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國家對于教育事業的改革與創新發展越發重視,而在高校的教育中,除了需要加強對大學生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教學,讓大學生在走出校園之后能夠滿足企業對于人才的需求之外,還需要重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資助體系的完善,解決了越來越多大學生的求學難題,滿足了大學生們求學過程中的物質需要,但是卻也暴露出高校資助中未能重視思想政治教育這一問題。文章基于資助育人視角,展開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的研究,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對應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資助育人;思想政治教育;貧困生;非貧困生
中圖分類號:G71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40-0130-03
自我國2007年設立了國家獎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等多種方式的資助政策之后,對高校貧困生的資助就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高校資助體系的建立與完善是為了更好地幫助貧困生完成學業,幫助貧困生健康成長,然而高校在完善資助體系的過程中,卻存在著盲目重視物質資助,忽視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這一現象,若不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勢必會影響到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違背國家設立資助體系的初衷。
一、資助育人視角下加強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義
(一)有利于促進貧困學生的健康成長
資助育人要求重視為貧困生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扶持貧困生完成學業,還要求重視對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指導,高校在資助育人體系下開展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的是引導貧困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改變貧困生內心自卑的狀況。即高校不僅僅要為貧困生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還需要解決貧困生精神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而幫助貧困學生健康成長,為實現自身人生價值而努力奮斗[1]。
(二)有利于加強對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對于大學生的培養不僅僅局限于理論知識以及實踐能力方面,更需要重視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自身需要明確認識到對于貧困生的幫助不應僅僅局限于物質,更需要解決貧困生的心理障礙問題。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面向全體大學生,既要解決貧困生的自卑心理,也要解決非貧困生對于貧困生的偏見問題,讓貧困生能夠真正融入大學生活中,積極投入學習[2]。因而,高校應當在資助育人體系下加強對全體大學生思想的引領,只有切實做到了政治教育工作與資助育人工作的緊密契合,才能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起到積極影響。
二、資助育人視角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我國一直強調對大學生的資助與幫扶需要重視物質支持與精神幫扶并重,但是在實際中仍然存在多方面問題,使得資助款項不能真正幫助到有需要的大學生,且也加劇了部分貧困生的自卑心理。通過分析,高校資助育人體系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存在著以下兩方面的問題:
(一)忽視了對于貧困生的思想政治引領
大學這一階段,與初高中相比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初高中階段,學生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學習上,且學校對于學生的教育也往往都是理論知識,甚至于采取封閉的管理模式,這一階段學生與社會接觸較少,并沒有受到其他社會思潮的影響。但是大學階段,學生容易受到各類社會思潮的影響,部分學生的心理狀況也會發生較大的變化,尤其是受到一些功利思想的影響,學生的價值追求中更偏向于金錢、利益。
貧困生由于家庭條件相對較差,受到這些思想的影響后,很容易產生自卑心理,使得國家、高校對于貧困生的物質資助在無形中轉變成了貧困生的心理負擔[3]。貧困生在進入大學之前,對未來充滿希望,渴望通過求學,改變現狀,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但是在進入大學之后,由于受到了各類思潮的影響,發現很多事情與自己所思考的并不一樣,且貧困生還會受到周圍同學的偏見或者歧視,這就對貧困生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影響。且高校對于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往往都是思政課程中的教育,在該門課程之外,基本很少涉及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如此一來,貧困生的自卑問題也就無法得到解決。除此之外,高校資助育人視角下對貧困生的思政教育中缺失了對于學生感恩意識的關注。部分貧困生認為高校資助是國家賦予貧困生的權利,因而貧困生接受資助是一種理所應當的行為,缺少對國家與高校的感恩之心。最終,即便貧困生完成了學業,在理論與實踐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績,但在思想道德方面卻很難達到標準,思想道德素質的低下對于貧困生今后的發展也會造成阻礙。
(二)對非貧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領缺失力度
高校資助體系下存在著貧困生與非貧困生,高校在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需要面對貧困生與非貧困生兩類學生。對于貧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要關注貧困生的心理障礙問題,而對于非貧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則需要改善這部分學生的功利傾向、改變其對于貧困生的偏見,除此之外,還需要關注該部分大學生的誠信問題[4]。
然而在高校政治教育工作中往往會忽視這些問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集中于思政課程中,而思政教師往往是照本宣科地講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系列理論成果,結合時事熱點分析當前的社會思潮等,并沒有關注學生錯誤的思想認知。當下,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自媒體的興起,網絡中大量含有著不良價值觀的信息會通過手機、電腦等途徑進入到大學生視野,危害大學生心理。高校在完善資助體系的過程中致力于幫扶貧困生更好地完成學業,使其能夠實現自身的價值,但是往往也忽視了對于這些不良思潮的監管工作。
