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玉華
摘 要 本文基于建黨百年來寫作范式轉型的背景,吸納最新寫作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成果,針對當前寫作教學領域存在的困境,指出寫作知識亟需情境化。依據具體的寫作案例提出寫作知識情境化的有效策略:第一,創設任務情境,建構寫作知識;第二,搭設學習支架,生成寫作知識;第三,運用評價標準,內化寫作知識。
關鍵詞 寫作范式;情境化;寫作知識;任務情境;學習支架;評價標準
一、寫作知識情境化的提出
1.寫作知識情境化提出的背景
(1)百年寫作范式面臨重大轉型
自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來中國共產黨一直高度重視我國教育的思想和實踐探索,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領導中國人民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教育發展之路。黨的教育方針始終適應時代要求,經歷了一個發展、完善、演進的歷史過程。我國寫作教學始終堅持以黨的教育方針為指引,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建黨百年來也經歷了一個不斷發展變革的歷程。縱觀百年來我國寫作教學的變革軌跡,經歷了三個階段:20世紀前50年、20世紀50-90年代、2001年至今。隨著傳統寫作教學模式劣勢的凸顯,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研究新型寫作范式,力求改變傳統寫作教學的弊端。百年來大致經歷三種“寫作范式轉型”即從20世紀60年代以前傳統的“文章寫作”,到70年代開始的“過程寫作”,再到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醞釀發展著的“交際語境寫作”。[1]葉黎明也提出,整個寫作教學在課程、教材、教法方面都面臨著一個重大轉型,從文章寫作轉向交際寫作,為了寫作而寫作轉向為了學習而寫作。[2]這一重大轉型的背后不僅體現了寫作范式的轉型,更體現在寫作知識的轉型上。縱觀寫作知識百年演變軌跡呈現出寫作知識轉型的趨勢:第一,由普遍的、靜態的文章知識轉向個體的、動態的寫作知識;第二,由抽象的一般化寫作知識轉向情境化的寫作知識;第三,由學習寫作知識轉向學習運用寫作知識。這種知識轉型對寫作知識情境化具有深遠意義。
(2)寫作教學亟需寫作知識情境化
王榮生教授說過,我們的語文課仍然沒有實質意義上的寫作教學,究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國寫作課程觀念比較落后,有效寫作知識極度陳舊和匱乏”,這直接導致了“我國現行的語文課程,幾乎沒有像樣的寫作教學內容”,這又導致了我國語文教師的寫作教學知識和技能缺失,大多數老師上寫作課,除了布置寫作任務、提高寫作要求,簡單批閱之外,幾乎處于“不作為”狀態。[3]從實質上看,都與寫作知識的陳舊僵化以及寫作知識開發的滯后有關。因此,寫作教學面臨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寫作知識的開發”。情境認知理論認為:“知識是情境化的”,寫作教學進展到今天,回歸真實的寫作教學亟需寫作知識情境化。當我們站在“寫作范式轉型”視角下反思100年來寫作教學發展時,發現寫作教學呈現出“情境化”的軌跡,所謂“情境化”態勢,指的是“寫作知識”在教學中的呈現形態上,由原先靜態的一般化寫作知識轉向動態的寫作知識情境化。因此,寫作知識情境化就顯得尤為重要。
2.如何理解寫作知識情境化
寫作知識是寫作教學內容的核心組成部分,主要包括寫作的概念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4]榮維東認為:“寫作需要語篇知識、程序性知識、交際寫作知識以及文體知識的綜合運用。”[5]劉淼也認為:“作文知識應該包括陳述性知識即實用文體常識和常用文學體裁知識,程序性知識即完成作文任務所需要的技能、技巧,以及策略性知識即對作文過程進行計劃、監控及調節、修正等方面的知識。”[6]寧波師范大學李慧:“寫作課程知識體系應該包含寫作文體知識、寫作過程知識、寫作交際知識這三大類知識。[7]這意味著寫作知識需要文體知識,過程知識和交際語境知識的整合。因此,寫作知識情境化具有整合性。
