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妙琴
摘 要:《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思政教育是小學數學教學必須完成的一項重要任務。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采取智力培育與德育培養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工作。那么如何將思政巧妙融入小數教學之中?本文將結合新課改的要求,從提升教師對思政的認知出發,以小數教學融入思政為著力點,對課程中融入思政進行探究。
關鍵詞: 數學教學;思政;策略探究
小學數學是一門高效的基礎學科,教師在遵循科學教育的同時,更要遵循以學生發展為原則。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應努力提升課堂教學魅力,重視學生思想品質的發展,有效地將數學課程與思政理論形成協同效應,引導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育其嚴謹尚理的精神,把學生培養成全面發展的應用型人才。結合日常課程融入思政的思考與實踐,本文將通過以下幾方面進行策略闡述。
一、教學內容中滲透思政 延展素質教育
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是素質教育的努力方向。數學學科本身是理性的、生活的。教師在遵循學生心理規律時,將思政滲透于內容中,引導學生獲得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更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發展。
1. 深挖知識背景,自然滲透
數學中的概念、符號、定理、公式等都是前人在現實生活中抽象概括出來的。學生想透徹地理解與掌握這些知識的實質與聯系,教師須在教學過程中滲透知識的形成與發展過程。
例如人教版《圓的面積》一課。數學家劉徽在《九章算術注》里提出“割圓術”,闡述將圓周用內接或外切正多邊形窮竭的一種求圓面積的方法。這不僅解決面積問題,更高度論述極限思想與方法。教師深挖知識形成的背景,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深度理解,感受祖先們的探究精神,無形中對民族自豪感的培育與探究精神的傳承起到正向作用。
2. 融合知識特點,適時滲透
數學是研究客觀世界中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反映客觀世界互相聯系和運動發展的規律,為學生發展辯證思維提供基礎。以數學知識為載體,適時融入思政教育,為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世界觀與價值觀奠定基礎。
如《年、月、日》的教學,結合知識的特點,教學中引導學生在日歷上找到重大紀念日,如“國慶節”、“建黨節”、“香港回歸日”等,增加社會常識,增強社會責任感,使學生在學習中潛移默化受到思政教育。
3. 設計拓展活動,有效滲透
思政滲透不能只局限在課堂上,更應向課后延伸。聯系生活實際,精心設計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拓展活動,能將思政教育具體化、操作化,能讓數學思政教育的實踐更加科學化、規范化。
如五下的綜合實踐內容:《統計“白色污染”》。教師鼓勵學生通過分工合作、社會調查等途徑搜集資料。不僅學生的合作實操能力能得到發展,而且環保意識會提升,數學知識與其他學科聯系的理解也更深刻。
二、教學方式中融合思政 提升綜合能力
結合新課標改革標準的要求,教師以學生為核心,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將思政教育無形地融于其中,感染學生的行為意志,促進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
1. 示范導行,優化習慣
低段課堂教學非常重視習慣的養成。思政教育的過程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見之以行的過程,亦是習慣潛移默化的過程。
數學課中,針對概念、理論性知識點采用講授法、談話法教學時,教師以飽滿的精神、得體的儀表開展課堂對話;針對幾何空間等知識點采用演示法、參觀法教學時,教師以精煉的語言展開精準評價;針對綜合實踐類的知識點采用探究法、發現法教學時,教師以激勵的方式引領學生前行。發揮教師的指導、典范作用,促進學生習慣的養成。
2. 激勵引導,深化能力
教師根據知識特點靈活選擇教學方式,融入思政教育,激勵學生不斷思維創新,提升學習能力。如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法時,學生對某個問題展開激烈的論證,整個討論過程學生獲得思維碰撞的樂趣,無形中學習的基本技能得到訓練。教師適時以思政教育為著力點對討論中的閃光點進行激勵,學生會備受鼓勵而增強學習自信,主動探究的欲望更強烈,從而深化學習能力。
三、教學評價中蘊含思政 引領價值取向
新課標詮釋:評價不僅僅是學習成果的甄別和選拔,也不是單一地判斷是非,應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學習表現給予的傾向性意見。嘗試思政教育的介入,更能讓判斷與診斷同步,激勵與促進并行,明理與導向共存。
1. 以點帶面,培育奮進的動力
教師的評價傾向對學生的學習情感起到即時的調節作用。由點及面,教學評價要關注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習過程;關注知識難點的解決,更要關注難點解決背后學生情感與態度的訴求。擴寬關注面,讓學生的情感訴求得到回應與指引,逐步培育學生積極奮進的意志品質。
比如,教學“9+4”的計算方法時,學生會想到“數數法”,雖是最麻煩的方法,但教師及時給予鼓勵性評價,給學生創設自由表達的學習環境,給不善表達的孩子輕松的氛圍,由點帶面激發全員思考的積極性。
2. 由淺入深,指引精進的方向
任何一個課程活動都有兩個層面,第一是顯性的課程,與數學知識有關;第二是隱形的課程,即數學活動背后滲透的價值觀。由淺入深,落實兩個層面,能有效指引學生不斷精進。
解決問題:某工廠要制作4500套教具,計劃15天完成?,F任務增加到6000套,假如你是廠長,你會怎么做?大部分學生會依據已有信息獲取原工作效率,再計算出6000套的工作時間。若教師以思政教育為著力點,及時評價“慣性思維”的解決方案:作為廠長,你有沒有更人性化的辦法?學生很快會將問題思考推向更深處:(1)工作效率不變,增加工作時間;(2)工作時間不變,提高工作效率。各種人性化思考被展現出來,無形中思維被深化。這類思政教育的指引,讓學生懂得人性化運作、人文關懷等的重要性,同時在學識和人品上得到成長與精進,有效發展正確的價值觀。
綜述,一個全面發展的人,應掌握豐富的知識,更應具備高尚的人格,這是現代教育理念的起點。因此,小學數學教學中融入思政是十分必要的。教師以日常教學為著力點,從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評價三個維度展開策略探究,能有效地將數學課程與思政理論形成協同效應,從而把學生培養成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材。
參考文獻:
[1] 況守國.小學數學思政教育實施策略 [J].考試周刊,2012,(9)
[2] 羅加新.小學數學思政的滲透思考 [J].中華少年,2017,(13)
[3] 毛麗佳.淺談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J]. 中國校外教育,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