對于非貧困生而言,由于其思想受到了功利化思潮的影響,導致其對于貧困生會存在一定的偏見,甚至演變成歧視問題,這不僅僅會對貧困生的學習與今后的發展造成嚴重影響,還會對非貧困生自身的發展造成不利影響。而非貧困生的誠信問題主要體現在通過高校對于貧困生認定工作的漏洞,將自己列入于貧困生的名單中,進而享受到了貧困生才應當有的資助,這一行為侵害了貧困生的合法權益,同時也從側面說明了高校思政教育的不足。
三、資助育人視角下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的措施分析
各高校需積極重視資助育人視角下高校在對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在對貧困生進行物質資助的同時,更需要關注貧困生與非貧困生的心理問題,將思想政治教育落實到位。
(一)思想政治教育應更為側重于關注貧困生心理
高校應當明確建立與完善資助體系的最終目的是幫助貧困生順利完成學業,助力于貧困生健康成長,進而讓貧困生能夠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在以后的學習與工作中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因而資助育人視角下,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過程中,應關注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思想政治教育不應當僅僅局限于思政課程中,而是要合理的利用校園文化,利用專家座談會等形式來開展。
首先需要糾正貧困生的自卑心理,讓貧困生真正了解到資助的意義,了解到資助的核心思想。思政教師、高校輔導員以及各科任教師都應當關注貧困生的心理問題,為貧困生解答疑難,讓貧困生更多了解獎助學金、助學貸款等存在的意義,讓貧困生們能夠轉變自身的思想,擺脫自卑的心理。其次,可以通過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融入高校資助方案、國家資助政策,宣傳國家對于貧困生的幫扶政策與思想,真正在思政教育中按照黨的規章制度來辦事;可以通過專家座談會,了解貧困生的心理問題,為其解答思想上的疑惑,讓貧困生能夠真正認識到高校資助的內在意義。最后是在思政教育過程中需要切實解決高校貧困生的感恩意識問題,在資助育人視角下展開對貧困生的感恩思政教育,讓貧困生們認識到國家雖然頒布了資助法律法規,高校也在不斷完善自身的資助體系,但是貧困生更需要理解高校資助管理工作人員的辛勤付出,而不應當將貧困資助看作是理所應當,需要學會感恩,引導其樹立正確的三觀[5]。
(二)以多種形式來加強對非貧困生的思政教育力度
在以上論述中,指出了非貧困生對于貧困生存在有著一種偏見心理,而這一種偏見心理會加重貧困生自卑心理,不利于貧困生今后的學習與發展,甚至會使得貧困生對未來充滿迷茫。究其原因來看,非貧困生對貧困生的偏見以及歧視主要是因為各類不良社會思潮的影響,大學階段,學生接觸社會的次數不斷增多,社會中形形色色的思潮都對大學生三觀的樹立造成重大影響,一些拜金思想、享樂主義思想、功利思想都直接影響到了大學生們的三觀,且部分不良思想以及錯誤的價值觀會通過手機、電腦等通信工具進入到學生視野中,進而影響到學生的心理,最終造成非貧困生以有色眼鏡來看待貧困生的結果。
為有效解決這一問題,需要高校在思政教育中更好地對非貧困生進行錯誤思想的糾正,思政課中要宣揚教育公平、人人平等的觀念。同樣,還可以利用校園文化來營造出和諧友愛的氛圍,讓非貧困生與貧困生和諧相處,消除非貧困生對貧困生懷有的偏見與歧視心理。除此之外,更要加強對非貧困生的誠信教育,讓其意識到貧困生求學的不易,使得非貧困生不會利用高校資助管理體系的漏洞、貧困認定的漏洞來占用貧困生的名額,使高校資助體系能真正有效地運作起來,讓每一位貧困生都能夠得到資助,順利完成學業。且加強對非貧困生該方面的誠信教育,對于非貧困今后的學習與工作都能夠起到積極意義。
學校在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建設的過程中,可以邀請一些相關的專家到校內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講座,組織學生聆聽專家對于心理健康方面知識的講解,如果學生在這方面有哪些問題或者困惑,要為學生提供心理健康咨詢的機會,解答學生心中的困惑和難題。打消學生因貧困而導致的心理健康問題,培養學生自信心,使得貧困學生群體能夠在校園中自信自強地完成自己的學習生涯。學校還要為貧困學生提供一些勤工儉學的崗位,特別是沒有得到貧困助學金的學生,讓他們能在學習之余盡可能地獲得賺錢的機會,從而改善自己的學習生活。這樣一來,既不會打擊學生們的自信,還能培養其自強不息的精神品質。
(三)增強感恩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感恩教育是思政教育中源發性的思想教育,特別是在資助育人的前提下,感恩教育具有可推廣和擴大化的情感基因,因為受到資助的學生會具備強烈的回饋心理,這種心理可以促進這一群體思想高度的提升,使其具備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所謂“飲水思源、睹物思人”,經過別人的幫助,貧困生群體在語言、行為上都會具備一種感恩的心態,這種源發性的善意心態會影響到其他群體的語言、心態和行為,從而讓資助育人的政策得到擴大化影響。所謂“立德樹人,好事傳千里”,德行中的感恩教育是最能夠激發人們內心思想認同的行為,也是“人之初、性本善”“鋤奸扶弱、強我同胞”等中國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
四、結語
總而言之,隨著近些年來教育公平理念逐漸深入人心,我國的資助體系也越發完善,越來越多的貧困生在求學的道路上能夠更為順暢,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但是,高校仍然存在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未落實到位的情況,國家對貧困生的資助在無形中成了貧困生的負擔,使得非貧困生以有色眼鏡來看待貧困生,甚至出現了占用貧困生名額的這一狀況。為了有效解決這一問題,高校在資助育人視角下,需要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度,從貧困生與非貧困生的角度來合理展開思政教育,以此來幫助高校貧困生健康成長。
作者簡介:孫振宇(1991—),男,碩士,太原理工大學輔導員,助教,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參考文獻:
[1] 趙康健.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強資助育人的有效策略[J]. 教育教學論壇,2019(13):25-26.
[2] 楊玉秀.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強資助育人的有效策略[J]. 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2(28):4-5.
[3] 王舟. 資助育人視域下高校農村貧困家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 山西農經,2018(04):140.
[4] 劉菲,王恒良,劉志林. 提升資助育人效果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西藏農林牧區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為例[J]. 知識文庫,2018(03):146.
[5] 黃利順. 學生資助視域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以高職院校為例[J]. 池州學院學報,2016,30(03):148-150.
(薦稿人:范會敏,黑河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莫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