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運誼
(廣東省惠州市三聯小學 廣東 惠州 516255)
新課程的標準下明確指出,應讓每一個學生都受到良好的教育,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取相應的發展,將其標準落實到到數學學科中,則為幫助每個學生在數學上獲得發展。然而,小學數學教學中每個班級中都會存在學困生,尤其中高年級的小學生,自身不正確的學習態度或者是心理使其對數學學習基本處于自我放棄的狀態。因此,教師應在學困生的教學花費更多心血,用趣味和有效的策略,激勵中高年級的小學生,讓小學生用積極的態度學習數學知識,幫助小學生走出學困的處境,讓學困生也能在數學上獲得發展。
1.1 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好的習慣能夠使人一生受益,不好的習慣則會影響我們的學習與生活。習慣指的是在時間的積累人們所形成的行為方式,就如有的人每天早起跑步,有的人早晨必喝一杯牛奶,有的人晚上會讀2小時以上的書,這都屬于習慣。習慣體現在人的行為中,存在于人的意識中,影響著人的行為。有相關的研究標明,習慣的養成需要從思想開始,思想變為行為,行為逐漸變為習慣。如果在學習上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那么對于學科學習也不會具備積極的學習態度,抱著應付、敷衍的心態,導致其數學學習成績越來越差,心理狀態也愈發消極,陷入學困的狀態。同時,學困生還有很多不良的習慣,在課堂上不認真積極思考,走神,抄襲作業等。因此,小學數學中高年級學困生的出現與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密切相關。
1.2 缺乏正確高效的學習方法。數學學科有較強的邏輯性和抽象性。因此,在數學學科的學習上,小學生需要具備一定的理解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1]。同時,面對這一難度高的學科,小學生也需要有正確高效的學習方法。就像我們在游戲中打怪一樣,怪的等級越高,我們的武器就需要更厲害,方法就好比武器,沒有武器,又如何通關。而小學數學中高等級的學困生,在數學學習上往往沒有相應的學習方法,只是按照教師的步伐和節奏學習知識和理解知識,欠缺舉一反三的能力,自身并未總結和分析出一套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以致于小學生陷入了學困的境地。
1.3 教師并未做到一視同仁。經過實踐調查分析,很多教師在教學中并未做到公平公正一視同仁。雖然教師嘴上總是喊著公平公正的口號,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還是會因為學習成績以及自身的喜好而有所偏頗。如有教師在小學數學中高年級的教學中,將更多的注意力與關注都放在了成績好的小學生上面,在課堂上極少提問學困生,并未針對學困生設計專門的問題和教學方案。學困生本就學習態度消極,加之教師教師關注的缺乏,學困生對于數學學習會更加消極,在數學學習上會出現放任自我,自暴自棄的情況。
2.1 實施愛的教育,注重心理疏導。教育應以愛為主旋律,教育者在傳遞知識的過程中,更應傳遞愛。如果教師發自內心的愛學生,在教師愛的溫暖下,會給學生帶來力量與勇氣[2]。每個人都有一顆滾燙的心,教師愛學生,學生也會回饋教師,不僅喜愛教師,也會將這種喜愛轉化為學科知識學習的喜愛。因此,小學數學中高年級的教師應在教學傳遞知識的過程中也應傳遞愛,真誠的關心與愛護每一位學生,不管學生學習成績好壞與否,教師應一付之于真誠的愛,做小學生的朋友,做小學生的傾聽者,讓小學生能夠從喜歡自己向喜歡數學學習轉變。
例如:面對班級中的學困生教師應比普通學生給予更多的關注與關愛,教師不僅應需要關注學困生的學習情況,還需認真的了解學困生,了解學困生在其它學科的學習情況,了解學困生的性格、愛好,了解其在數學學習中出現學困的具體原因,根據學困生出現學困的具體原因,對學困生進行相應的心理疏導。教師應幫助學困生意識到,學困并不可怕,只要有走出學困的態度和勇氣,就會迎來希望和光芒。在日常的生活中教師可以積極的找學困生談話,像朋友一樣與學困生交談,逐漸成為學困生的朋友,以朋友的身份鼓勵學困生,讓學困生能夠將教師的愛與鼓勵轉變為數學學習的動力和信心,端正學習態度,一點點的走出學困。
2.2 實施分層教學。學困生在數學基礎上以及學習能力上與其他學生存在著差異。因此,教師需認識到差異的存在,并應在尊重差異的基礎上逐漸縮小差異[3]。統一的進度和統一的方式進行教學,學困生在課堂上會更加茫然無措,不斷的自我否定,認為自己不行。因此,教師可以在中高年級的數學教學中實施分層教學。分層教學指的是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展開不同的教學,也就是說面對學困生,教師有其設計的特定的學習內容,以幫助學困生一點點的鞏固基礎,讓學困生嘗到成功的喜悅,一點點的進步,一點點的對數學學習建立信心。
