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已經進入了“微時代”,各種各樣的“微設備、微平臺”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之中,并逐漸影響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同時微課也逐漸走向了教學課堂。微課又被稱為“微課程”,也是微視頻類型的網絡課程簡稱,并以微型視頻為載體,針對某個學科的知識點或是教學活動來設計的在線視頻課程資源。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對微課進行合理的應用,突出其特點,為提高中職學校語文水平提供保障。
【關鍵詞】中職語文;教學策略;微課教學
引言:中職教育是我國職業技能人員培養的重要平臺,為社會主義建設工作輸送了大量人才。但是中職院校在人オ培養過程中過于注重技能的訓練,缺失了文化知識的教育教學,導致中職部分畢業生的文化課程素質較低語文作為提高中職學生的重要課程,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沒有發揮出真正的作用。為此,中職語文教師需要進行深入反思,轉變自身教育理念,積極米用先進的教學設備、教學方法展開教學,完善語文教學體系。
一、微課在課前預習過程中的運用
中職學生最突出的問題便是沒有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較差。因此,要想充分發揮微課教學資源的有效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日常教學中對于學生預習、聽講、練習等多個環節,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同時運用多元化的微課資源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對課堂所要學習的基本內容、文學常識寫作背景等進行預習,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林黛玉進賈府》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將黛玉初次進入賈府的影視資源制作成課件,打包成微課上傳到網絡平臺之上,讓學生在課前進行預習,有助于學生理解晦澀難懂的古文。
二、合理運用微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學生受教育過程中,興趣是其最好的教師,而許多學生不喜歡學習語文的原因之一就是語文學習的內容枯燥,教學形式單一,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微課則可以極大程度地改變這一現狀。微課教學模式是學生比較喜歡的教學模式之一,可以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再加上微課教學形式靈活多樣,雖然時間短暫但是其中的內容都比較集中,符合中職學生的認知規律,可以使學生保持較高的學習熱情,學習效果也會更好。此外,微課表現形式非常生動、形象,相比于單一、沉悶的語言講解,微課更加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學為例,由于書中所描述的內容,學生無法正確理解。運用微課為學生普及知識,如,荔枝的產地分布,用"海南島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證明荔枝原產于我國;用南越王向漢高祖進貢荔枝,證明荔枝的栽培在我國至少有二千年以上的歷史。列舉漢武帝、宋徽宗和文徵明詩中的顧氏與荔枝間所發生的故事。古代能享受荔枝的只有楊貴妃之流,今天我們發展荔枝生產,要造福于廣大勞動人民。為此,教師可以運用微課展開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自主投入學習、思考過程中,提高了學習效率。
三、利用微課,深入剖析微課內容
通過對微課教學課件的策劃和制作,不僅可以提高教師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能力以及對知識點的分析能力,還會鍛煉其語文教學設計能力和信息教學手段的應用能力。中職教材內容非常豐富,涉及許多內容,由于學生生活經歷、學習習慣等方面因素的影響,學生無法全部掌握所學內容,這也從某種程度上阻礙了學生閱讀學習活動的開展。微課教學資源的出現可以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彌補傳統教學設計中的缺陷,將教材內容以一種生動、形象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并幫助學生深入剖析所學內容,進入中職語文課程的學習世界之中。以《雨霖鈴》教學為例,由于這是一首離別詩詞,在一些表演中會經常引用。因此,教師再從互聯網上尋找一個版本進行編曲,在教學環節播放其中內容,為后續學生理解其中內容做好準備。在對文本內容進行深入解讀環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抒情的角度進行分析,體會其中的情感。隨后,教師運用微課程展示文中的情感與景色交融的畫面,并借助生動、形象的畫面展示其中所描繪的景色,再加上學生本身的直觀現象,可以在課堂上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驅動學生探究教材內容,理解教材內容。通過微課程的充分運用,學生的想象能力被充分激發,學生可以進一步理解文本內容,體會到其中所描繪的美麗景象,并與作者產生情感、思想上的共鳴。
四、運用微課,闡釋主題內容
在中職學生閱讀課文內容時,許多學生往往從頭讀到尾也無法理解其中所講解的內容,不僅浪費了時間,還無法收獲好的教學效果。通過微課教學資源,可以將與文章主旨關聯較大的人景、物等進行有機整合,最后像畫卷一樣逐層展開,使學生可以理清主題內容,把握文章的主旨結構。以《雷雨》教學為例,作者用兩個劇本的方式闡述了兩個家庭之間存在的復雜關系,并悲憫的情懷塑造出人物之間的關系。在劇本之中一個個真實的人物之間相互碰撞、相互聯系。在分析人物形象時,教師可以根據整個故事的情節結構,將人物個體逐步分離,以魯侍萍這一角色為例,教師在課前可以先挑選關于她的相關情節片段,進而引導學生分析人物形象。通過觀看與話劇相關的視頻片段,感受到雖然受到屈辱卻依舊堅強的中國舊社會婦女形象。由此可見,微課教學具有可以將靜態事物動態化、抽象事物直觀化的特點,能夠使學生感受到教材內容的沖擊力,幫助學生理清課文中復雜的關系網,體會到不同人物的不同命運,進而深入文本中理解人物特點。
結論:微課作為一種新型的課程教學形式,以“短小精悍”的特征受到了廣大教師、學生的喜愛,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該種教學手段有極強的優越性。在授課環節,教師應依據實際的教學現狀進行分析,并根據學生的信息反饋及時調整課堂教學策略,構建高效的中職語文課堂。
參考文獻:
[1]楊文.多元化教學法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實踐運用[J].現代職業教育,2020(46):114-115.
[2]金寰.多媒體與網絡環境下中職古詩文誦讀教學模式研究[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20(11):101+109.
[3]洪淑惠.微課在中職語文基礎模塊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現代職業教育,2020(47):146-147.
作者簡介:王丹彤(1990—11—30),性別:女,滿族,籍貫:吉林省伊通縣,教師/初級職稱,碩士研究生,長春市體育運動學校,研究方向:文藝學—文學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