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平燕
摘 要:教育部對小學教師素養提出了基本要求,要求教師具備小學生發展知識、掌握學科知識、教育教學知識、了解教學手段和信息技術知識、制作教學設計、進行教學反思,重視自身專業素養的提升。隨著教育改革的發展,要求教師注重人的生命發展,要通過學校教育塑造個體積極的生命情態和通過學校教育培養個體高質量的活動方式。結合具體的教學實踐,不同的數學經驗,提升教師的專業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專業知識;實踐教學
引言:
當前基礎教育雖然已經全面改革,但是受應試大環境的影響,還是以知識傳遞為主,沒有充分落實國家立德樹人的教育要求,存在重智輕德、過度重視成績與升學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情感觀與創新精神相對薄弱,需要進一步重視。要求教師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與實踐教學,探究教師專業成長的目標與方向,重視教學過程研究,將教學理論充分地運用到實踐中,結合行為與反饋進行反思,進而積累經驗,促進自身專業成長。教師在教育理念、教學方式方面進行創新,進行主動的思考,將新理論進行不斷地驗證,以期提升專業能力,為教學工作提供有利保障。
一、滲透數學文化,培養解讀數學教材知識的能力
小學數學教材知識的表現為形式化的符號,是對具體的生活經驗與常識的總結,具有較高的抽象性與邏輯性。同時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發展不成熟,還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學學生要想從符號化的數學知識來了解知識的本質與內在聯系存在一定的困境,導致學生數學學習時可能會產生厭煩情緒。教師可以對教材進行研究與挖掘,探究與之相關的知識,包括數學史與教學資源,有利于學生解讀教材能力的提升。數學教材內容解讀尚停留在表層,教師缺少解讀數學教材方法知識的認知。
例如,在進行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負數的初步認識》教學時,結合生活實際,了解負數這一概念最初提出時的作用與意義,可以發現負數具有“盈虧”“增減”“不足、虧損”的意思。與此同時對負數發展史與數學家進行了搜集與整理,在沒有提出負數之前,很多數學家在計算時,產生以少減多情況時,非常不便,在求解時很難進行與發展下去。其次,最具代表性的是《九章算術》,其中對負數的意義與加減法則進行了比較系統地提出,稱為正負術。但是有關負數概念還不完整,缺少系統性與邏輯性,將負數稱之為“荒謬的數”“假數”“不合理的數”,具有明顯的矛盾性。隨著時間的發展,一千多年后笛卡爾提出了坐標方法,在坐標法流行后,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負數的幾何特征;英國數學家瓦利斯將坐標軸向兩方延伸,從而引入負軸,為負數提供了一個現實原型。自那時以來,負數表示相反數量的手段,并運用這一存在來解決方程理論中的一些問題。
結合與負數相關的發展史可以看出,負數的產生歷史確實曲折又漫長,前后經歷了2000多年才被人們所接受。教師對負數發展歷史進行總結,可以發現教師結合生活實際,對負數這一知識點進行感知,了解負數的意義,然后結合計算實踐深入理解負數的本質;西方對負數的提出是基于幾何體系驗證的,并且承認負數。教師結合數學歷史引導學生了解負數,教學過程具有趣味性,為課堂教學活動打好了基礎。同時,通過數學史了解數學思想方法、數學精神、數學故事、數學史、數學應用等相關知識;培養了教師有關數學文化搜集能力、運用數學素材設計數學方案的能力以及解讀數學教材知識的能力。
二、結合多種教學方法,關注學生數學思維發展
小學數學教師專業能力一般是通過考試、作業、課堂提問、教學經驗等方法來提升的,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學生學習知識的情況,激發了學生探究知識的樂趣。但是要想了解學生的思維品質還遠遠達不到。同時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大部分教師更加關注的是學生學習情況,以知識掌握目標;對于學生思維發展方面存在忽視的現象,因此要求教師給合不同層次的學生與個體內在差異,具備個性化指導的能力,實現發展學生思維的需求。因此小學數學教師需要關注學生對數學的態度、心理特征、學習動機、數學運用情況,關注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才能幫助小學數學教師提升專業發展要求,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學習數學思維方式,學會數學學習技能,會用數學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的數學教育目標。
