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程思政是高校教學的重要任務,本文對高校聲樂課程中如何構建高校聲樂教學的踐行模式和長效評價機制進行論述。嘗試在高校的聲樂課程思政中全方位建立聲樂課程育人格局,實現高師音樂師范專業必修的聲樂課程與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形成滲入式的“基因”效應。
【關鍵詞】課程思政;聲樂教學;實踐體認;評價延伸
高校聲樂課是高校音樂專業的主干課程,課程的特點是音樂性、審美性和實踐性。在音樂類的專業課中,要融入課程思政,必須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教學實踐過程,把思政教育與聲樂課程設計及實施緊密結合起來。這種實踐方式不僅是“湯里撒鹽”[1],而是通過知識技能學習和審美文化引導,把深植于優秀聲樂作品中的正確價值觀植入專業課程,形成“基因”效應;把立德樹人的要義沁入到專業課程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既強化實踐應用能力培養,又利于學生形成積極向上、勇于探索、愛崗敬業的品質。
一、構建高校聲樂課程思政的踐行模式
在學生各個學習階段,要實現讓學生掌握聲樂藝術基本理論知識及聲樂教學知識、提高音樂感受力及音樂欣賞與審美等知識目標;實現讓學生通過大量的實踐練習,能夠獨立進行舞臺表演,完成、指導聲樂教學,提高演唱水平等課程目標,讓學生意識明確、信心堅定地提高聲樂藝術及其他相關藝術的鑒賞能力。
(一)設計教學內容、完善教學團隊,在實踐中不斷創新。
聲樂課程思政的建設、評估、展示階段,重點是結合思政教育強化立德樹人、愛崗敬業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在對優秀作品的理解、展示、傳承中完善獨立演唱(舞臺表演)及課堂教學的能力。
這個階段的課程內容主要是選擇思政教育內涵豐富的不同歷史時期的中外優秀歌曲作為學生的演唱考核曲目,通過對所選曲目的作者、時代背景、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的學習、了解、領會,明確演唱目的,端正教學、演唱態度并寫出書面學習心得體會;促使師生雙方都能在教學、練習、排演中充分交流,共同領悟優秀曲目所蘊含的價值意義,提升教學品質,讓演唱考核體現出專業教學(獨立演唱、舞臺表演、課堂教學及聲樂藝術鑒賞能力)與思政教育相統一的目標意義,以可觀察、可評估的方式展示課程思政的研究、建設成果。
這一階段的教學、考核主要選擇這幾類曲目:
1、歌頌黨,唱響新時代、中國夢的主題歌曲:通過對歌曲內容、背景的深入了解,回顧中國共產黨百年輝煌歷程,堅定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的信念。
2、弘揚傳統文化歌曲:結合不同歷史時期的優秀歌曲的教學、考核,增強“四個自信”的意識,傳承優秀的民族文化精髓,樹立、堅定愛崗敬業的理想和意志。
3、革命歷史歌曲:通過紅軍時期、抗戰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的經典歌曲教學、演唱考核,深刻認識并熱情弘揚共產黨和人民軍隊為民族獨立和解放立下的不朽功勛及不怕犧牲、艱苦奮斗,決不為強敵所屈服,誓死保衛國家和人民的民族精神及偉大情懷。
4、愛國愛家鄉歌曲:通過經典愛國愛家鄉歌曲的教學、考核,樹立愛祖國、愛人民,自尊、自愛的意識,凝聚正能量,增強對未來發展的自信心。
通過上述類型曲目的教學及考核,實現讓學生通過對融入專業教學的思政教育內容的理解與實踐體認,敬奉先輩的信仰、情懷,堅持真理,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崗敬業的情感態度目標;通過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引導探究等學習活動,加深對歌曲的體驗、領會,在演唱中實現對歌曲的共情、共鳴,實現課程要求的會學、會唱、會教等過程與方法目標。
