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皎皎
【摘要】處于新時期教育背景下,各界人士對小學數學教育工作又提出了標準。針對各單元內容之間存在的必然聯系,為做好小學數學單元教學工作,教師必須整合大概念理念,充分創新傳統教學形式,構建良好課堂學習環境的基礎上,真正提高學生綜合數學素養。
【關鍵詞】小學數學;大概念;單元教學
引言:站在大概念層面下開展的小學數學單元教學工作,引導學生深入學習教材理論知識的基礎上,也能夠確保學生整體掌握所學內容,賦予教師教學工作更具有效性。文章針對大概念背景下,圍繞小學數學單元教學工作提出了幾點建議,希望能夠給相關人士提供些許參考依據。
1.教學活動的開展要連續學生的認知經驗
在我國教育界人士觀點當中認為,教師教學工作的進行,先應該要求教師對學生身心特點等方面進行詳細調查,之后綜合手中掌握到的數據信息,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案,要求學習內容能夠全面呈現在學生面前,加深學生對單元知識的理解,為后期高效學習打好基礎。雖然小學生智力以及身心等還沒有發育完全,但是面對所學過的知識,學生腦海中還是有一些印象的,這也就是前概念。只有教師以學生認知能力出發開展單元教學工作,才能夠保證學生連貫性掌握所學知識點。
比如,在教師進行“多邊形的面積”單元知識講解過程中,剛開始引導學生自行動手制作多邊形,然后能夠有效調整為其他形狀的圖形。在學生已經掌握的內容中,怎樣要求學生自發聯想到各個知識點,這是教師教學中難點問題。首先,四年級數學教材中初步涉及到平行四邊形,本章節引導學生移動其中一塊,此時能夠獲取到長方形形狀;在后期教材單元中,要要求學生站在平行四邊形視角下,將其合理劃分成兩個形狀,最終能夠獲取到長方形。因為以上教材內容的鋪墊,在五年級數學教材中,要求教師再次帶領學生學習多邊形面積。從中可以看出,小學數學各個單元知識之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在教師開展本單元教學過程中,也應該為后期相關單元知識學習做好鋪墊,引導學生能夠深度掌握所學內容,后期主動聯想到所學知識。
2.數學活動的開展要有助于發生學習遷移
從根本上來講,針對學習遷移就是從學習結構到靈活運用結構的一個流程。在學生結構學習時,需要明確好各個知識之間的聯系,明確好本次學習的重點,通過已經掌握的學習經驗,為后期結構運用奠定堅實基礎。在小學數學單元教學過程中,要想能夠保證學生出現良好學習遷移,那么必須要對“立結構”以及“用結構”形成高度重視。
例如,教師所開展的“角的度量”單元教學工作,隸屬于平面三角核心內容之一,要求學生掌握相關概念以后,也應該學會測量以及旋轉等。它包含兩個方面:測量的方式、方法(包括測量單位、進位制),測量的結果(量數)。從中可以看出,分析角的度量內容根本,主要就是度量工作。通過有效度量,還原事物本身屬性與特點,因為每一個事物內部含有多個分支,綜合各個細節部分構成一個”數,因此學生可以站在相同視角下,對事物進行有效對比。只有學生明確好量角內容,學會比較與分析,才能夠對“數”這一概念有全面認識,為后期角度計算等知識學習做好鋪墊。
3.建立單元整體學習的評價機制
在某位學者觀點當中認為,存在于學生教學過程中的評價方法,不單單體現出技術性特點,而且也是始終圍繞實踐教學工作開展的一項綜合性事項。小學數學單元教學過程中,在學生確定好學習方向以及目標以后,還應該要求教師給予針對性的評價。隨著大概念理念的提出,教師可以結合學生日常學習表現,定期開展相應評價活動,涵蓋學生學習態度、學習能力以及運用能力等方面做出綜合性評價。
比如,在進行“分數的意義”單元講解過程中,教師整合大概念開展的教學評價工作,可以綜合學生單元內容掌握程度、單元認知結構以及思維結構等幾個部分予以評價。才能夠知識結構視角下出發,檢查學生是否能夠正確看待不同元素之間的關聯,明確好各個數量根本含義的同時,像教材中關于分數、加減法以及倍數等重難點知識,也應該明確好各個單元知識之間的聯系,還要能和后面將要學習的分數乘除法、比、百分數等知識相關聯;除此之外,站在學生認知視角下分析,也能夠充分結合已經學習過的知識,自發建立分數意識,同時將分數含義遷移到其他各個部分,構建完善認知結構。最后分析思維認知結構,教師必須要求學生具備綜合性分析意識與能力,有效養成系統化觀念的基礎上,才能夠將分數知識靈活運用到小數以及整數等內容計算中,深度掌握每一個單元知識點,為學生綜合數學水平提高打下堅實基礎[1]。
結論:
簡而言之,隨著新課程教育改革工作的持續進行,教師要想能夠獲取到高質量教學效果,那么就必須合理引入大概念,開展與學生認知相關的單元活動,再加上做出全方面教學評價等舉措下,充分提高單元教學有效性,為學生綜合數學能力提高奠定良好基礎。對此,以上內容對大概念視角下小學數學單元教學建議進行了分析,希望能夠給相關人士提供些許參考。
參考文獻:
[1]楊玉賜,談如何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J]才智,2019(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