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你好!
我們是一家私人小型建筑公司,一員工在工地上施工時被方料砸在頭上,安全帽被砸碎,導致頭部受傷,送醫搶救無效于次日死亡。建筑公司僅為員工在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投保了團體意外傷害保險,事故發生后,該員工家屬已獲賠保險金10萬元。由于公司沒有給員工繳納工傷保險,依據《工傷保險條例》規定,職工因工死亡,其近親屬喪葬補助金、供養親屬撫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補助金近百萬元都由公司賠償。但公司主張從賠償款中扣除10 萬元的意外傷害保險金,請問公司可以這樣做嗎?
易安網友
易安網友,你好!
首先,《工傷保險條例》第二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基金會、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組織和有雇工的個體工商戶(以下稱‘用人單位’)應當依照本條例規定參加工傷保險,為本單位全部職工或者雇工(以下稱‘職工’)繳納工傷保險費。”
據此,為員工繳納工傷保險,是用人單位的法定義務。
《建筑法》第四十八條規定,建筑施工企業應當依法為職工參加工傷保險繳納工傷保險費。鼓勵企業為從事危險作業的職工辦理意外傷害保險,支付保險費。即為職工繳納工傷保險系建筑施工企業的法定義務,而為從事危險工作的職工辦理意外傷害保險為倡導性規定,不具有強制性。法律鼓勵施工企業為從事危險工作的職工辦理意外傷害保險的目的在于為職工提供更多的保障,但并不免除施工企業為職工繳納工傷保險的法定義務,如施工企業可以通過為職工辦理意外傷害保險獲賠的保險金抵銷其對員工的賠償責任,則相當于施工企業可以通過為職工辦理意外傷害保險而免除繳納工傷保險的法定義務,顯然與《建筑法》第四十八條規定的立法目的相違背。
其次,從意外傷害險的屬性分析。團體意外傷害保險并非雇主責任險,該人身保險的受益人一般為被保險人或其指定的人。《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第三十九條規定,人身保險的受益人由被保險人或者投保人指定。投保人指定受益人時須經被保險人同意。投保人為與其有勞動關系的勞動者投保人身保險,不得指定被保險人及其近親屬以外的人為受益人。該條的立法本意在于,雇主和勞動者通常處于不平等狀態,雇主在為勞動者投保意外傷害險時,可能會利用自身的強勢地位將受益人指定為雇主,該行為勢必損害處于弱勢地位的勞動者合法權益,故該條明確雇主為勞動者投保人身保險時,受益人只能是被保險人及其近親屬。如果施工單位為員工投保意外傷害險后可以直接在賠償款中扣除該保險金,施工單位即成為實質意義上的受益人,有違本條立法本旨。
公司作為投保人為員工購買團體意外險,該人身保險的受益人為員工,員工死亡后,其繼承人有權繼承該意外傷害保險金。即便公司為員工投保意外傷害險的主觀目的在于減輕自己的賠償責任,但意外傷害險系人身險而非責任財產險,公司如要減輕用工風險,應當依法為員工繳納工傷保險或購買雇主責任險,而非通過辦理團體人身意外傷害險的方式替代強制性保險的投保義務。
其三,意外傷害保險的被保險人有權獲得雙重賠償。《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第四十六條規定,被保險人因第三者的行為而發生死亡、傷殘或者疾病等保險事故的,保險人向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給付保險金后,不享有向第三者追償的權利,但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仍有權向第三者請求賠償。根據該條規定,由于被保險人的生命、健康遭到損害,其損失無法用金錢衡量或彌補,被保險人或受益人可獲得雙重賠償,此時不適用財產保險中的損失填補原則。該員工在工作中受傷后死亡,其繼承人有權依據意外傷害保險向保險公司主張保險金,也有權請求公司承擔工傷保險責任。但保險公司給付保險金后,不享有向建筑公司的追償權。換言之,人身意外傷害保險金和人身損害死亡賠償金均歸屬于死亡員工的繼承人所有,投保人建筑公司不享有任何權益,更無權主張從賠償款中扣除10 萬元的意外傷害保險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