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恩妍
(寧波職業技術學院 浙江 寧波 315800)
紅色文化資源是指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以“革命”為精神內核與價值取向,形成于新民主主義時期,豐富發展于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的一種人文資源,其包括物質文化資源和非物質文化資源兩種。課程思政是指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為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的育人格局,使各類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同向同行,從而形成協同效應的一種綜合性教育理念,也是在國家大力提倡提升當代大學生整體思想政治修養的基礎上出現的一種新型教育模式。積極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課程思政教育,對于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來說具有重要意義。
紅色文化資源融入課程思政教育,能夠為高校實施課程思政提供優質資源。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革命傳統教育是紅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將革命傳統教育融入高校課程思政教育可以豐富課程思政教育的內容。我國在漫長的革命斗爭中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傳統,將優秀的革命傳統應用于課程思政教育可以促使當代大學生積極學習革命精神,弘揚紅色文化。其次,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課程思政有利于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紅色文化資源是一種強大的精神武器,它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馬克思主義理論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在革命戰爭年代,廣大的共產黨員之所以能夠做到面對強敵不后退,面對艱難險阻不自哀,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擁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相信眼前的困境都是暫時的,中國必將取得革命戰爭的勝利,中國人民必將重新屹立于世界之巔。雖然我國現在處于和平年代,但是大學生作為祖國的未來依然需要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在理想信念的指引下成長為祖國的棟梁之材。[1]
高校開展課程思政教育的目標是提升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修養,促進大學生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的健康發展,而紅色文化資源中蘊含的無私奉獻、舍己為公等精神有利于實現課程思政教育的價值目標。首先,我國在革命戰爭時期物質資源匱乏,難以保證每個人都“衣食無憂”,共產黨員在如此艱難的條件下依然堅持“不拿群眾一針一線”。在紅軍長征期間,他們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互相幫扶、面對缺衣少食的狀況互相謙讓,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凝聚為了紅色文化資源的內涵,高校在進行課程思政教育的過程中融入紅色文化資源有助于提升當代大學生的精神境界。其次,紅色文化資源中有大量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們身上體現出的舍己為人精神也值得每位大學生學習。
思政教育是我國高校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長久以來,由于高校不重視創新授課方法,造成很多大學生對思政教育存在偏見,不愿意主動接觸思想政治知識。紅色文化資源中有著豐富的內容,積極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課程思政教育可以增強課程思政教育的實效性。首先,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具有很強的可塑性,高校積極進行課程思政教育就是為了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從而成長為社會需要的人才,但是學生在接觸新知識的過程中總會存在疑問,此時就需要教師通過講解案例的方式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例如,“最可愛的人”之一的邱少云,他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為了不暴露位置放棄自救,任憑烈火蔓延全身,最后壯烈犧牲。其次,在課程思政教育中融入紅色文化資源有利于強化我國的道路自信。[2]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而我國的道路是在總結革命、建設、改革經驗的基礎上確立的。高校在進行課程思政教育的過程中融入紅色文化資源有利于學生充分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內涵及科學性。
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時代新人”的概念,這一概念的出現為高校提出了新的育人目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我國思政教育的發展。培育時代新人首先是指培育具有愛國主義情懷的人。[3]雖然我國現階段處于和平發展時期,廣大的人民群眾不需要在“戰火紛飛”中生活,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高枕無憂,而是需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識。當前國際關系錯綜復雜,稍有不慎就會產生摩擦,只有擁有強大的實力才能在國際社會中爭得一席之地,贏得全球人民的尊重與敬仰,所以新時代的青年人應該樹立愛國主義情懷,積極投身于建設祖國的偉大事業中。其次,時代新人需要具備強烈的責任擔當意識。“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范仲淹對人民大眾以及君王的責任感;“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是岳飛的國家責任感,而當代青年人也需要對國家、對社會有強烈的責任擔當意識。
