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國
【摘要】眾所周知,人類逐漸步入知識經濟的時代,在逐漸前進的過程中不斷創造和大量新事物的出現是這一時代最具特色的象征。對民族來說創新是靈魂,對國家來說它是興旺和發達的永恒動力,由此可以看出創新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是社會需求的忠實反映,實現創新成是教育方向的必要變革,從不符合新時期要求的成就教育模式中做出改變,實施素質化教育,著重培育學生在創新的意識和行動上的能力。在小學數學課程中開發意識的培育必須遵循相關原則,輔以恰當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創新意識;原則策略
引言
近些年來,隨著教育行業對于小學階段全面素質的重視,在創新意識培育上提出的更高要求,使教師將思維培育的參考原則放在腦海易被關注的重要位置。在新課標的要求中強調學生的自發參與和主動探索,以這樣高參與的活動是課堂促進學生個性發揮和主動學習。學生參與也能夠給予師生更多的創新交流空間,使學生的學習不局限于書本概念記憶,而是通過知識規律的探究完成深層理解的過程。
一、創建合適情境,是推動學生主動探索,激發學生靈感和創新意識的有效動力
有生物學家提出,認為人的大腦不是單純可以被填塞的容器,而是不斷被激發擴展的空間。處于幼兒階段的小學生在知識認識中產生的強烈求知欲,能迅速調動學生的創造能力。若想激發學生思維拓展和創造興趣,就需要利用方式誘導兒童大腦,形成探索規律的欲望,從而使創新意識能夠得到開發。人的內心都是有一種成為發現者和探索者的深層需求的,對于小學生來說,這種需求尤為強烈和浮于表層。例如小學數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激將法”,在校學生對未知趣事的強烈好奇下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數學計算過程中,使學生帶有求知疑問和對新知識的渴望中完成高效率的教學。利用這一點,在數學課上,教師可以有目地的建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對于探究和表現的深層欲望。在教學中提出問題或建立矛盾,并表現出自身面對問題出現困境,以此來激發學生探索問題完成問題的思想。例如測量圓形的教學,提出如何用直尺測量圓的周長,這樣形狀不合的矛盾問題來調動學生思維的發散,不同的學生因其思維方向和生活習慣的不同做出不同解釋。答案會有直接在圓上做出記號,沿標尺刻度滾動圓形得出結論,有的學生利用中介物比如一些軟繩紙條等可以塑形的物體,繞圓一周后再對中介進行測量。回答基本結束后教師可以針對學生回答的局限重列問題,使學生的討論度重新高漲起來。在多個問題的逐漸引導中最后發現計算規律,這樣通過建立問題情境,誘導參與,鼓勵學生主動探討和再創造的解決過程,滿足學生解決問題的成就感和探索問題的求知欲,也能夠為學生樹立面對困難能夠自行解決的自信。
二、建立疑問,鼓勵質疑,為學生發現和探尋知識搭建橋梁,促進創新意識的鍛煉
進行探究的源頭是疑問,也是創新的開端。建立疑問,能夠激發學生意識火花,將學生思想引入問題的發現、探索和處理中,從而完成對規律的探知。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猜想和參與探索,支持學生提出質疑,建立學生敢于猜測,打破常規的思維方式。教師對學生特殊猜想和疑問的鼓勵,能夠激勵學生進行更好,的方法猜想,讓學生的猜想和探索帶有強烈積極性。用一些典型例題鍛煉學生的猜想,計算9+99+999+9999的結果這樣不斷累加的計算類型。作為小學生,可以從自己熟悉的計算和理解方式進行有特色的解決,例如,引導學生發現數字規律,將其數字進行修補置換,化身為更易理解的數字:(10-1)+(100-1)+(1000-1)+(10000-1)這樣的形式得出11110-4=11106,若是小學生們無法用大額數字直接減去,可以再次引導學生發現此處共減四的情況下,得出(10-4)+100+1000+10000=11106的結果。問題順利解決會讓學生體驗學習的樂趣,使學生的猜想自信得到鼓勵,同時培育學生思維的獨創性。提出質疑還可以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發散,面對問題更靈活機動的處理。學生發散式的思維經常不受模式的束縛,使學生能打破傳統解題方式,從問題中通過探究共性、尋找變性和多角度的展開猜想處理問題。發散性的鍛煉需要教師采用一題多解等方式對學生進行培育,指引學生從不同角度探索問題。這種方式能夠使學生的個性見解得到展現,也能使學生在面臨問題時能夠靈活運用所學進行處理。
三、實踐是意識培養的保證
活動實踐使創新能力培育中的核心內容,利用小學生本身好動活潑的個性,推動數學實踐課程環節的規劃設計,滿足學生動手意愿和探索興趣的同時,培育學生解決問題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本就是需要通過大量的思維開拓來得到培育的,實踐活動能使學生對問題形成清晰的理解,對問題的處理產生更多更具個性化的思考。在不斷的實踐中讓學生發散的思維和充滿創造性的解決方式得到實驗和多重改進。
結束語
根據對上文敘述的內容進行分析可知,創新意識培育不能忽略數學這一重要途徑。通過數學問題中對學生的引導,教師對學生大膽猜想的鼓勵,大量問題實踐開發學生創新意識,滿足新時期教育需求。
參考文獻:
[1]劉誡嶺.創新的策略:創新能力訓練與測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