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萍
【摘要】“預設”和“生成”指的是小學數學課堂中的兩個教學過程,“預設”要為“生成”做準備,而“生成”則是學生接受知識的一個思考過程.高質量的教學“預設”可以引申出精彩的“生成”,而精彩的“生成”則可以讓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深層次的理解.如果教師不注重“預設”和“生成”兩個部分,那么就難以保證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質量.本文從小學數學課堂中的“預設”與“生成”出發進行分析,提出了具體的方法與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預設”與“生成”
一、引言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不僅要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更要注重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對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創新是非常必要的.教師梳理課堂教學的結構與優化數學教學的過程,也是幫助學生吸收和消化知識的過程.“預設”與“生成”之間存在必然的聯系,從新課標中可以看到,教學是“預設”與“生成”、“封閉”與“開放”的矛盾統一體,也就是說,“預設”與“生成”之間雖然存在差異,但又在某種程度上存在統一的概念.小學數學教師應當處理好“預設”與“生成”之間的關系,在課堂教學中循序漸進地開展教學工作,做好各個環節的教學安排與部署,幫助學生更好更快地吸收知識.
二、小學數學課堂中“預設”與“生成”的概念與思路
(一)“預設”與“生成”的概念
“預設”的意思是預先設定,即教師在教學之前要做好教學計劃,對課堂教學的目標及教學內容做出預先的部署,發掘學生的學習興趣,了解學生的學習需要,根據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有條理地開展教學互動.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課堂教學中的“預設”并不是毫無根據的,而是要求教師從以往的教學活動中尋求經驗,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預先搭建好課堂教學內容的框架,根據學生的認知、學習能力等因素,預測出學生可能存在的種種狀態,再預先做好相應的教學策略,制訂多元化的教學方案,以學生的學習狀態為基準,開展教學計劃.在課堂教學實踐中,“預設”的內容主要可以從以下問題中反映出來:本節課要教什么?教師需要準備哪些教學材料?教師需要怎么教?學生具備什么樣的邏輯思維?如何提問才能調動學生的思維?學生會怎樣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成功的“預設”是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前提,教師要在課前認真研讀教材,根據學生的真實學習情況設計教學方案,并按照教學方案做好教學計劃,開展高質量的教學活動.而不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隨心所欲地提出問題,不考慮大體的教學思路及總體的教學目標.課堂教學時間是非常寶貴的,只有有計劃地開展教學工作才能使教學達到理想的目標.
(二)“預設”與“生成”的作用
課堂教學活動是一種有目標的活動,而“預設”則是課堂教學的基本特性,是為了保證教學質量提出的基本要求.教師需要對教學過程具備清晰的理解和安排,否則實際的課堂教學活動可能是無序的,難以突破其中的重點,隨之就會影響課堂教學的質量.真正的課堂“預設”要留有空間,不要對課堂活動進行過度的設計,否則很容易對學生的活動產生過度的干預和影響.一方面,教師要為課堂教學做好計劃和準備,明確大致的教學過程;另一方面,教師也要保留學生的可塑性,為學生提供自由發展的空間,而不是單純地預設操作,讓原有的教案變成展開的教學內容,才能進行成功的教學“預設”.教師通過有理有據的“預設”和“生成”,可以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機械化、程序化枷鎖,使課堂教學活動更加靈活多變,這樣既能體現出教師的引導作用,又可以凸顯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助于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預設”反映的是教師的理念和教學經驗,“生成”是師生在課堂中的互相推進作用,但實際的“生成”過程未必會按照教師的“預設”進行,所以“預設”和“生成”的重點在于教師與學生.
(三)“預設”和“生成”中值得研究的問題
學生在課堂中呈現的靈感與智慧是非常多的,能否準確地捕捉這些細微的資源,則考驗著教師的能力.教師既要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指導,也要對課堂的信息進行重組,將活動信息轉化為課堂教學資源,充當“預設”和“生成”之間的“催化劑”.同時,教師也要關注“預設”和“生成”中的許多實際問題.其一,要學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知識,讓學生圍繞“預設”的教學目標,整合、重組各類信息資源,促進“生成”.其二,注重師生互動.師生之間的互動是創造生命活動的關鍵,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并非只有學科的知識內容,還有學科中的思想和人文價值,要想真正體現出教育的作用,就要從學科的眾多資源中體現,并合理處置“預設”和“生成”之間的關系.
