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
摘要:小學數學是基礎教育的一門重要學科,其目的是使學生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重要數學知識,促進學生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的發展。以生為本教學,要求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賦予了學生更多自主探索學生的權利,讓學生通過探究、合作、實踐等方式獲得數學知識,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也是落實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要求的重要途徑。本文通過對以生為本教學理念進行闡述,提出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建議措施,促進教學效率的提升,希望能夠為今后的課程教育提供一定參考價值。
關鍵詞:以生為本;小學數學;策略建議
引言
學生作為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資源,以生為本給予學生足夠的信任和自由,教師需要創造一個良好、開放的學習環境,學生可通過自身的優勢、能力以及認知等能力,獲得形影的知識技能,使得自身敏銳機體作用于學習過程中,使得自我意識與機體活動想協作,保持情感與認知的相統一,從而挖掘自身學習內在驅動力,激發學習興趣,開發自身潛能。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更適合信息網絡時代發展所需,新時期,為學生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學生擺正自身位置,做好角色定位,不斷提升自身的知識儲備與閱歷經驗,更加全面的豐富自身素養。
一、以生為本教學特征
(1)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以生為本教學觀念,要求教師要以學生實際學情為出發點,針對性地制定教學目標,合理編排教學內容,組織設計教學活動,把教學落腳點放在學生身上。同時,教師也要明確學生并非是裝知識的容器,滿堂灌的教學形式已經成為過去,新時期,強調學生為教學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學習的主人。尤其是在小學數學教學方面,多要求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鍛煉其數學思維邏輯與思想,通過實踐動手,充分發揮學生學生的主體作用。
(2)創設良好學習環境
小學數學以生為本教學觀念,倡導教師充分信任學生,為學生創設相對和諧、開放、有趣和富有挑戰性的學習環境。課堂上,數學教師通過教材內容,融合多元教學方法,設計一系列有趣的且挑戰性強的數學探究活動,并給予學生自主探究時間,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合作、交流與反思,從而有效的激發學生數學學習內在驅動力,讓學生愛上數學。
(3)培養學生數學思維
學生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是重要的資源,數學教師教學時,需要加強對學生整體狀態的關注,把握學習技巧、能力、習慣等養成,把教學內容、教學活動與學生的興趣有機結合,在原有的知識基礎上進行擴展,同時,又豐富學生知識應用經驗與能力,相互相結合統一,讓學生體會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樂趣,培養學生數學思維,利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數學學科素養。
二、小學高年級數學以生為本教學改進建議
(1)加強教師培訓,深入教師認識
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夯實教學理論基礎是首要條件。只有教師掌握了相關的教學知識,知道實施小學數學教學的策略,才能在數學教學中更好的實施教學。培訓的內容主要包括以生為本教學的內涵、主要觀點、實施策略等方面。根據教師的真實需求,制定更具針對性的課程內容,讓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師快速地進入學習狀態。按照先前制定的課程內容對教師進行培訓,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師對教學有一定的認識后,要求教師運用教學自主設計一節小學數學課,以說課的形式講給大家聽,各位數學教師互相指出問題,提出改正建議。同時,制定“目標管理”與“需求”獎勵機制。根據每位教師的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激勵教師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教學目標,增強教師的責任感,滿足教師的精神需要,給教師提供展示的平臺。
(2)發揮前置性作業作用,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習慣
深化教師對前置性作業的認識,數學教師明確前置性作業的要求,不僅使前置性作業“有矩可循”,還能進一步培養學生主觀學習意識能力,提高其思考探究意識,更好的完成前置性作業任務,提高學生效率。
例如,在講解《長方體和正方體》時,課程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觀察和操作,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因此,教師在設計前置性作業時,需要根據學生已學知識內容,通過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點為切入點,設計適合的實踐操作前置性作業。可出幾道典型例題,幫助學生回憶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點,展示生活中常見的長方體和正方體圖片或視頻,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實踐等方式,探求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這樣,學生對前置性作業的要求理解比較明確,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培養了學生觀察思考的能力,提高了知識點內在聯系,更好地獨立地完成探究任務。
(3)突出學生主體地位,課堂時間多用來思考探究
數學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知識經驗、學習能力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課上,教師找出一例最有代表性的例題進行細致講解,安排好講授時間,把剩下的課堂時間交給學生,設置同等例題或稍有難度的例題讓學生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找尋解決問題的方法,充分激發學生學習內在動力,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例如,在學習雞兔同籠問題時,教學目標是學生用不同方法解決雞兔同籠問題,并能解決與雞兔同籠有關的問題。教師給出“雞兔同籠”的例題,講授時間為十分鐘,不斷引導、列表、啟發學生思考,幫助學生找到問題的答案。隨后,數學教師把課堂剩余的時間交給學生,出示稍有難度的例題,在問題中增加動物數量,同時添加動物之間數量關系條件,鼓勵學生大膽思考,根據教師所講方式,自行解決問題,再小組合作討論,優化解題思路,讓學生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探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以生為本教學理念,已經得到越來越多的小學數學教師的認可。通過加強教師專業素養培訓,制定獎勵機制,拓展學生思維邏輯,突出學生課堂主體地位,將課堂時間多留給學生進行思考探究,發揮其主觀學習能力,從而提升教學質量和效率,打造高效的高中數學課堂。
參考文獻:
[1]李瑞婷.小學數學教師備課資源整合策略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9(86)
[2]謝衛軍.小學數學教師專業素養提升的必要性及策略[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