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應用型高校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旨,新時代背景下要結合辦學定位,以“課程思政”建設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當代大學生必備的理論知識,以其立場、觀點和方法指導大學生科學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勞動觀、群眾觀和國家觀念等理論對應用型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因而應用型高校應當完善師資建設,挖掘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元素,以形成和思政課程協同育人的大思政格局[1]。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思政;應用型高校
中圖分類號:A8?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40-0079-03
一、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課程思政”內涵厘定
(一)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基本內涵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綜合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基本觀點、基本方法的理論體系,其中,立場決定觀點,觀點引導反映立場并引導方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包含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一個有機整體,因此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學習,應該從基本立場、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的整體性中加以把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以事實為依據、以規律為對象、以實踐為檢驗標準,并隨實踐而不斷發展,其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指導中國人民踏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是其真理性和科學性的有力證明[2]。人民至上是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立場,以實現每個人自由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社會為目標。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內涵豐富而深刻,在人類思想的基礎上總結了關于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的一般規律,包含了世界觀、歷史觀、資本主義觀和社會主義觀等全面的理論觀點。
(二) “課程思政” 建設的育人目標
新時代背景下,“課程思政”作為一種全新的課程觀念和教育理念,突破了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為進一步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課程思政”建設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之舉,其意在深入全面挖掘高校專業課程的思政元素,充分發揮課程育人作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發揮好教師的育人職責,形成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新格局。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任務,建設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必須將課程思政工作體系貫通其中,必須抓好課程思政建設,解決好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兩張皮”問題,明確了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3]。應用型高校“課程思政”建設關系到能否培養在職業上技能精湛、愛崗敬業、勇于創新,在思想上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實踐,在政治上立場堅定,為中華民族復興偉大而奮斗的新時代應用型人才。
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應用型高校 “課程思政”建設中的運用價值
(一)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運用價值
勞動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核心范疇,馬克思主義的勞動觀站在人的立場上,包含了勞動歷史觀、勞動價值論以及勞動解放思想等多重理論內容。勞動歷史觀認為人類勞動從自然界中分化出人類社會并創造了人類歷史,是人類維持自我生存和發展的唯一手段,它通過物質生產和主體價值的自我實現推動歷史的發展和人類進步。勞動價值論提出商品二因素源于勞動的二重性,以剩余價值的創新學說揭露資本主義剝削的本質。勞動解放思想中,馬克思通過詳盡闡述“異化勞動”轉變為“自由勞動”的歷史條件和進程,論證了勞動解放的偉大意義。馬克思提出實現人類自由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社會的必要條件是極其豐富的物質資料和人類精神境界的極大提高,唯有人的勞動實踐才能實現,勞動是人類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的根本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提升勞動教育重要地位的新要求,從而建立起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體制。他強調學生弘揚勞動精神的重要意義,指出教育的重要任務就是要引導學生尊重勞動、崇尚勞動,才能在此基礎上培養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辛勤勞動的新時代人才。
應用型高校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旨,在“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理應以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為指導原則加強大學生的勞動教育,引導大學生踐行勞模精神、工匠精神。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要以滿足我國制造業轉型需求、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根本導向,“課程思政”建設要求專業課教師在教授學生勞動本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勞動的歷史價值,樹立尊重勞動、崇尚勞動的意識。與此同時,應用型高校“課程思政”建設要以勞動價值論與勞動解放思想讓學生樹立以勞動創造財富、創造幸福、實現人生價值的正確價值觀。過硬的專業本領創造高質量勞動產品,精湛的專業技術是個人價值實現的重要動力。應用型高校“課程思政”建設不僅要讓學生樹立端正的勞動態度,而且要引導學生以勞動為路徑的價值體現。
(二)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運用價值
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核心內容是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主體,這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重要理論創新,之所以得出此結論是因為:一方面人類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物質基礎是人們群眾所創造的,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發展的決定因素;另一方面,人類精神成果的創造主體也是人民群眾。此外,人民群眾在推動經濟基礎不斷發展的同時也創造和改變著上層建筑,推動社會制度的更替。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作為無產階級政黨的中國共產黨的根基在人民,“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2]
應用型高校的“課程思政”建設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以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根本宗旨,應將馬克思主義群眾觀作為“課程思政”建設的根本遵循。應用型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目標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培養政治立場堅定、專業素質過硬,在崗位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高端應用型人才,為制造業轉型提供人才助力。在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要求下,應用型高校“課程思政”建設要培養學生為人民服務的意識和本領,在專業課教學中,專業課教師要以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為價值導向,結合專業特色,樹立榜樣的模范帶頭作用,培養學生奉獻人民、奉獻社會的責任意識,與思政課相輔相成,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3]。
(三)馬克思主義國家觀的運用價值
