時代發展之間并不適應。而從另外一個方面分析,我們還可以看出在美聲唱法教學中,不應該只是局限在對于美聲唱法原本演唱語種的學習,應該從中國語言上進行適當延伸。我們還要求切實的認識到:我們當前培養的歌手進入到世界樂壇發展時需要學習美聲音樂原本的語種。但是其中還需要注意的一個問題是,需要讓美聲唱法真正的和我們國家具體的發展國情保持融合,切實的實現“洋為中用”,并且美聲唱法要想在我國得到發展,那么必然需要面對我國的觀眾,要求為目前持續快速發展的人民群眾本身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相應的服務。我們就必須在進行美聲唱法學習和對于美聲唱法加以掌握的基礎上切實了解美聲唱法具備的真諦,只有這樣才可以培養出符合國際標準的歌唱人才;創作出更多且更好的符合我國發展特色的一系列聲樂作品,只有這樣才能夠得到世界聲樂界的認同;最后,讓其能夠構成一個屬于我國美聲唱法的發展學派。當然,要想實現這樣的一個目標較為困難,對于目前的聲樂教學來說,如何針對“美聲唱法咬中國字難”的這一問題給予有效的處置,使得漢語的咬字發聲可以對美聲唱法未來的藝術規格提供幫助,是目前亟需處理的問題,并且這也屬于西洋唱法引入到我們國家后無法保持突破性進展的持續問題。
三、以腔行字美聲唱法出現的不足
以腔行字美聲唱法存在的問題,筆者想針對這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美聲唱法,主要是把意大利語當成是語言基礎而形成的一種歌唱的藝術方式。針對西洋唱法過去的發展情況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其中也曾經包含了德國和法國還有俄羅斯等多個學派,這部分學派全部都是使用他們本國家的語種當成是美聲唱法訓練的語言基礎,由此產生了很多種類不同的咬字和發聲形式,最終形成了符合本國特殊的一種藝術規格和演唱技術特點,并且與本國當前的藝術風格相一致。但是,從20世紀發展到今天,有許多學派都開始在學意大利美聲學派的同時融合美聲唱法,很好的處理了歌唱語言和歌唱發聲上出現的問題。如德語和法語甚至是英語,在咬字以及發聲演唱的同時都完成了對美聲藝術風格和美聲共鳴效果的一種美化。發展到現在,美聲唱法已經逐漸發展成為了任何國家都可以使用的一種演唱方式,其并不會受到語言制約,由此美聲唱法也成為了具有世界性發展的聲樂演唱的藝術形式。因此我們也能夠認為,我們國家當前的發聲歌唱自然也能夠在以往美聲演唱的過程中逐步構成與本國藝術特色和本國發展情況相一致的演唱縫合。在不斷摸索屬于我們國家美聲唱法演唱方式的過程中,我們國家很多聲樂領域比較知名的學者提出了“以字行腔”的一種美聲演唱方式。依照過去多年進行演唱和進行教學實踐的結果,筆者提出“以字行腔”盡管屬于我們國家戲曲和民族唱法里一種比較傳統的訓練形式,但是這樣的一種訓練方式是否適合我們國家那就需要進一步的對其進行分析和總結。已經形成的一個與傳統觀點相背離的情況,就是需要研究當前美聲唱法中屬于我們國家學派的歌唱訓練要不要使用“以腔行字”去開展中國特色的演唱道路。
我們都了解,一種唱法的構成,其組成的因素主要包含了:語言特點還有演唱咬字上的方式;聲音上的一種表述形象以及聲音上的特點;旋律特點以及實際的腔方式;藝術風格還有一種比較具體的審美標準。美聲唱法與我們日常的戲劇以及民族唱法在演唱技法上有很大的差別,美聲唱法主要的語言基礎就是意大利語,這種語言因素和我們國家的漢語對比側重的是漸變。尤其是音節上的組成與漢語對比在歸韻上比較簡單,其中獨立的音節字腹中只有a、e、i、o、u五個元音以及二重元音還有三重元音。元音是單獨存在的,同時音節也較為響亮,這種形式可以使得歌唱共鳴上的構成和釋放變得比較簡單。每一個單詞還有詞組可以在歌唱的同時依照具體的旋律完成演唱,并且還能夠把音節去完成二次的組合。前一音節當前的結尾輔音可以與之音節的開頭輔音進行鏈接最后進行發音,這樣一種情況能夠讓發音時出現的阻礙程度與漢語對比相對比較順暢,這樣的一種方式也能夠滿足美聲唱法所提出的要求,注重的是一種十分連貫并且相對嚴謹的一種藝術規格。美聲唱法盡管提倡的也是“字正腔圓”,但是“字正”的這樣一個概念,與我國以往演唱中提倡的“字正”概念在技術上有非常大的差異。因此筆者以為,演唱的審美原則主要是把聲音上出現的共鳴和藝術上的規格同樣給予關注,除此之外還需要側重旋律在線條上的持續性,在演唱上的表達方面側重的是協同一致,因為并不會受到歌詞本身語言韻律還有節奏對其給予的制約,側重的是用聲音進行傳情,咬字還要求在發聲以及吐字上的需要與行腔進行配合。為了讓美聲風格比較嚴謹,在演唱和平日進行訓練時,美聲學派在咬字的時候讓子音以及母音呈現出一種分離的狀態,除此之外口腔和咽腔之間還需要分開,子音要求排在前面,母音則需要排在后面:注重子音在動作上的構成以及在力量上的釋放,除此之外還要求在演唱過程中保持迅速與靈巧,這種形式并不會對于母音形成的腔體共鳴效果造成任何的負面影響。