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建程
摘要:根據新課改的要求,學校對于學生的道德和法治教育的培養也越來越重視。對于初中生來說,學生對法治月道德有一定的基礎了解,但是有些地方還是有認識不足的地方,初中時期也是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與法治的關鍵期。此外,道德與法治的課程是非常有實踐性的科目,采用生活教學可以有效的提升學生的法治與道德的知識,高效提升課堂的靈動性。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應用探究
一、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意義
1.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傳統的道德與法治教學,只是根據課本內容進行講解,很少結合生活實際進行教學。利用生活化教學,讓學生的學習更加生活化,可以增強學生對于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理解,有效提高學生的道德和法治水平,激起學生對道德法治知識學習的主動性,不知不覺中提高教師教學的效率。
2.提升學生課堂參與
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將傳統的教學方式和生活化教學方式結合在一起制定出新的教學方法。因為,生活化教學主要是采用生活實際中的一些事情,沒有固定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靈活多變,讓學生能夠在生活中成長,從生活實際出發可以很好的提升學生對于課堂學習的參與度。
3.增強學生生活感悟
用生活化教學,還可以讓初中生去親身感受和體會生活,從生活中學習道德和法治知識,了解在現實生活中應當具備哪些品質,幫助學生逐步樹立自己的健全人格,全面提升學生的素養和品德。
二、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策略
1.采用生活化素材導入新課
學習一節新的課程,首先教師在講課之前能夠有效的導入課程,這樣在教學開始時,才能更好的激起學生對于本節課程的學習與探究的欲望。因此,新課開始前,教師要從課程導入開始吸引學生注意和學習的欲望,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將生活中發生的趣事和常見的事情,進行教學前的導入,調動學生對法治和道德知識的學習樂趣,有效開展整個的教學活動。
例如,在學習《多彩的職業》這一課時,學生對于不同的職業也沒有太多的了解。所以在導出課程之前,筆者讓學生想想身邊的人都是什么職業?這些職業都什么特點?如果你以后步入社會會優先選擇什么職業?為什么?你對不同的職業有什么樣的看法?通過學生對于不同職業的了解和看法進入到新課的學習中。因為,討論的職業都是來自身邊,學生對此也是比較感興趣的,課程進行的也水到渠成,增強也法治和道德課堂的靈動性。
2.開展生活化課外實踐活動
在“道德與法治” 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把生活中具有教育知識的理論運用到日常的教學當中,從生活實際出發,讓學生可以積極主動的參與到道德與法治課堂上,真正高效的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也激發學生在課堂上的互動性,將課堂轉變成一個互動比較強的場地,讓學生能夠在輕松舒適的教學氛圍中學習知識,讓法治與道德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
例如,在學習《參與民主生活》這一課程時,為了讓教學過程更加生活化,筆者給學生出了一道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進行分析判斷。在某一學校門前的道路上,有一堆賣小吃、水果、學習用品的攤位,使這塊道路出現擁堵的情況,學生進出學校也不方便,同時也給學校帶來了很多不便,學生們對此也有一些討論,一同學認真這是政府該做的事,與我們學生無關。這種觀點是否正確,學生根據這事情進行了討論,筆者也結合這個問題講述了關于民主權利的問題,讓學生學會了用法律知識來維護自己的權利,提升了學生的法律素養。
3.布置生活化作業鞏固知識
對道德與法治進行生活化教學不只是依靠課堂上的時間,鞏固所學知識的最好方式,還是將知識運用到實踐過程中。道德與法治課也是一門實踐性比較強的學科,教師可以適當的布置一些具有實踐性的作業,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和運用課上所學習的知識。這樣的作業方式比傳統的書面作業更有意義,可以增加學生對于作業的興趣,促使學生能夠主動從生活中發現法律和道德知識,認真完成作業。
例如,在學習完《中國的機遇與挑戰》這節課程時,筆者要求學生化身為一個小記者,進入到日常生活中,采訪調查不同人群對于中國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有什么樣不同的看法,根據調查訪問記錄下不同人群的看法。最后通過整理學生可以發現其中的知識和日常生活是分不開的。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可以讓學生學習到一些相關知識,還可以鍛煉學生善于觀察生活的能力,讓學生能夠更加積極主動的進行學習,讓學生的學習質量得到一定的提升。
總而言之,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進行生活化教學,首先要結合生活實際。從實際出發制定出合理的教學方案,讓學生能夠明白生活和道德與法治之間是不可分開的,才能更加高效的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知識。借助生活中的事情,調動學生對于道德與法治知識的興趣,讓學生學會觀察生活,合理利用所學的道德與法治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使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知識得到有效的培養,能夠樹立一個正確的法治和道德觀念,全面提升初中生的綜合素養和能力。
參考文獻:
[1]潘宜堅.淺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應用策略[J].考試周刊,2021(69):142-144.
[2]杜長青.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生活化教學的探索與實踐研究[J].名師在線,2021(21):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