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梅
【摘要】最近這幾年來,我們國家在教育領域當中做出了很多改革和創新,這樣做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給學生提供更多優質的教學資源,讓學生可以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幼兒教育也是教育工作當中非常重要的組成成分,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是當下幼兒德育教育的重中之重,同時也是幼兒園教學工作的一個主要任務。新入園的幼兒其實并沒有形成一個比較良好的行為習慣,甚至生活當中有一些非常不好的行為習慣,所以老師必須要嚴格的對待這種問題,開展相應的教學活動,更好地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
【關鍵詞】新入園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策略
如果幼兒從小就養成了一個良好的行為習慣,那么以后的發展相對而言會比較全面,但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很多新入園的幼兒不管是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當中,都有很多不良的行為和習慣,幼兒園老師必須要充分的發揮自己的作用和價值,根據學生的認知情況和整體水平采取有策略的培養措施,這樣才能夠更好的培養學生養成一個良好的行為習慣,讓學生朝著更好的方向全面健康的發展。
一、新入園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的必要性
基本上每一個幼兒都需要接受來自三方面的教育,第1個就是家庭教育,第2個是學校教育,最后一個是社會教育,家庭教育是學生接受教育過程當中的基礎,引導幼兒養成一個良好的行為習慣,其實需要靠幼兒的父母花很多時間和精力進行培養,但是有一些家長因為要工作,所以很多時候沒有那么多的時間去培養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大部分剛進入幼兒園的幼兒基本就是三歲左右的孩子,所以這個時候他們的行為習慣并不是非常的良好,他們當中的有一些還需要老師給他們穿衣服喂飯等等。如果在幼兒進入幼兒園之后,老師進行相關的指導,可以讓幼兒自己進行吃飯穿衣服并養成相關良好的生活習慣,這樣從某種角度上也能夠給幼兒的家長減輕一些負擔。
二、新入園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的策略
(一) 教師必須引導幼兒區分錯誤與正確的行為
就幼兒當下的發展情況來看,他們雖然有一定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但是他們并沒有形成一個完善的是非對錯觀念學前區是幼兒學習各種技能,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所以這個時候幼兒對于周圍環境是比較敏感的,很愿意聽從大人或者是老師的指導,同時也非常喜歡模仿大人的行為,這個時候老師就可以給學生進行一些引導,讓學生學會如何區分正確和錯誤的行為。具體老師可以給學生講一些故事,在故事的帶領之下,學生會知道什么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幼兒在聽故事的過程當中慢慢的就會意識到什么是正確的行為,什么是錯誤的行為,在幼兒園教學過程當中,老師必須要抓住時機,這樣才能夠進行更加有針對性的教育工作,利于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利用教師和同伴的良好行為為有不良行為習慣的幼兒樹立榜樣
很多幼兒的家長都非常看重開發自己孩子的智力以及身體方面的健康成長等等,但是卻并不是非常關注幼兒良好衛生習慣學習習慣的養成,很多家長會片面的認為,培養學前期兒童形成良好行為習慣時間過早,有很多剛進入幼兒園的幼兒,情緒比較不穩定,在很多事情上表現以自我為中心,就比如說洗手的時候不排隊或者是吃飯速度比較慢,自己不會吃飯等等。這些問題都嚴重的影響了幼兒園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如果能夠讓學生養成一個良好的行為習慣,那么對于老師日后開展教學活動非常有幫助的。在具體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首先老師必須要以鼓勵肯定為主,基本上很多幼兒都很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所以老師可以通過表揚有良好行為的幼兒來激發其他幼兒對這個幼兒的崇拜心理,這樣更多的幼兒就會產生一種強烈的學習和模仿的想法。就比如說如果老師發現有一個小朋友在吃飯的時候非常認真,老師就可以進行表揚,這樣其他不好好吃飯的幼兒在看到老師表揚這個學生之后,就會默默地仿效專心吃飯。
(三)教師應培養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并持之以恒
剛剛步入幼兒園的幼兒想要培養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斷的鞏固和提高,所以老師必須要持之以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必須要日復一日的堅持,所以在幼兒生活和學習的過程當中,老師必須要有意識的觀察每一個學生的日常表現,通過多次重復的指導,讓學生對于一些良好行為有一個更加深刻的意識,這種意識會內化在幼兒的認知體系當中,這樣幼兒就會在無形當中滿養成良好的習慣。
另外,老師也需要多和幼兒的家長進行交流,尋求家長的配合和支持,可以在現有的基礎之上,更好的督促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
結束語
新入園幼兒良好行為的養成需要花費很多時間,老師必須要認真的對待每一個學生,對于學生的良好行為給予及時的肯定,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采取更多有教育性的教學活動,這樣才能夠更好的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加強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李紅.幼兒心理學[J].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08):116.
[2]孫麗娟,童謠.培養幼兒行為習慣的一劑良方[J].教育科研論壇,2010(06):30-32.
[3]陳偉,王祖芳.論強化在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中的作用于運用[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4(1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