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在小學教育中也在進行各種形式的信息化改革,結合現代化的教學要求和學生的學習需要,實施針對性的課堂改革措施,提高教學的實際效果,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小學數學課程中開展計算教學,也需要教師適應信息化技術發展的客觀需要,積極展開對信息技術的合理運用,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改革傳統的計算教學策略,創設信息化的教學模式,充分激發學生的課堂主動性,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計算訓練,掌握相關的計算原理,并能夠運用計算知識解決各種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數學;計算教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41-199
一、背景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面臨著巨大變革。以計算機和網絡為核心的信息技術正在不斷發展,越來越深刻地影響著、改變著我們的工作方式、學習方式。教師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對教學活動進行創造性設計,發揮計算機輔助教學的特有功能,有利于學生數學概念的形成與發展,使數學課堂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在新時代的教學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中不僅要講授基礎知識內容,而且還要對學生的計算能力進行不斷的提升。根據現行的小學數學教學大綱和數學教材的編排特點來看,教材中關于計算的內容有了很大的變化,不是傳統的直接出示計算的算式,而是創設生活情境,通過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激發興趣、探究算理,引導學生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為進一步深入數學學習做好基礎的鋪墊。信息技術在實際的數學計算方面的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體現在進行情境的構建、算理演示、多樣化的練習中等。
二、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計算教學中的應用
1.構建教學情境
合理地應用信息技術可以更好地構建相關的教學情境,全面激發和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除此之外,有效地構建教學情境可以更好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將有限的精力更好地集中到課堂中,滿足學生的好奇心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如何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呢?將生活中的情境利用信息技術合理地展現于課堂中,這種教學方式在實際的數學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例如:在教學“20以內的進位加法”這一課時,教師創設了小朋友在操場玩耍的情景,并在電子白板上播放出來,學生認真地觀察著,這時教師提問:“有幾位男同學和幾位女同學在跳繩?一共有多少人?”學生會立刻觀察到男生有9人,女生有6人,一共15人。學生回答后,教師再問“你是怎樣知道的?”讓學生自己說出20以內進位加法的基本思路“湊十法”。并強調用“湊十法”的方法計算比較方便和快捷。創設教學情境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他們的思維更加活躍,解題的思路也更寬闊。
2.提高學生理解算理的能力
合理地使用信息技術可以更好地將演示算理巧妙展示,化復雜為簡單、化抽象為直觀,從而提高理解算理的能力。理解算理是教學中的難點之一,如何突破這一難點呢?將信息技術融入學科教學中來,用動畫演示可以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例如:在教學“圓的面積公式”相關內容的時候,雖然教師可以用教具直接演示給學生看,但是由于教具分成的扇形份數比較少,拼成的圖形和長方形相似度不高,導致學生對圓面積公式的不理解。而改用動畫演示,可以動態地將圓分成較多的等分扇形,拼成的圖形和長方形更近似,學生在理解圓的半徑和長方形長寬關系的時候更加容易,進而理解圓面積的計算公式。合理地使用信息技術可以幫助學生經歷認知—表象—抽象這一過程,更好地理解數學算理。
3.演示算式的意義及運算順序
合理地使用信息化技術也可以演示算式的意義及運算順序,突出教學的核心內容。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直觀視覺圖像或視頻帶來的教學效果往往比教師用枯燥語言描述出來的效果更好。例如:在講授“連加連減”相關內容的時候,教材例題有4只小雞在草地上玩耍,來了1只,又來了2只,一共有幾只小雞?教師利用微課和投影設備將小雞走來又離開的整個過程進行了生動的演示,學生更加細致和全面地了解以及掌握了連加、連減算式的意義和運算順序,將整節教學的核心內容進行了突出展現,教學的過程更加清晰,課堂教學的整體效率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4.合理地使用信息化的技術可以更好地進行課堂練習,可以及時查缺補漏
例如:可以設計直觀的、形象的計算練習。在教學“8加幾”的過程中,教師設計了以下內容,第1題請大家看大屏幕,然后認真算一算,看圖列式;第2題舉手搶答8加幾的算式。學生興趣濃厚,積極完成,有利于他們計算能力的不斷提升。
三、總結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在實際的小學數學計算教學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要采取科學的措施,一定要保證其應用的科學、合理和有效。如何才能夠更好地應用好信息技術,保證信息技術在實際的小學數學教學中發揮出應有的價值,是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需要不斷努力研究的課題。
參考文獻
[1]辛崇恩,宋天華.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8(11):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