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廣平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深化改革背景下,從傳統“雙基”教育轉變為“素質”教育,以學生適應終身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為核心教育目標,這也對一線教學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教育及管理要求。作為一名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質量的好壞將會直接影響學生的綜合素養發展。而德育作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首位,也是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構成部分。為此,本文基于以生為本背景下,探索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實施方式,希望能夠為大家提供參考性價值。
關鍵詞:以生為本;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實施方式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41-050
德育作為小學班主任日常工作的主要內容,如何提高班主任的教育質量,這是所有班主任面臨的教學課題。尤其,小學生正處于各方面能力與觀念的初步發育期,那么在這一期間發加強德育教育的質量,將會具有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能夠為學生未來發展奠定堅實成長基礎。所以班主任應該提高自己的教育高度,能夠結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特點,積極探索新的德育教育方式,這樣不僅促進學生道德品質的有效形成,也將滿足新時代小學教育的客觀需要。
一、充分發揮榜樣示范導向作用
小學生對于教師存在崇拜的心理,特別愿意模仿自己老師的言行舉止,而班主任作為與學生接觸最多的教師,自然成為小學生日常模仿的對象。所以小學生班主任應該抓住學生的模仿心理,在日常管理中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能夠為小學生做出一個好的行為示范,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功效。長久以往,也會悄然對學生正確三觀的形成起到促進性作用。
例如,在小學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中,班主任帶頭遵守班級制定的規章制度,以此起到帶動的教育導向;班主任在公共場合也要注意自己人際溝通的禮節性和文明性,學生看在眼里,自然會學習心理,同時班主任身體力行的示范中,面對個別學生的違紀行為,進行批評教育上,也能夠增強自己教育的說服力。但是班主任要注重批評的方式方法,能夠尊重學生的角度出發,去指出學生的問題,并且分析相關的利弊,使得學生明確認識不好行為所帶來的壞處,而不是通過班主任權威施壓,這樣不僅批評教育效果不理想,也無法強化學生的改正動力。其次,在巡視班級的日常,應該善于發現自我表現的機會,通過自己去創造機會,為學生展示好的行為作風,以此增強自己的個人魅力,促使成為學生行為模范和價值觀塑造的風向標,如:看到教室地面的垃圾,應該主動去拾起,并且丟掉垃圾桶,這種無聲的教育更加深入人心。所以日常班級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要嚴于律己,做好一個示范,以期提高自己德育教育的滲透性與廣泛性。
二、加強德育綜合實踐活動
小學生正處于形象化認知思維的初步發展期,所以在進行德育工作開展中,不能以說服性教育為主,這樣學生對德育概念理解比較抽象,無法真正吸納自己思想中,自然也無法落實到自己日常行為中。所以班主任可以定期開展德育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以此加強學生多面性認識德育,體驗德育,這樣才能逐步性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提高,保證學生身心健康化發展。
例如,小學班主任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環保小衛士”的勞動教育實踐性活動,帶領學生在特定封閉場所,去清理地面的垃圾,并且各自拾起的垃圾,學習如何將垃圾分類。在學生實踐活動過程中,班主任需要講述關于環衛工人的工作,以此通過自己的實踐和通過班主任的了解下,提高自己的同理心,能夠體會環衛工人,為了城市干凈整潔所付諸的辛勤勞動,以此提高自己的環保意識。此外,可以定期組織學生去敬老院、社區里做一個義務工作者,幫助老奶奶掃掃地,陪著老爺爺聊聊天,從而在實踐活動中促進學生的道德品質起到有效提高的目的。
三、定期組織開展德育專題活動
在日常班級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可以定期組織開展德育專題活動,通過專題德育活動的開展,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德育的多面性。例如,小學班主任借助班會,開展德育專題活動“樂于助人”,推動學生從多方面認識和了解,幫助他人所帶來的好處與意義。如:借助多媒體的技術,為學生直觀展示以下畫面:小學生攙扶老奶奶過馬路;小學生幫助不便彎腰的老人撿掉了的物品。播放視頻后,班主任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針對剛剛放映的內容進行積極的討論,并要求學生思考什么是“樂于助人”?為什么要樂于助人?在小組討論完畢委派各自的小組代表上臺發言,說出自己小組的觀點,這樣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討論過程中,將會大大提高學生對“樂于助人”的理解深度,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總而言之,在小學班主任日常管理教學中,德育作為主要教育內容,班主任應該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探索更多有效的、實踐的、童趣的教學形式,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德育教育質量,促進學生德育水平呈現不斷上升的發展勢態,以此為學生未來發展有理想、有素質、有文化、有道德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奠定良好的成長基礎。
參考文獻
[1]肖晶.小學班主任的有效班級管理策略[J].知識窗(教師版),2020(12):15.
[2]畢研亮,王學啟.以德育活動為載體提升班級凝聚力[J].中國教師,2020(S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