在實際教學中,不可僅僅停留在“文章寫作”范式的階段,適當引進“過程寫作”的教學方法,在一定交際語境中寫作,這樣學生的寫作才更真實。現在的寫作進入到了任務寫作,讀者中心的寫作,而交際語境的寫作僅僅是提供文章學的知識是不夠的,僅僅是過程性的知識也同樣不夠。寫作知識有兩種,一種是靜態的文體知識,寫作內容的知識(百科知識);一種是動態的知識、寫作過程的知識、寫作程序性的知識、寫作策略性的知識。無論是從知識的呈現方式來看,還是從寫作過程來看,又或者是從寫作任務要素來看,這些只不過是從不同角度分類,但事實上寫作知識都是整合的。在情境認知理論或情境學習中,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被整合于一個單一的框架中。這意味著寫作知識情境化需要文體知識,過程知識和交際語境知識的整合。因此,寫作知識情境化是文章知識、過程知識和交際語境知識在特定寫作情境下的有機整合,相當于把這些知識糅合在一起形成一個知識的合金。
二、寫作知識情境化缺失帶來的教學困境
現在的寫作研究進入到了情境寫作,《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中,“情境”一詞只出現了3次;《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情境”也只出現了7次;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情境”一詞共出現了34次。[8]可見,“情境化”成為寫作教學中的一個趨勢。寫作是實踐性活動,寫作教學應遵循寫作的實踐性特點,在真實或擬真的寫作情境中,選擇情境化的寫作知識指導學生在預寫、起草、修改、校訂和呈現的完整過程中學習寫作。寫作又分為兩種:一種是完成寫作任務的寫作(學習任務、交際任務);一種是自我表達的寫作,與人交流的寫作。為了完成特定任務的寫作也好,自我表達的寫作也好,與人交流的寫作也好都需要在特定的情境當中完成,也需要情境化的知識來支撐,但當前我們的寫作教學普遍缺失這種情境化的寫作知識。從寫作知識的呈現方式來看,存在的問題是教師雖然創設了任務情境,但是所教的知識都是外顯性的,陳述性的知識,還是一般性的文體知識,一般的策略性知識,而缺少話題、作者、讀者、構思等方面整合的核心知識。比如“如何突出中心”這個案例要求“詳略得當”,“詳略得當”對所有的文體都有用,這是一般性的寫作知識,老師只是告訴學生要“詳略得當”,但是沒有告訴學生怎么去做,這種一般性的寫作知識在具體的情境下對于寫作教學是沒有幫助的。
三、寫作知識情境化的有效策略
1.創設任務情境,建構寫作知識
寫作是實踐性活動,教師應依據寫作的實踐性特點,在真實或擬真的寫作情境中,選擇情境化的寫作知識指導學生在預寫、起草、修改、校訂和呈現的完整過程中學習寫作。寫作知識不一定具有普遍的適應性,但是任何知識都離不開它產生的具體情境。[9]新課標、新教材引領的寫作教學,重視以具體情境為載體,讓學生在個人體驗、社會生活和學科認知等特定環境中完成寫作任務,以呈現學生語文素養的多樣化表現。[10]在完成任務情境過程中開發的寫作知識。情境化的寫作知識能降低寫作的難度,起到學習支架的作用。在真實情境中運用知識完成任務,最終內化知識,形成寫作素養。