三、小學數學課堂中的“預設”和“生成”的策略與方法
(一)留足“預設”空間,尊重“生成”自由
在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中,教學活動是有計劃開展的,教師在備課環節已經將本節課的教學主題和教學內容設計清晰,并通過充分的思考減少了煩瑣的過程.課堂的“預設”是留給教師自己的,但并不意味著教師的“預設”要細致入微,“預設”要想到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或情況,要“面面俱到”,但也要給學生留有一定的空間,并不是讓學生完全按照教師的設想參與學習.教學過程本身屬于動態的過程,其中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如果教師在“預設”時將所有的不確定都變為確定,那么課堂教學模式依然是生硬死板的,唯有將自由給予教師的“預設”和學生的“生成”,才能使學生在思維上始終保持活躍.如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中,教師讓學生討論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可能與哪些條件有關時,有的學生認為與平行四邊形的底邊長度有關,有的學生認為與平行四邊形每個角的角度有關.學生提出的想法是千奇百怪的,各不相同,也正因如此,在教師進行推理時,學生才會全神貫注地聆聽教師的講解,對推理過程的記憶也會更加深刻.如教師在本節課并沒有先對學生的猜想進行評價,而是利用割補法,將平行四邊形分割為一個直角三角形與一個直角梯形,在旋轉、拼合兩個圖形得出一個矩形時,學生對教師最初提出的問題已經得出了答案,這樣就完成了知識的“預設”與“生成”.教師給予了學生自由,而學生在“生成”中呈現出的學習效果也是非常出色的.
(二)調整“預設”空間,完善“生成”認知
課堂教學的過程可能會出現意料之外的情況,學生的思維是活躍的,一些思維狀況可能是教師沒有預料到的,但在學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后,教師要學會調整自己的“預設”,要根據學生的思維適當地給予其空間,而不是限制他們的思維,或是讓學生來迎合教師的“預設”.教師在課堂中的應變能力很重要,為了鼓勵學生在“生成”中對知識產生深入的理解,教師要使學生敢想敢說,慢慢地將學生變為自主提出問題的人,這樣課堂教學的效果才能越來越好.教師要先了解教材,從教材出發明確教學目標,對教材的內容進行歸納和總結,提煉知識內容的精華和根本,再設計精彩的教學活動;教師要全面了解學生,對學生的學習情況能夠充分的把握,知道學生受用于哪種教學方法,尋求學生在學習中的個性化發展.如在“萬以內數的讀法”教學中,不同學生的認知起點是不同的,有的學生在生活中已經具備了讀寫萬以內數的能力和認知,而有的學生還缺乏系統的理解.因為學生學習起點的不同,所以教師在本節課的教學“預設”也是非常巧妙的.教師可以通過引導的方式,讓學生以自主發現和概括讀數的方式,對數進行概括和分類,總結讀法之后再提升合作學習的效果,可以讓學生更加輕松、熟練地掌握本節課的知識點.
(三)豐富“預設”內容,加強“生成”指導
教師在課堂中通常會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對某一問題進行思考,或是檢驗學生的學習情況,對于學生超出“預設”的回答,教師要沉著應對,根據學生的思維發展方向及時調整“預設”內容,使學生處在一個相對放松的學習狀態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自主“生成”過程,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而不是“居高臨下”地為學生提供指導.對于學生反饋的信息,教師要能夠整合和匯總.對于學生提出的想法,教師要予以鼓勵,并加以正確的指引,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問題.如在“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中,教師讓學生準備一張紙,按照要求將紙對折并將這張紙的1[]4涂上顏色,學生涂出的形狀各不相同,教師讓學生將自己的成果展示出來.對于出現錯誤的學生,教師不應直接批評,而應詢問學生的思考過程.學生在講述自己的思考過程時可能會立刻意識到自己在某一個過程中出現了錯誤,并且能夠自己糾正錯誤.在“生成”過程中,教師并沒有對“預設”之外的情況進行干預,而是選擇用語言引導的方式,讓學生自己扭轉思路,尋找錯誤之處,這樣既給予了學生充分的尊重,也幫助學生梳理了學習思路.
四、結束語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正確處理“預設”與“生成”之間的關系,科學看待兩者之間對立又統一的矛盾之處,順應課堂教學的流程,從靜態中“預設”動態的變化元素,從動態中“生成”靜態的教學思路,增強課堂教學活動的靈活性,同時要確定課堂教學的目標,不斷增強自身的應變能力與職業素養,提升對教學內容的駕馭能力,從而營造師生融洽交流的教學氛圍.
【參考文獻】
[1]董蘭.指向預設目標的達成:小學數學課堂巧用生成性資源初探[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20(04):73.
[2]董清.小學數學課堂中“預設”與“生成”關系的處理[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07):78.
[3]應勇偉.小學數學課堂上非預設生成的有效利用[J].浙江教育科學,2017(05):50-52.
[4]龐杏蘭.我對小學數學課堂的預設與動態生成的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1(19):161-162.
[5]郭秋梅.小學數學課堂的預設與生成[J].才智,2009(28):81.
[6]葉曉萍,薛彩霞.創設無法預設的精彩:小學數學課堂“駕馭生成”策略淺探[J].小學教育科研論壇,2004(11):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