上述目標并非單一教師能夠獨立實現,必須通過團隊合作、團隊建設共同完成。任課教師、鋼琴伴奏教師、班主任、分管學生工作的教輔人員以及學生班長、骨干等等必須充分溝通、合作,建立相對穩定的課程思政建設團隊,使思政建設涵蓋課程教學的各個環節,不留空白。課程思政是一項創新教育,創新教育需要給每一位參與者自由的空間和善意的尊重,形成積極參與、相向而行、齊心推動的合力。面對課程思政建設的新要求、新問題,團隊中的每一位成員都要在課程教學實踐中不斷研究、反思,結合每一個教學環節出現的問題不斷研討、改革、重建、創新。團隊的力量遠大于個人,通過相互切磋,相互啟發,群策群力地營造出課程思政建設的教研氛圍,在研究、實踐、創新過程中共同提高,共同發展,共享成果。
(二)緊抓問題導向,明確教學要求,在教學中立德樹人。
在聲樂教學過程中,隨著專業學習難度加大、難點增多,學生通常會產生畏難情緒,敷衍心態。加之當下社會環境、自媒體環境對學生的影響,有些學生個人意識較強,追求個性化表現,把不切實際的幻想當做現實需求,對教學規范容易產生抵觸情緒。面對這些問題,教師不能逃避,不能放棄正確、規范的教學方式,必須堅持在課程教學實踐中以立德樹人為核心的育人思想,在加強對學生的課堂教育、心理疏導的同時,也要通過團體輔導、公益活動、素質拓展等方式幫助學生端正心態,健全心智。聲樂教學表面上看是提升、改變學生的聲音,但聲音本身不是客體,而是客體的特征。所以,改變聲音的關鍵是改變人。
教師的使命就是通過教育的方式使學生能夠適應這個多元多變、創新發展的時代,積極健康地成長,活出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要做到這一點,就要發揮課程思政的優勢,在專業教學的提升階段把知識點、技能點與思政教育有機結合,通過課堂討論、參觀體驗、信息化教學、階段性考核等等方式,引導、促使學生在專業學習的同時主動學習、借鑒古今中外優秀藝術家、教育家及經典優秀作品中為實現理想而克服困難、戰勝自我的故事范例及突破難點、建立信心、獲取成功的方式方法。
幫助學生破除學習中的難點,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能簡單地把一堆思政教育的大道理或各種規定塞進學生的腦袋,而是要做到自醒醒人,以自知自覺喚醒他知他覺,以平等的姿態與學生共同理解、交流互動、共同提高。近期流傳的一段網文很有意義,三個砌墻的農民工對工作的認識截然不同:一個認為砌墻就是砌墻,一個認為是在蓋大樓,一個認為是在建設新的城市……很顯然,積極的態度不僅能使辛苦的工作變得快樂,也能讓未來的發展之路變得寬廣。
課程思政的作用就是要讓學生在專業學習遇到困難的時候能以積極心態看到自己的每一分進步,看到成績和光明,堅持正確的學習觀念和方法,用正確的學習態度和勤學苦練突破困擾自己的瓶頸,養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自我意識。努力做到“勿躁而急,勿蕩而囂,勿餒而懾”[2],不斷夯實專業及思想品德基礎,自覺提升專業學習能力和有責任、有擔當的自身修養。只有這樣,才能將思政元素根植、融入聲樂專業課程之中,既堅持教學內容的藝術性、專業性,又彰顯教學內容的思想性;將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元素轉化為新時代課程教學的正能量,使專業教學能進一步發揮立德、樹人的雙重功能。
二、構建聲樂課程思政長效評價機制
課程思政不是面子工程,表面文章,而是實現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有力保障和推動教育事業向前發展的長期建設,也是提升師德師風建設的思想動力。教師不能把課程思政建設當“裝飾”,走過場,而是要排除一切干擾,堅定信念,讓課程思政建設貫穿教職生涯的全過程。
要使課程思政建設長期化、常態化,教師必須對自身的教學實踐不斷地研究、反思、自省、重建,要對課程思政建設有一個系統的、整體的、深刻的認識,在教學實踐中逐步規范教案,構建、完善課程思政教學過程。
(一)完善聲樂課程思政評價內容
首先,要堅持立德樹人的教學初心;體現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立志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在專業課程教學目標的基礎上,要融入思政育人的內涵,確立高校音樂師范專業“聲樂課程思政”的課程目標:建立音樂學科與思政教育、社會實踐的緊密聯系,堅定學生的愛國精神、文化自信;增加學生的奮斗精神和擔當意識;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同時,要明確“聲樂課程思政”的課程內容:通過與思政教育相融合的課程教學,實現讓學生掌握聲樂藝術基本理論知識及聲樂教學知識、提高音樂感受力及音樂欣賞與審美等知識目標;實現讓學生通過大量的實踐練習,能夠獨立進行舞臺表演,完成、指導聲樂教學,提高演唱水平。
