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紅微 竇忠鵬 韓希坤
摘要:中小學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的基礎階段,一直以來我國都十分重視中小學階段學生的德育工作,要求各部門必須積極行動、開展形式多樣的德育工作,這些在新課標中都有體現。然而時代在不斷發(fā)展的同時,中小學整體教學管理內外環(huán)境也在發(fā)生著翻天覆地的改變,尤其是隨著一些新事物的不斷涌現,深刻影響著中小學生教學管理質量,對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習慣的養(yǎng)成構成了一定的阻礙作用。為此,作為一名中小學教育工作者,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結合自身工作現狀,就現階段中小學教學管理與德育工作融合情況展開一番深入的研究與探討。
關鍵詞:中小學;教學管理;德育
一、現階段中小學教學管理與德育工作現狀
在教育部門的大力引導以及教育工作者的努力踐行下,當前我國中小學無論是在教學管理水平還是德育程度方面都有所增強,教f學方式方法的優(yōu)化、教學模式的調試等各個方面也都在總體朝著一個好的方向發(fā)展。但受各方面現實因素的影響,現階段中小學教學管理與德育工作在某些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與理想目標仍存在一定差距。具體來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方面,教師教育方式單一化傾向仍然存在,教育思想一定程序上還存在片面性。無論是教學管理還是德育工作,其最終目的都是希望能夠通過一定的方式方法來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行為習慣,在樹立正確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同時,能夠以更加科學而理性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待自我。因此,教學管理與德育工作更傾向于一種精神引導式教育,要求教師將教育過程、方式方法、教育內容幻化于無形,逐步影響學生、改變學生。然而就目前中小學教學管理與德育工作的現實情況來看,一些教師認為中小學生受限于自身較差的認知能力,擔心開展?jié)撛谑降牡掠龑Щ顒樱瑢W生無法完全理解教師意圖。因此在教育實踐中采取傳統(tǒng)硬式教育方式對學生展開教育管理,如對學生開展說教式管理、對德育內容進行灌輸式教育,一旦發(fā)現學生存在不良行為,教師就會動用自身權威來對學生予以壓制、控制。這些方式在實踐上不僅難以收獲理想的效果,更容易引起學生厭煩心理,是教師對德育工作認識不清、理解不透徹的直接表現。
另一方面,對于德育工作,各課程專業(yè)教師仍存在銜接不到位的情況。盡管教育部門一再對中小學德育工作的重要意義以及在各課程中的滲透予以強調和鼓勵,但通過調查我們發(fā)現個別科目教師針對德育滲透存在消極怠工的情況,只關注本科目的教育教學工作,并未對本科目德育資源進行挖掘,沒有對學生開展任何形式的德育滲透。只是一味地將德育甩給班主任教師,認為德育工作屬班主任教師任務范疇。這不僅不利于德育工作與班級教學管理工作之間的有效融合,更不利于德育工作的深入化實施。
二、中小學教學管理與德育工作有效融合策略
(一)深化思想認知
要想實現教學管理與德育工作的有效融合,首先就要積極轉變教師教育理念,提高其思想覺悟。為此,一是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將學生作為教學管理工作的主體對待,本著服務育人的工作理念,逐漸對自身教育教學工作予以優(yōu)化調整,使自身的教育教學更加符合學生實際情況。二是樹立德育意識。教育是國之大計,立德樹人更是在黨的十八大、十九大會議中被屢次提到,要求各級教育部門必須“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所謂立德樹人就是要對青少年學生的道德品質、思想政治素質、良好行為習慣等予以全面培育。在未來的工作中,作為教師而言要正確認識德育工作的深刻內涵,看到德育滲透之于學生發(fā)展、學科教學、班級管理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意義。
(二)豐富教育方式
雖然中小學教學管理與德育工作在終極目標以及實施過程上有著許多的相似之處,但歸根結底二者仍具有一定的不同之處。因此對于中小學教學管理與德育工作的融合,教師要做到融合有法,即講求科學的方式方法,既要拋棄傳統(tǒng)填鴨式、說教式的教育方式,又不能對二者進行硬性互融。
為此,教師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一是嚴于律己,著重發(fā)揮言傳身教的作用。尤其是對待學生不良行為的引導以及破壞紀律等問題,教師決不能采取蠻橫、簡單粗暴的方式進行教育,而是要深入學生生活實際,了解學生出現問題的原因,以一名和藹可親的師者形象出現在學生面前,幫助其解決現實問題。以教學實踐為例,發(fā)現一名學生上課無精打采、時常打盹,不能按時完成作業(yè)的情況,這時作為教師切勿依據直接印象將該學生歸類為“不可雕的朽木”。而要通過約談、生活觀察等方式,尋找導致學生做出此種不良行為的原因。最后發(fā)現是由于學生家庭經濟困難,不得不晚上陪家長一起工作到很晚才能回家,實則是一種懂得心疼父母、勇于承擔家庭負擔的表現。針對于此,教師可以幫助學生申請學校助學金,為學生解決后顧之憂,使其能夠安心學習。通過這一事件,學生的問題不僅得到了有效解決,學生更感受到了教師無微不至的關懷,以及在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時理性的思維,從而樹立起了要向教師學習的愿景,這是德育最好的證明。
二是采取協作式教育方式。無論是教學管理還是德育效果,都并非是學校、教師等某一方的努力可以實現的,而是需要多方的作用來共同實現。尤其是各科目教師、家長作用的發(fā)揮,有助于班主任全面掌控學生各方面實際情況,了解學生思想動態(tài),由此來制訂出更具科學性的教育計劃。班主任教師要定期與各科目教師就班級教學管理工作展開意見交流,并就德育任務進行協同部署,為各科目德育資源的挖掘、活動的開展提供指導作用。針對于此,學校可以開設家長開放日邀請廣大家長到學校參觀,可以成立家委會組織確保家長能夠深度參與到學生的管理、教學、培育等一系列工作中來。
綜上所述,中小學生教學管理與德育在根本目標、內容、方式方法等方面有著天然的相似之處。二者的融合有助于德育理念在中小學教學管理工作中的滲透,使教師的教學管理工作更具科學性、合理性,更接近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要求。
參考文獻:
[1]邱曙光.淺談中小學教學管理與德育的有效融合[J].吉林教育,2021(Z3):54-55.
[2]辜偉節(jié).試論中小學教學管理與德育[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1995(04):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