例如:在“認識小數”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實施分層教學。對于學困生教師可以將教學目標放低,讓學困生能夠會認、會讀以及會寫小數,能夠初步感知小數與分數的關系,像十分之幾用小數表示則是小數點后一位,百分之幾用小數表示則是小數點后兩位。教師可以以情境導入的方式,引出小數。給小學生展示超市中的商品價格,如一袋餅干的價格是2.5元,一斤辣椒的價格為0.98元,一包紙巾的價格為3.5元等。接著,布置不同難度等級的學習任務。學困生的學習任務則設置為最基礎的任務,讓學困生合作探討小數的讀法、小數表示什么,初步感知小數與分數的關系即可。對于其它層次的小學生,教師可以將任務的難度逐層提升,向了解以米以及以元為單位的小數的實際意義,小數與分數的轉換,分析小數與整數的異同點等。而教師在則應在課堂上對學困生的討論情況多加關注,如遇到問題,教師應及時的引導,點撥學困生的思路,讓學困生能夠在數學課堂上感覺到收獲的快樂,也能對數學學習有新的認識,對自己更有信心。
2.3 注重興趣激發。學困生之所以成為學困與其興趣缺乏有直接的關系,興趣缺乏使學困生在其學習中無法積極主動投入,對學習的態度不積極[4]。興趣是行為主動的前提,就像小學生總是會主動看動畫片,總是會主動追逐玩鬧游戲,這是因為小學生喜歡動畫片,喜歡游戲,喜歡玩,對這些事情有足夠的興趣。因此,在小學數學中高年級學困生轉化的問題上,教師應從興趣出發,以興趣為著力點,讓學困生先對數學學習感興趣,才能逐漸幫助學困生走出學困。
例如:以北師大版四年級上冊“生活中的負數”為例。為讓學困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中,教師可以以小游戲的方式開展課堂教學。教師可以先進行有獎問答,提問小學生生活中負數的應用有哪些?讓小學生能夠積極思考,熱烈展開討論,將課堂中的學習氛圍活躍起來。緊接著,教師可以引出溫度這一主題,并組織小學生進行天氣預告播報賽的小游戲。教師可以給出小學生一組溫度數字,標明所對應的城市,讓小學生依次進行天氣播報,播報錯誤或者卡頓的小學生則要接受游戲懲罰。如上海,上海今日天氣晴轉多云,南風3-4級,最高氣溫15℃,最低氣-3℃,建議人們外出做好保暖。以小游戲的方式開展課堂教學,能夠讓學困生有更高的參與度,讓學困生意識到數學學習可以是不枯燥的,可以是趣味的,建立其學困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改變學困生對數學學習的態度。
2.4 組建幫扶小組,注重方法教授。學困生的不僅影響了班級的整體的數學水平,最為重要的是學困生限制了小學生的發展[5]。因此,對于學困生無論是教師還是同學,都應給予一定的關注和幫助。同時,在學困生的幫扶上,除解決學困生在學習上存在的疑惑外,也應注重對學困生的方法的教授,并鼓勵學困生在學習中積極的尋找和總結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正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總結出適合自己的方法,才能在短的時間內收獲更多的“柴”。
例如:學困生的數量肯定不止一人,教師應利用可利用的時間,了解學困生的學困點,輪流對學困生進行一對一的專屬輔導。以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的“小數點搬家”為例,有學困生因未掌握小數點搬家的規則,因此,在小數乘法以及小數除法的計算中,常常出現錯放小數點的情況。教師則可以對小學生進行重點的引導,通過不同的題目,讓小學生逐漸掌握小數點搬家的方法和技巧,將小數點正確的搬家。但由于教師的精力有限,有時候無法面面俱到。因此,教師可以在班級中建立一對一幫扶小組,實施小組幫扶與教師幫扶的聯動機制。教師可以給每個學困生安排一位數學成績好的師傅,兩人組成幫扶小組,師傅需幫助與帶動學困生的數學學習,及時的解決學困生學習中的疑惑,對其進行引導、鼓勵與幫助。為讓師傅更加盡職盡責,也為讓學困生更加積極努力,教師可以組織幫扶小組的競爭比賽,以一個月為周期,以試卷測評的方式檢驗幫扶的成果,評選出最佳的幫扶組合,對學困生以及師傅進行表揚肯定和獎勵。通過教師以及同學的聯動幫助,相信學困生能夠更快的走出學困。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中高年級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是教師工作的重點部分。因此,教師應在學困生轉化上傾注時間與精力,傾注愛與關注,用愛與學困生力量,用時間與精力探索出更高效更適合學困生轉化的教學方法,以讓班級中的小學生都能在數學學習中有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