馬克思主義國家觀包含了關于國家的豐富理論內容。例如,國家的起源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產生的,其本質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情況下,以暴力實現某一階級的專政,從而將階級矛盾限制在可調和的范圍內,因此,國家是暴力統治的機器。隨著國家誕生,國家除了階級統治的政治職能外,還產生了社會職能,通過國家權力的運用以實現社會管理的職能,按照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隨著共產主義的實現,階級矛盾的消亡,國家也隨之消亡[4]。然而隨著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不斷發展,國家的存在更多呈現出社會管理職能的價值體現,站在服務人民的立場上管理社會公共職能。
馬克思主義的國家觀是我國實施國家建設實踐的重要理論依據,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樹立正確國家觀的重要性,這對新時代青年大學生的國家觀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在多元文化激烈沖突的今天,不良思想不斷侵襲青年學生,境外勢力挑戰我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并妄圖通過文化滲透動搖我國的意識領域。因此,加強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國家觀的掌握,對于增強民族自信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認同,樹立正確國家觀,實現個人與國家的辯證統一有重要意義。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背景下,應用型高校的“課程思政”建設要堅定政治站位,培養學生技能報國、職業報國的本領與品格,引導學生在未來職業發展中將個人高尚的職業理想融入民族的前途命運中。因此“課程思政”的推進基礎是要讓學生明確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的豐富內涵,結合時代特征學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理論;核心是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與家國情懷,引導學生將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實現民族復興視為職業發展的價值旨歸;歸宿是落實應用型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輸送可靠的建設者和接班人[5]。
三、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指導應用型高校“課程思政”體系建設的路徑。
(一)提升教師隊伍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
應用型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目標是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實施主體是高校教師。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教育者要先受教育,應用型本科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就是建設業務能力過硬、政治立場堅定、具備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素養的師資隊伍。
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師隊伍年齡結構相對年輕,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把握停留于在校時期公共課的理論學習,尤其某些理工類、藝術類、醫學、農學類的教師,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掌握水平不足以充分發揮“課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專業教師僅具備專業素養是不夠的,應用型高校專業教師同樣應當明確立德樹人的主要任務,進一步承擔思想政治教育的職能和工作。因此,專業課教師要增強思想政治意識,提高“課程思政”的自覺性和能力[6]。只有具備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行為示范、以身作則的教師隊伍才能承擔“課程思政”建設的教育責任,培養勇擔民族重擔的時代新人。
(二)挖掘專業課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元素
挖掘專業課程中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元素首先要建立在做好專業課程教學的基礎之上,專業課教學培養學生的理性精神、對社會的關注和對國家的責任感,這些在專業課程中獲得的品格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品質的表現。此外,各學科領域中優秀的工作者及其偉大成就等元素的挖掘同樣應當結合馬克思主義相關內容。例如取得偉大成就的科學家無不是以增進民生福祉、踐行愛國主義為其價值追求;各領域的大國工匠,也無不以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的工匠精神展現人類勞動的本質與勞動解放理論等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核心思想。然而需要引起重視的是,不同學科應當結合專業特點尋找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元素與專業知識融合的操作支點[7]。應當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基礎上,以一種科學發展的觀點和態度,發掘不同學科的課程思政內涵,形成協同推進的“課程思政”整體效應,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而不能生搬硬套、牽強附會。
(三)促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局面
同樣是通過課程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不是互相孤立的,而應形成二者互相配合、協同育人的局面。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各有特點,思政課程是顯性教育為主,尤其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擲地有聲”地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而“課程思政”以隱性教育為主,要充分挖掘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元素,達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因此,應當將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以多樣化的形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另外,專業課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工作也都能夠從思政課程中得到幫助和支持。通過專業教師與思政教師的交流,可及時得到思政專家的指導和建議,從而形成雙方互相補充、互相配合的協同育人局面。
基金項目:2020年度山西省高等學校科技創新計劃項目“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應用型高校‘課程思政建設中的運用研究”(項目編號:2020W311)。
作者簡介:郭文蓉(1989—),女,碩士,山西應用科技學院思政部講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0L]. (2020-06-01). http://www.mo 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劉建軍. 課程思政:內涵、特點與路徑[J]. 教育研究,2020(09).
[4] 丁潔,范麗娜,肖闖. 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現實困境與實施路徑[J]. 當代教育論壇,2021,7(02).
[5] 楊春,付天陽. 大學生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教育途徑的研究[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06).
[6] 郭瑩瑩. 關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及其對現實的啟示分析[J]. 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8(10).
[7] 段雪慧. 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勞動教育意蘊[N]. 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12-22.
[8] 習近平.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J]. 求是,2021,7(15).
[9] 習近平. 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 新華社,2017,10(18).
[10] 人民網. 習近平同志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EB/0L]. (2013-03-18). http://cpc.people.com.cn/n/2 013/0318/c64094-20819130.html.
[11] 習近平. 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 人民日報,2018-05-03.
(薦稿人:趙民勝,太原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
(責任編輯:莫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