下面,讓我們來回顧一下周子房博士的一個寫作案例《類比寫人》,這是一個自我表達的真實任務情境。核心知識是學習“類比寫人”的方法,在特定的任務情境下細化核心寫作知識,把核心寫作知識融匯于任務情境之中,轉化成情境化的寫作知識。預設的“寫作情境任務”:你已經是一名中學生了,面對陌生的同學和老師,怎樣向他們展現一個真實自信、個性特別的你?怎樣讓他們很快記住你,愿意和你交朋友呢?今天我們學習用類比的寫法來寫自己,字數在500字以上。這個寫作任務中蘊含了五個要素:(1)話題是“展現一個真實自信、個性特別的你”,要點是描述自己的性格和品質;(2)作者是“學生自己”,具有真實性,學生有話可說;(3)讀者是“老師和同學”,具有強烈的讀者意識;(4)目的是“讓老師和同學很快記住你,愿意和你交朋友”,寫作目的明確;(5)形式是“500字以上的自敘文”,文體屬于人物描寫類。知識是依附于情境存在的,脫離了情境的知識是僵化的知識,在情境中遷移運用的知識是活知識,也是可以內化的知識。[11]分析學情圍繞核心寫作知識創設好的情境,開發出情境化寫作知識,以支架的形式適時呈現,并且與話題、作者、讀者、目的、語篇類型等是密切相關的。教師融匯寫作知識于情境體驗中,在活動中建構知識,把知識設計成一個一個的活動,讓學生在情境中深入的去體驗,從而把學習到的知識真正的轉變成自己的能力。
2.搭設學習支架,生成寫作知識
有學者指出,理想的知識教學有兩個關鍵特征:(1)知識本身正確、新穎,具有引領性,有助于學科教師擺脫“知識困境”;(2)用有效的手段解釋知識,有助于學科教師擺脫知識教學的困境。[12]后者主要指的是寫作知識最好以學習支架的形式呈現,才能幫助學習者達成學習目標。因為知識是生成的過程,生成的過程需要老師提供大量的支架,包括“寫什么、怎么寫”的支架。一個是讓學生能夠激活學生提取寫的內容,第二個就是能夠指導學生怎么寫。劉曉蓓老師的寫作課例《分心的故事》,開發的核心知識是教學生按照“學習”與“分心”兩種狀態交替的方式組織文章。上課分心幾乎每一個學生都有這樣的經歷,這是學生真實體驗的。因此,這是一個真實的情境而且是自我表達的情境。緊貼學生心靈的話題和任務,吻合學生的精神需求,貼在學生的心坎上。另外,分心的時候學生的心靈和精神又是在冒險的。一方面沉浸于自己天馬行空的世界里,一方面又警惕老師發現批評自己。所以學生對自己在課堂上的分心事,往往不好意思說出口,認為這是“不好的”行為。教師根據學情借助“分心蟲“這一虛報的講述對象,打消學生顧慮,讓他們在活潑有趣的情境中自由、勇敢地表達。
劉老師選擇針對性強、有操作性的情境化寫作知識,并以恰當的支架適時的呈現,展開學習過程于支架支持中。提供的支架是具體的知識,由四種樣態呈現,最后達到一個整合。“分心”是以一個概念性的知識呈現,但教師沒有直接呈現,而是把這個概念性的知識轉化為程序性的知識,通過搭設“憶憶分心事”“選選分心事”“說說分心事”三個活動支架,幫助學生打開思路,找到素材,整理素材,為后續的寫作做好準備。再圍繞這個程序性的知識提供完成這一次寫作所形成的策略性知識,搭設例文支架,解讀例文,引導學生發現“學習狀態”和“分心狀態”兩者交替出現的寫法,借助構思表,為學生初步搭建習作框架。最后呈現元知識知識,展示評價支架,采用自評、互評等多種評價方式,指導學生反思調整自己的寫作,學生自己去發現理解與生成寫作知識。
3.運用評價標準,內化寫作知識
情境化知識與評估的問題,或者叫任務型作文評估。評估的內容就是要教核心知識,也就是評估情境化知識掌握和運用的情況。任務型作文評估是一種注重真實性、交際性的作文評估形式,具有較強的應用價值。[13]從作文評價的角度看,寫作教學重心不在理解、掌握寫作知識,而在于在任務寫作中轉化、運用知識。在寫作學習過程中,學生學習的發生是對原有的知識進行否定和調整,在修改和調整的過程中得到生長,不斷地進行調整,形成新的圖式,新的知識,中間過程就是學生的增長點。這就需要嵌入元認知知識,進行反思評價和修改,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轉化并內化寫作知識。
杭州市三墩中學沈夏萍老師的課例《大單元寫作之學會抒情》用評價量表監測寫作教學。在這一次課中,沈老師的評價量表不是一個簡單的評價表格,它嵌入了元認知知識。沈老師將“學會抒情”這一概念性的知識,分解成“______的心情日記”這樣一件小事,細化寫作內容,讓學生的寫有跡可循。為了讓學生強化“抒情方法”的知識,沈老師用串聯法寫了一個口訣,既生動有趣,活躍課堂氛圍,又成為一個潛在的評價量表。
方法總結
文貴有情情貴真,直接抒情情洋溢。
情感詞來少不了,反復呼告用起來。
間接抒情情委婉,典型事例來抒情。
動人情節細細寫,情景交融不可忘。
情與景物相貼切,適當聯想用起來。
直接間接皆抒情,兩者兼具情真切。
多樣修辭用起來,情真意切動心扉。