第三,注重課程過程性評價:為學生建立“藝術成長記錄袋”,記錄學生專業學習的情況,尤其是專業學習中遇到的困難,要引導和幫助學生解決。在過程性評價中加入評價指標,定期對學生的課程學習、科學研究、身心健康和綜合素質等方面的成長進行了解和談心談話。
通過“聲樂課程思政”的目標、內容,課程評價三個過程進行完整的教學實踐研究,逐步建構、完善具備經驗性、開放性、發展性、延續性和傳遞性的聲樂課程體系。
(二)規范聲樂課程思政教學方案
踐行聲樂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應該逐步規范教案,比如:在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教學設計中,要充分結合學生的學習能力起點的學習特點進行設計。比起單一的講授法,現在的學生比較容易被視頻類教學資料吸引,教師應該引導學生一起觀看紅色經典歌劇、愛國主義精神電影片段。
踐行聲樂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必須將思政教育融入聲樂課程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培養、引導學生在專業學習過程中自覺地探索、掌握每個教學階段所蘊涵的思政元素的意識;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知識點、技能點中都能發現、領會思政教育的意義;在主動學習和潛移默化中實現思政教育對專業教學的推動、提升、完善。在構建聲樂課程思政教學體系的過程中,必須長期選用思想性、藝術性較高的優秀歌曲進行演唱教學,在教學中指導學生認識中國共產黨堅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3]的初心和使命。
踐行聲樂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是對原有課程體系的改革創新,在實踐過程中要不斷完善專業課程中的文化傳承與價值引導,要合理制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案。對教學內容及方法的實施要定期收集數據進行定性研究,形成課程模式,做到理論聯系實際,不斷調整、提高。定期舉行聲樂思政音樂會,由外及內形成立體的教學模式,將建構聲樂課程思政教學的具體環節、具體步驟、具體方法落實落細。
(三)構建聲樂課程思政長效評價機制
建構聲樂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必須建立長效評價機制,對教學質量、成果的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要與延伸性評價結合起來,將學生畢業、擇業、就業等綜合情況納入課程評價體系;建立與畢業學生的交流平臺和回饋機制,通過對學生謀職、就職以及職業發展、變化來衡量、檢驗課程教學的真實效果,避免形式主義的投機行為,激勵教師揚長避短,針對問題不斷調適、創新、完善課程體系,不斷提升自身專業素養及思政育人能力,言傳身教,讓“學藝德為先,學藝先做人”的理念貫穿教職生涯,深入到每一位學生的心里,成為學生未來成長中的優秀“基因”。
參考文獻:
[1]人民日報.彭剛:課程與思政當“如鹽在水”.[EB/OL], https://news.tsinghua.edu.cn/info/1013/76843.htm.
[2]張志公.張志公自選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
[3]李姝婧、康秀云.在應對重大疫情中彰顯黨的初心使命[J].人民論壇.2020,1.96-97.
基金項目:“云南師范大學2019本科教學聲樂(4)課程思政”資助。
作者簡介:沈靜(1974.9-),女,漢族,云南昆明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音樂教育、聲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