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璐
【摘要】在小學階段綜合型的作業設計是非常關鍵的,對于大部分的學生而言完成課后作業都會有一定的難度。如果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能夠更加多樣化,則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也能夠更加主動的去完成課后的作業。作業是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節,但作業也是讓學生痛苦的環節,同時也是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尤其是對于一二年級的小學生來說,是不應該布置過多的課后作業,甚至不應該布置作業,這也是國家所倡導的肩負方法,所以教師針對小學語文作業一定要進行合理設計。
【關鍵詞】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課堂指導
引言
在小學教育教學中,語文屬于基礎性的一門學科,在小學階段需要給學生奠定良好的基礎,才能夠促進學生之后的語文學習。語文也是綜合性非常強的一門學科,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根據新課改的要求,不斷的更新自己的教學體系,為學生創造一堂更加豐富的課堂,除了要注重課堂教學質量以外,綜合性的作業設計也是目前大家所關注的重點。如果作業能夠設計的好,則能夠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一、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存在的問題
(一)沒有體現個性差異
大部分的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并沒有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這是因為傳統教育的影響,大部分教師在布置作業時還是采用的傳統的方法對學生進行統一要求,在布置作業時就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所以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就帶來了負面的影響。學生對作業也開始有了畏難情緒,不愿意完成作業,根據國家最新的規定,應該為學生減負,尤其是對于一二年級的小學生來說,是不應該布置過多的課后作業,甚至不應該布置作業。
在學生慢慢的適應了小學生活之后,教師開始布置作業,但是在布置作業時常常都是布置的統一的作業,對于學習好的同學來說作業沒有挑戰度,但是對于學習差的同學來說,作業的難度系數又非常的高。這就導致了學生在學習時,很容易對學習產生厭倦的心理,大部分學習困難的學生沒有辦法獨立的完成作業,也容易產生恐懼感。
(二)缺乏靈活性和趣味性
小學階段的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在這個階段的學生也非常喜歡游戲,他們更多的會被新鮮有趣的事物吸引,但是在這個階段如果老師采用的是傳統的教學模式,布置作業非常多,也非常枯燥,只是要求學生默寫或者是背誦,這類作業內容導致學生無法提起興趣,也沒有辦法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能力。長期下去,學生對語文會失去興趣。因此語文教師在布置作業時,需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來進行布置,大部分情況下教師布置的作業都是無效作業,學生無法依靠自己來完成,往往需要靠家長幫助才能夠完成自己的作業。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綜合性作業設計策略
(一)觀察性作業
對于一二年級的小朋友來說是沒有必要布置過多的作業的,所以教師可以換一種方式來給學生布置作業,比如讓學生在課后去觀察一下生活當中的所見所聞,觀察自己的家庭,校園和社會等。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思觀察能力,也能夠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整個過程中也積累了更多的語文素材。這為學生之后的寫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例如學生可以在觀察家庭生活,在觀察中會發現家庭成員的個性和生活情緒,小學低段的作文,就要求學生能夠描寫自己身邊熟悉的人。在前期,教師如果能夠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性的作業,在后期學生寫起作文來也會更加的輕松有趣。
在這個觀察當中所搜集到的素材是真實可信的,寫出來的作文當然也會更加的富有感情,在課堂完成教學后,教師也可以安排學生觀察一下課外活動的項目,觀察到的東西和同學教師進行分享,拉近的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利于創設良好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在一個和諧友愛的環境下生活學習。
(二)探究性作業
探究性作業也非常有趣,根據新課改的要求,教師在布置作業時應該更加的多樣化,比如可以鼓勵學生去觀察某一景物,學生可以把自己所觀察的景物畫出來,展示出來,最后再用文字敘述出來。在這整個過程,學生會對語文課程非常的感興趣,通過自己的探究來完成的這項作業會非常的有意義。探究性作業完成的過程中,教師也要注重引導學生去反復的閱讀課文,讓學生能夠在閱讀當中體會到文章的中心思想,提升自身的創造能力。
(三)表述性作業
在小學階段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非常有必要,讓學生能夠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所想,鼓勵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大膽的分享,和他人進行友好的溝通。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除了理論知識以外,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在課堂上也可以將學生分為小組進行角色扮演,會讓學生體會到語文課堂的有趣性,同時也要對學生進行情感的引導,促進學生的整體發展。
結語
綜上所述,除了課堂對于學生非常重要以外,課后的作業設計對學生影響較大,應該采用綜合性的作業方式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到語文課堂的魅力,教師如果能夠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性的作業,在后期學生寫起作文來也會更加的輕松有趣。盡量讓設計的課程更加的靈活和趣味性多增加一些綜合性的作業。讓學生能夠在閱讀當中體會到文章的中心思想,提升自身的創造能力。
參考文獻:
[1]曹廣太.與小學語文統編教材對接,探究課堂作業的有效設計與反饋[J].課外語文,2020(30):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