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春
摘要:興趣永遠是學生對于知識進行全面學習的首要法寶。所以教師在課程中需要能夠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手段,讓其開展得更加符合學生的興趣,以興趣為開展高效美術課堂的秘訣,引導學生不斷地學習。
關鍵詞:初中美術;學習興趣;提升策略
初中美術課程的教學與任課教師對學生美術學科方面學習興趣的培養是離不開的,在素質教育改革的教育背景下,家長和學校越來越重視教學的質量和水平。所以任課教師在教學水平上就應該有所提高。為了使課堂教學效果更加明顯,任課教師應該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通過不斷完善教學方式,可以找出更加符合學生成長的方式,才可以做到初中美術激趣課堂的開展,也能夠提高課程開展的質量,提高課堂教育的實際效果。與此同時,任課教師還應該摒棄以往教學理念,跳出固定思維教學的束縛和舒適圈,大膽采取新的教學方式、教學理念等授課,為尋找更為合適、有效的教學道理奠定良好的條件支持。這樣,學生就會在一個全新的體系之下學習,就會重新喚醒學生對于美術的熱愛和喜悅,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一、小組合作學習,組織小組競賽
在初中課程安排中,初中美術一直處于一個尷尬的地位。教師和學生的重心一直都是學習成績的提升,所以學生的美術學習才被邊緣化。但是現在隨著教育思想的不斷變化,人們對于人才的定義不斷提升,對于美術課程所能夠發揮出來的價值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教師需要從每一個學生入手,將學生劃分為小組合作學習,并且組織小組進行競賽,來贏得學生的重視和競爭欲望,進一步提升美術在于學生心目中的地位,為激發初中生美術學習興趣提供良好的條件支持。
例如,教師可以對學生開展“小伙伴”主題活動,首先任課教師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小組,要求學生在小組之中相互合作、共同學習,共同完成教師所布置的任務。隨即,任課教師要求學生在小組之中進行小組競賽,要求學生在競賽之中積極搶答,搶答正確的小組就可以贏得獎勵。如今天我們學習到哪些內容呢?在小組競賽的作用下,每個學生都十分積極主動。這樣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不僅僅讓學生學習誒書知識,也讓學生能夠在課程中不斷提高自身的集體意識,真正意義上實現了一舉多得的教育理念。
二、創設教學情境,吸引學生注意
當前美術課程存在著學生對于美術內容的注意力渙散,并不能在講解知識的時候與學生開展正向交流互動,導致學生對美術內容的知識掌握不扎實,不牢固,這些都嚴重阻礙美術課堂教學任務的進行。因此,教師可以采取創設教學情境的方法授課,來使得美術教學從抽象變得具體,讓學生的思緒逐漸引導回對于知識的學習當中,進而通過情景當中的內容提高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
如當教師在對學生講解有關設計方面的知識時,可以為學生播放一段服裝設計獲獎的新聞,學生看完之后問: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們這節課要來學習什么嘛?以校園中出現的問題為切入點,展開討論由此導入課題。學生們紛紛說道:“學習服裝設計,鑒賞服裝。”那么,在現實中,大家都見過哪些美麗的服飾呢?它們有哪些共同點呢?有的學生說道:“它們的共同點就是創新,可以讓人眼前一亮。”通過對學生裝的設計制作活動,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學生的情感,以及發現美、創造美的愿望。
三、構建愉快課堂,提升學習參與
愉快課堂是學生追求的學習天堂。愉快的課堂教學方式不但可以啟發學生,并且可以在一種輕松愉快地學習氣氛之中引導學生進行自覺的學習,而且能夠激起學生們的求知愿景,促使他們在班級之中形成濃厚的學習氣氛,對于提升學生的學習參與感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因此,教師要有意識構建愉快課堂,來提升學生的學習參與程度。
當教師帶領學生參加“描繪我們的校園”為例,首先任課教師帶領學生進行熱身運動,要求學生圍繞校園跑一圈,觀察校園的建筑物和景色,方便學生描繪校園。隨即,教師可以將學校的風景宣傳片為學生展示出來,通過視頻與音樂的雙重加持。讓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本節課程的內容,這時學生自由體會,選擇自己所喜愛的校園一角。通過有趣的課堂導入,很容易帶領學生進入到繪畫的世界中,領略到校園的獨特魅力。這樣,學生能夠更加全面地認識到校園風景的獨特魅力,并且進行對于文章內容的取景構圖,進一步加強學生的審美修養和審美能力的提高。
總而言之,在當前美術教學中,仍然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沒有擺正思想,認為美術只是一門無關緊要的副科,學習興趣普遍不高。在這一前提下,教師更應該引起相應的注意,對于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行為等進行注意和糾正,還要對于自身教學方式進行創新和改革,從而改變學生對于美術學科的看法,贏得學生對于美術學習的重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藝術細胞,提升學生的個人修為。除外,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絕對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任務,任課教師需要通過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來設計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來改善這一點。
參考文獻:
[1]鄔偉吉,張聰榮.興趣教學法在美術教學中的重要性和應用性[J].美與時代(下),2011(4):125-126.
[2]顏賢軍,常艷麗.興趣教學法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6(9):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