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清潑
(福建省石獅市寶蓋鎮龜湖中心小學 福建 石獅 362700)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v觀我校禮儀教育情況不容樂觀,不文明現象時有發生。究其原因,除了家長素質不高,還在于以往學校禮儀教育說教化、形式化和單一化。為此,結合學校近幾年開展的課程整合經驗,開啟禮儀教育多元化的實踐探究之旅。
明代思想家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因此,在研究農村小學禮儀教育有效融入課程時,我們以“知行合一”的教育模式作為研究路徑,具體操作過程如下:
“知”——多形式感知文明禮儀意識層面的內容,以學生為主體,多學科整合融入,開展豐富多樣的文明禮儀教育活動,讓文明禮儀入腦入心。
“行”——多管齊下,以“創新整合課程”“新型傳授媒介”等作為多學科融入文明禮儀教育的落地成果,開展多樣化的學生評價,讓學生將文明禮儀付諸實踐。
2.1 以發揮環境熏陶為紐帶,巧妙滲透禮儀教育。校園環境,也是潛在的教育資源,具有熏陶人、激勵人、塑造人的巨大作用。如,學校在每個班級走廊設置展板,本學期以“節約糧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為主題,展覽了師生優秀作品,讓校園環境處處會“說話”,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文明禮儀行為。又如,教學樓東邊樓梯處設置陽光失物招領文明崗,采用方便快捷的自助方式,引導學生將“日行一善”貫徹到生活之中。
2.2 以開發禮儀手冊為抓手,規范學生文明禮儀。針對禮儀課缺乏整體性和針對性的問題,我校著手開發適合本校學生的校本文明禮儀教材。首先,組織有經驗的班主任、德育骨干等作為開發的主要成員。以《中小學文明禮儀教育指導綱要》為引領,結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確定文明禮儀教育的內容體系,力求做到科學性、系統性、層次性和實踐性。圖文并茂的文明禮儀手冊出爐后,由禮儀老師結合禮儀手冊進行授課。經過一年多的實踐,我校學生行為舉止更加有禮有節,文明素養有了顯著提高。
2.3 以開展豐富活動為依托,促禮儀教育多元融入。利用重要時間節點和本土資源開展小學生文明禮儀教育活動,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培養良好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如開展主題活動,“清明節”祭掃烈士墓活動,“教師節”尊師活動等;又如,開展一年級“心起點”入學課程,通過“心班級”、“心校園”等子課程讓一年級學生建立良好的秩序觀念和學習習慣;又如,將閩南四句和文明禮儀巧妙結合,開展創作與傳唱活動。這不僅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還把簡單的說教轉化學生喜歡、易于接受的方式。這些活動讓學生意識到文明禮儀的重要性,從而爭做一個講文明、知禮儀的好學生,為和諧校園的創建盡一份力。
2.4 以多元的評價為杠桿,夯實文明禮儀教育。多元評價作為有力杠桿,貫穿整個禮儀教育過程,促進文明禮儀習慣的養成。如制作微視頻,是學生自我禮儀教育的新舉措。學生自行組建團隊,根據觀察設計劇本,利用手機進行視頻拍攝和制作,制作完成后在班會課和微信平臺播放。這種孩子喜聞樂見的方式,有助于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讓禮儀教育事半功倍。再如,我校四項評比結果以往都是以“文明快遞”的方式分發到各班,這樣的評價確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分發繁瑣。今年,我校緊跟云時代的腳步,引入“曉黑板”軟件。勸導隊員將檢查的結果上傳至軟件,系統實時發送給班主任和家長??旖荨⒏咝А⒅悄艿木€上評價方法,讓班主任的教育引導更及時。
3.1 家長講堂——家長幫助家長。家長教育素養是影響家庭教育的關鍵因素。雖然學校之前常常邀請專家,定期開展講座,但在家長看來總有隔閡感,面對實際問題時依然不知如何應對。后來,受“北京十一學?!奔议L互助中心模式的啟發,學校在“教師講堂”和“學生講堂”之外,又創設了“家長講堂”?!凹议L講堂”主要采用家長微講座和家長沙龍相結合的形式。這樣的方式讓家長們感覺更接地氣,收獲更多。
3.2 榜樣的力量——家長擔任禮儀志愿者。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其榜樣示范在禮儀教育中至關重要,因此我校不斷深入挖掘家長志愿者的作用。比如“綠色小天使在行動”活動中,家長志愿者來到龜湖公園,化身為綠色天使,撿起一片片垃圾。隨行的小志愿者們耳濡目染,也積極參與其中。再如,開展研學實踐課程時,家長志愿者不再只是協助老師看管學生,而是擔任禮儀引導員,通過自己帶頭示范,引導孩子在車上、場館內不喧嘩,愛護景點公共財物,安靜用餐不浪費……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一路上孩子們彬彬有禮,研學儼然成了一次文明之旅。
3.3 搭建活平臺——讓親情成為學生自我發展的內動力。學校搭建豐富多彩的活動平臺,讓家長有機會參與孩子的校園生活。如三八“親子裝”秀一秀活動,讓家長與孩子合作設計服裝,在快樂的氛圍中拉近了學生與家長的關系;中秋節邀請家長與學生博餅,發揚傳統文化;端午節邀請家長志愿者教學生制作粽子……濃濃的親情蕩漾在每一個學生的心頭,為學生自我發展提供內動力。
總之,禮儀教育創新是探究之旅,也是溫暖之旅。相信經過這個旅程的洗禮,學生能更好地外塑行為,內化品格,為校園文化品味提升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