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霞 甘曉剛
摘要:農村小學留守兒童身心健康良性發展,歷來都是農村教師重點研究的課題,如何為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創建一個健康、舒適、向上的成長環境,如何為幼兒身心健康發展提供有效的教學服務,這不僅是社會、家長重點關注的教育問題,也是農村小學一線教師重要的職責所在。故此本文基于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方法研究為題,通過加強關愛教育落實、提供心理咨詢服務、定期家校教育溝通的三個方面研究,希望能夠提高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質量,保證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成長。
關鍵詞: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方法研究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41-091
隨著社會城鎮化發展的過程中,原有在家務工的農民都紛紛走向外地,導致了農村存在大量留守兒童,而由于自己父母不能無時無刻陪伴在自己身邊,農村留守兒童長期缺失父母的關愛,久而久之,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容易出現問題。同時,農村留守兒童的直接監護人屬于爺爺、奶奶一輩,且文化水平不高,甚至有一部分不識字,自我的教育觀就是讓孫子、孫女吃好、喝好,不風吹、不日曬的樸素教育觀,所以作為農村留守兒童的直接監護人是無法關注到心理問題。為此,作為農村小學的一線教師,無力改變社會農村環境的大趨勢,但是能夠身體力行地給予農村留守兒童更多關愛,進而填充家庭環境缺失的關愛。所以本文從自我實踐研究的角度,通過三個方面研究,探索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教育策略,希望能夠為大家提供理論參考。
一、加強關愛教育落實
農村地區的留守兒童因長期缺少父母的愛,從而小學教師能夠通過教師的關愛教育,彌補留守兒童這一關愛的缺失。所以教師不僅將關愛教育貫穿到自己教學全過程,還要將自己的關愛教育向外延伸,覆蓋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的日常生活中,從全面滲透自我關愛教育,以此實現為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發展保駕護航。首先,我們要樹立“成為學生大朋友”的教學觀念,改變傳統教師師道尊嚴的陳舊觀念,走向學生的集體生活中,這樣才能有效打開學生的心靈窗口,同時學生才能有了勇氣、有了主動向自己的老師分享自己的內心世界,進而在師生良好互動中,教師才能更好地抓住不同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狀況,進而提出預防或梳理的心理干預措施。其次,我們在與學生溝通過程中,要富有同理心,不能代入自我成人思維,去度量學生的學習發展或生活行為表現,而是應該代入學生的立場中,去感受、去分析學生各方面發展背后的動機,這樣才能在教學、生活中輔助關愛教育落實到實處。最后,教師要建立“留守兒童成長檔案袋”,能夠借助信息工具基礎上,將不同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個人特征、知識接受能力、家庭背景等信息錄入其中,這樣才能保證教師關愛教育力量的集中性、精準化,從而為自己實施關愛教學提供翔實的參考數據。
二、提供心理咨詢服務
在農村小學中留守兒童占比較高,且已經出現了各方面的心理健康問題,如:高年級的農村留守兒童,出現了叛逆,以違反學校規章制度彰顯自己的能力。具體表現為:學生曠課、遲到早退、偷盜、撒謊,甚至還有個別學生出現了打架斗毆、頂撞老師的惡劣現象發展。在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出現外在行為表征后,伴隨著學生學習成績不良、厭惡學習的發生,如果不及時梳理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最終必然造成學生輟學或外出務工的情況發生。所以農村小學教師應該提高自己心理學、情感學、行為學方法的知識與應用操作,能夠為學生提供心理咨詢服務,對于低年級學生而言,提早介入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問題,將會避免后期心理健康問題外延。針對高年級已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教師必須采取懷柔手段,通過自己心理學、情感學、行為學方面的知識,進行對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研究,進而通過各類實踐活動方式的展開,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其中,從學生身體力行的過程中增強學生學習效果,這樣才能逐步打開高年級學生的內心世界,然后逐步誘導學生自己走出來,從而動態化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咨詢服務,促使學生能夠正視自己的問題,改正自己的不良行為,實現心理健康問題教育干預的最佳效果。
三、定期家校教育溝通
家庭作為學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作為學生的第一任教師,要加強家校教育溝通,促使家庭成為心理健康教育的助力,改變家長傳統教育觀念,以此形成教育的合力。例如,定期開展家校心理健康主題會。會議舉辦上要考慮到學生父母,都是外出務工,時間不穩定的客觀情況,所以我們可以開展釘釘會議,實現可回溯的會議討論記錄,這樣將會更好地提高家校溝通效果。其次,定期普訪、專訪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家庭,能夠提高直接看護人的教育意識,進而學校提供相關心理指導意見,家庭可以給予補充、監督效果,從而實現家校聯動的心理健康教育。最后,定期分享心理健康PPT課件,分享給年輕一代的家長群體,提高他們自己的教育認識,提高他們對自己孩子心理健康的關注,能夠通過年輕一代的家長向自己父母或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的直接看護人,傳遞正確的教育觀,長久以往,必然能夠提高家校聯動教育效果。
總而言之,在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中,教師要意識到這是一個長期、復雜的教育工程,所以要提高自己的教育責任心,結合實際情況不斷探索新的教育手段,從而才能為農村小學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本文系平涼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一般課題巜農村貧困地區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以J縣Q小學為例》課題立項號[2021]PLG639研究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向科,農村小學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探析[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02-12
[2]郝玉秋,農村小學健康人格有效養成的途徑和方法[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21-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