同時這與我國演唱方式中注重的咬字和嘴皮子勁以及噴口是截然不同的,我國演唱方式注重的是在出字之前的發聲,這種情況下韻母常使用的是一種先咬后放的一種發聲方式。基于兩種唱法在咬字方式以及注重聲音共鳴的情況分析,筆者以為我們國家的演唱方式因為漢字具體的發音規律還有具體的發音特點,其當前的主要特點是橫咬字以及寬咬字,并在咬字的時候比較靠前;主要是對于口腔前部的動作進行了比較多得使用,同時使用的幅度比較大,并且使用的力度并不強,由此會形成一種咽腔共鳴的表現,會帶給聽眾一種橫向感;其共鳴當前的優勢是高頻泛音相對較多,音色也比較明亮,聲音所處在的位置在前。而美聲唱法因為意大利語言當前的發音規律以及發音特點,組成了一種豎咬字以及窄咬字還有靠后咬字的方式;口腔全面進行部動作的幅度要比較大;由此會為聽眾帶來一種空間上的縱向感。
另外,我們國家漢字在發音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發音存在四聲的差異,目的是在進行旋律演唱的同時能夠精確的完成歌詞中聲調的表達,作曲者在創作旋律時還要求對于旋律當前的走向進行推敲,并且側重字的聲調和語言上具備的韻味,必要的時候還能夠在其中加入一些裝飾音或者是滑音。除此之外,演唱者在演唱過程中還要求對其給予二次創作,這樣才可以真的咬清字并且咬正字,使其能夠達成一種“字正”的演唱目的。這些也是我國演唱方式中咬字行腔所不能缺少的主要因素,并且也是唱法自身所需要關注的一個不可忽視的演唱內涵。我們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在意大利語里并不存在四聲,因此咬字的這種演唱形式在美聲唱法里并不是十分適用,這樣的一種方式也是和美聲唱法自身審美原則相背離的。
如上所述,基于本文所列舉的兩種不同的唱法,在語言上發展的基礎以及咬字特點還有行腔手法與聲音規范等多個方面對其給予分析,能夠形成一種非常明確的認知:唱法里提出的“咬字”以及“行腔”二者是一個不能夠分離的整體。我們國家戲劇和民族唱法演唱形成的咬字和發聲規律適用我國當前演唱方式中提倡的“腔”,也就變成了一個非常自然的事情。但是,即便是這樣我們也不能夠完全依照這樣的一種咬字和發聲的技法去“行”進行美聲唱法的“腔”,完成美聲唱法中所想要展現的聲音效果。筆者以為,西方在美聲唱法上進行的實質是先注重腔然后才是注重字。在美聲唱法訓練的同時會使用到的一種練習方式就是無字練習,采取這種練習方式能夠很好的找出美聲音樂的發聲位置,然后再去完成咬字。如哼鳴以及咽音等練聲法,首先是需要通過非常多以及大量進行發聲練習的形式,讓演唱者自身的美聲唱法聲音變得更加規范,同時還有一個目的是讓演唱者的基本功修養得到強化。這一個階段,發聲練習一般都是使用五個單元音(a、e、i、o、u),并在這五個單元音上配合使用輔音,使其能夠構成一種簡單的音節,采取這樣的方式讓聲音所處的共鳴位置得到強化,最終形成一種較為理想的歌唱腔體。
四、結語
因此,我們在進行美聲唱法學習的過程中需要積極的分析并研究應該采取何種美聲唱法,或者是采取哪一種審美原則,在進行訓練的過程中應該采取哪種方式才能夠做到咬清漢字,讓其能夠達成“字正”的目標,不但要求能夠使得漢字目前的咬字發音可以與美聲唱法其中包含的藝術標準形成一致,并且還不會對聲音原本的共鳴效果產生影響,使其能夠實現一種非常標準的美聲化“腔圓”,這才是本文研究的重點內容。在本文分析的同時側重的是一種基于美聲唱法上的訓練“以腔行字”,這樣的一種觀念并不是信口開河,這是我國的聲樂研究學者們通過多年不懈的努力和多年的經驗進行梳理和總結后獲得的,這一觀點的提出對我們國家美聲唱法的發展有著不容小覷的影響,但是盡管這樣,美聲唱法的研究還需要深入的進行,只有這樣我國才能夠在世界美聲演唱中站穩腳跟。
參考文獻:
[1]肖黎聲.以腔行字一一美聲唱法歌唱訓練之我見[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7(02):77-81.
[2]張清華.“以字行腔”的人文價值一一與肖黎聲先生商榷[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8(04):66-68.
[3]張清華,張翼飛.“以腔行字”能與“以字行腔”相提并論嗎?一一經典民族聲樂規范不容顛覆[J].歌唱藝術,2011(05):23-25.
[4]韓勛國.“字”“聲”“腔”的審美特征與傳“情”一一“字正腔圓”與“聲情并茂”新釋[J].中國音樂,2005(03):135-138+148.
[5]謝霓.戲曲演唱中“以字為中心”的演唱原則在現代民族聲樂演唱中的運用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6]楊殿解.推廣《以字行腔》唱好中國歌曲一一記“馮寶宏《以字行腔》聲樂專題講座”[J].歌唱藝術,2016(05):5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