在方法總結的基礎上,沈老師又引導學生制定評價等級。既有“直接抒情”“間接抒情”“情感動人”“附加分值”這四大方向,也有具體的評價標準,兼顧學生寫作中的各個方面。制定評價量表后(表4-1),教師讓學生依據寫作量表,用不同顏色的筆修改課堂開始呈現的心情日記。
此環節,小組內在組長組織下從左至右分享自己修改的文段,時間5分鐘。
分享者:我在這里運用了 (方法),增加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聆聽者:依據寫作量表按照四個指標進行打分,并明確理由。
組長:負責整合優秀方法并組織匯報。
沈老師的這一次寫作目的明確,具體細化寫作知識。從寫作評價來看,有一定的參考意義。第一,充分挖掘評價量表的教學價值。讓學生始終圍繞評價量表去修改作文,小組合作時間充分,學生討論充分。從小組展示的研討成果可以看出,學生在修改的過程中,將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的方式運用到具體的寫作實踐中去,教師指導有方,課堂推進沉穩有序。第二,堅持以評促寫,提倡寫作教學的生態化。能較好地讓學生在完成真實任務的過程中提高作文能力與興趣。第三,這個寫作任務還具有綜合性,將作文作品的評核與任務完成過程的考查相結合。整個過程符合真實性、綜合性的原理,有助于評核學生真實的語文能力,從而內化寫作知識。
————————
參考文獻
[1]榮維東.寫作課程范式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
[2]葉黎明.從知識本位到需求本位——寫作知識教學的重大轉向[J].語文建設,2020(21):18-23.
[3]榮維東.美國的寫作策略教學及啟示:NWP2007年《提高中學生寫作水平的有效策略》報告為例[J]語文學習,2009(11):4-9.
[4]王從華.寫作課程與教學:回歸真實的任務情境[J].新作文(中學語文教學研究),2019(Z1):4-9.
[5]榮維東.寫作課程范式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
[6]劉淼.作文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7-29.
[7]李慧.新課改背景下高中語文寫作知識建構問題研究[D].寧波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8]葉麗新.“情境”的理解維度與“情境化試題”的設計框架——以語文學科為例[J].課程.教材.教法,2019,39(05):107-113.
[9]韓雪屏.語文課程知識初論[M].江蘇出版社,2011(12):209-210.
[10]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11]袁愛國.寫作教學設計:從定型化走向情境化——錢穆生活化作文教學啟示[J].語文建設,2020(20):55-59.
[12]葉黎明.支架:走向專業的寫作知識教學[J].語文學習,2018,(4).
[13]祝新華.促進學習的作文評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205.
[作者通聯:贛南師范大學文學院]
拓展學科領域 強化結果運用
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新方案發布
近日,教育部印發《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方案(2021年修訂版)》,啟動第三周期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工作。《方案》確定德育、語文、數學、英語、科學、體育與健康、藝術、勞動、心理健康為監測的9個學科領域,新增了勞動教育領域、心理健康領域、英語學科,實現了“五育并舉”。
《方案》總體沿用2015年版監測方案的內容及架構,但在拓展學科領域、服務質量提升、創新方式方法、強化結果運用上有突破。
——《中國教育報》2021年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