例如:在進行蘇教版四年級下冊《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教學時,在進行三角形相關知識點教學時,利用實踐操作幫助學生理解不同三角形的特點,“根據邊的特點,三角形有多少種不同的類型呢?請同學們用紅黃藍三種不同長度的小棒自由擺三角形。要求:思考選擇怎樣的三根小棒?三角形的邊有什么特點?”探究三角形邊的特點,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大部分學生可以擺出三種顏色不同的三角形和三種顏色相同的三角形,學生繼續最終擺出了只有兩種顏色的三角形。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表現情況,了解學生的思維發展,然后以此為依據調整方式引導。然后組織小組合作,要求學生根據邊的特點,三角形邊的顏色分類,總結出三角形分類的特點,這種教學方法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碰撞,促進數學思維的發展,基于學習任務來啟發智慧,“擺出三種三角形類型,一種是三條邊教師相等;兩條邊相等;三條邊都不相等;觀察比較這 3 種三角形,學生逐漸形成類結構意識,而不是點狀思考”。再次,小學數學教師引導學生用符號來表示實物三角形,體現了數學的求簡意識,幫助學生形成符號意識,提升了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教師結合三角形教學設計,要求學生基于這一知識點來研究四邊形與梯形,引導學生觸類旁通,將方法遷移到類似的內容中,學生的遷移能力得到更高層面的激活。另外,小學數學教師還鼓勵學生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想象的方法想象四邊形的類型或選擇擺小棒的方式找到四邊形的類型,讓學生的思維得到不同層次的發展,使得學生逐步養成有順序、不遺漏、不重復的記錄行為和思考習慣。
三、基于任務完成式教學,加強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提升專業能力的重要方法與途徑,通過反思對對教學理念、教學觀念、教學行為等進行理性的思考與研究,找到更為科學理性的觀點。教師將每一堂課作為任務進行展開,找破傳統教學理念與方式,啟發學生的智慧,結合教學進行反思,不但可以及時改進教學設計與進程,更好地理解知識,提升學習效率;另一方面為積累實踐經驗,是實現自我成長的有效途徑。
例如,在采用數形結合教學時,一般是具體的算式變化發現其中隱藏的規律,幫助學生形成數形結合思想,學會解題的方法,在教學中進行全面滲透。很多學生通過式子擺出圖形,并不理解其中的算理,很多算式想用圖形展開存在一定的難度。基于學生的這種表現,教師進行反思,如果“數”難引出“形”,難以發現圖形規律,是否可以反向思維,借助圖形發現算式,然后再引導學生發現其中的變化規律呢?”有了這一想法,下面需要做的就是將這個方法在教學中進行實踐,更易掌握數形結合運用方法,培養數學思想。教師通過這樣的教學反思和教學重建,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
四、整合信息技術,拓展數學教學空間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教育信息化是發展的必然趨勢,隨之產生的一些新的方法和工具也被運用到教育領域,要求小學數學教師緊跟時代發展的腳步,學習操作技能。在實踐教學時教師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的工具記錄學生思考過程、數學知識的掌握情況等。同時在課程標準中指出:由于信息技術發展,數學目標、內容以及方式上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充分發揮現代技術,有效地改進教和學的方式。教師通過不斷地學習與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活動,幫助教師進一步發展,為未來教學活動奠定良好基礎。
例如,在蘇教版六年級上冊長方體與正方體教學中《表面涂色的正方體》時,如果只是進行課件講解,簡單地觀察與分析表面涂色的正方體,學生可能不能深入地理解數學知識,更別說培養學生數學空間思維能力了。基于此,教師就可以充分利于現代信息技術,將教學內容與現代化工具融合起來,例如運用幾何畫板、制作動態圖等方法,讓靜態的表面涂色正方體動起來,進而觀看正方體的不同面。利用信息技術對涂色正方體進行分析與剝離,將涂色正方體里面的小正方體直觀地表面出來。教師教學時,結合信息技術作為輔助工具,引導 學生初步感知正方體涂色面的規律,在大腦中建構幾何模型,有利于學生的空間想象力、邏輯推理能力的培養與發展。總之,要求小學數學教師不斷提升信息技術與數學課堂整合能力,具備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處理能力,動畫設計制作、網絡信息檢索與應用等知識,鍛煉 與培養學生的專業教學能力。另一方面,利用信息技術現代工具拓展學生的數學思維空間,使數學課堂更加充滿趣味,變得更加精彩。
結論
教師在教育教學環節中發揮著關鍵的作用,而教師的專業成長對學生的思維發展和生命成長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教師將基礎教育改革理念引入到教師專業成長與課堂教學中,對教師來說是一種新的挑戰,對于促進教師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和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劉一銘. 上海市小學數學新教師教學適應個案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21.
[2]吳志書.城郊教研一體化模式下鄉村教師專業成長的實踐與思考——以綏陽縣洋川街道所轄城鄉小學數學教師專業成長為例[J].貴州教育,2020(21):13-16.
[3]姚文龍.教學反思,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J].天津教育,2020(30):45-46.
[4]周麗芳.筑牢研讀 導引小學數學新手教師的專業成長[J].新課程,2020(43):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