我國正處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發展時期,無論是國家還是社會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當今大學生在思想、價值觀念等方面也發生了變化。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高校進行課程思政教育以及紅色文化資源教育都面臨著新的挑戰。首先,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我國進入了5G時代,5G為人們帶來了更加快捷的傳輸速度以及更加穩定的傳輸信號,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效率,但是與此同時,各種不法信息也得到了快速傳播,侵蝕大學生的精神以及心理健康。其次,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我國的經濟實力大大增強,人們認識到了物質生活的重要作用。追求更高的生活質量是每個人應有的權利,但是很多人過于重視物質生活而忽略了精神生活,致使社會上出現了唯利是圖、拜金主義、金錢至上等各種不良行為以及思想,這些錯誤傾向影響了大學生的價值觀,導致學生之間出現盲目攀比的現象。社會環境復雜多變,大學生尚未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以及是非觀難以抵擋生活中各種不良風氣的影響,高校的課程思政教育以及紅色文化教育應當致力于提升學生的精神文化水平以及辨別是非能力。
在新時代下,高校應當積極融入紅色資源文化以強化課程思政教育,順應時代發展潮流。首先,融入紅色文化資源可以革新思政教學方法。高校無論是在傳統的思政教育中還是在課程思政模式下都主要是通過講解理論知識的方式強化學生對思想政治知識的理解,這雖然有助于學生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的思政知識,但是不利于強化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高校在課程思政教育中融入紅色資源文化可以帶來大量的案例,通過案例講解的方式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強化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其次,融入紅色資源文化可以增強課程思政教育的感染力。與單純的文字教育相比,真實的事例往往更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我國在革命戰爭年代出現了一批英勇無畏的英雄,將這些英雄案例以視頻或者主題教育的形式引入課程思政教學中有利于強化課程思政教育的感染力。[4]
高校在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課程思政建設的過程中開設了相關的紅色文化資源思政選修課程。在大學階段,課堂教育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高校開設紅色文化資源思政選修課程有助于提升學生對紅色文化資源的認知,同時學生通過選修該課程可以進一步了解我國的革命、建設、改革事業。[5]例如,太行山是抗日民主根據地之一,在這里涌現了一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這些英雄人物的精神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太行人民,逐步形成了“太行精神”。長治學院作為太行山地區的高校之一在建設課程思政教育的過程中積極融入“太行精神”開設了“紅色文化教育”系列選修課,選修課的教學內容以太行山紅色文化資源為主,著重向學生介紹在抗日戰爭時期太行山人民的抗戰事跡以及重要的抗戰根據地,以此強化學生對“太行精神”的認同感,并且提升他們對太行紅色文化資源的關注度。
在校內開展紅色文化主題展覽活動是高校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課程思政教育的實踐之一。與傳統的課堂教育不同,主題展覽活動可以以文字、視頻、繪畫等形式向學生介紹相關的主題內容,高校在校內開展紅色文化主題展覽活動時通常采用文字+插圖的形式向學生介紹相關的紅色文化知識,通過這種方式既可以減少學生對填充式教育的反感,也可以增加學生紅色文化知識的儲量,進而在紅色文化教育的影響下主動提升自己的思想素養以及精神水平。例如,呂梁山作為革命戰爭的戰場之一擁有大量的紅色文化資源,如毛澤東東渡黃河紀念碑、蔡家崖紀念館等,而且在漫長的戰斗過程中呂梁山出現了一批革命英雄,馬烽、西戎先生將這些英雄事跡進行整理匯總編纂了《呂梁英雄傳》。呂梁學院作為呂梁山唯一的高校積極在校內舉辦呂梁山紅色文化主題展覽活動,以文字+插圖+視頻等形式介紹呂梁山的紅色文化資源,這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學生對呂梁山紅色文化資源的了解,有利于激發學生主動接觸、傳承紅色文化,進而提升自己的精神文明水平。
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課程思政教育要夯實理論基礎。首先,高校要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對課程思政教育事業的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大優勢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黨是最高的政治領導力量,高校在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課程思政教育時堅持黨的領導有助于學生理解黨的崇高地位,從而自覺維護黨的尊嚴;同時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課程思政教育是對紅色文化的傳承,可以在提升學生思想政治修養的同時將我國的紅色文化發揚光大,從而影響更多的人。其次,進一步實現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課程思政教育的理論創新。理論具有指導實踐的重大作用,積極進行理論創新可以在更大程度上促進二者的融合。而若想實現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課程思政教育的理論創新就需要著眼于以下兩點:一是從人的思想行為變化出發論證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課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二是從對人的教育角度出發,探索紅色文化資源對于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的重要作用。[6]
積極開發高校課程思政教育的紅色教育載體是促進紅色文化資源與課程思政教育融合的有效手段。首先,高校應當系統編寫紅色教材。教材是高校教師授課的主要依據,是課程建設的核心部分,同時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基礎,所以高校對大學生進行紅色教育時需要依托紅色教材。高校在編寫紅色教材時應當充分考慮大學生群體的特殊需求,選擇紅色文化中易于被大學生接受、能夠引起大學生學習興趣的部分,從而通過紅色文化教育提升大學生學習思政理論的興趣。其次,高校應當組織學生觀看紅色影片。與刻板的文字介紹相比,影片可以通過生動的畫面為人們講述真實的歷史故事,近些年來,各類紅色題材的影片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如《我和我的祖國》等,高校組織學生觀看紅色影片有助于加深學生對紅色文化的理解,從而自覺樹立崇高意識,發揚我國的紅色文化資源。
綜上所述,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課程思政教育中不僅有利于提升學生對思想政治知識的興趣,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豐富思政教育的內容,促進思政教育自身的發展,雖然目前為止這二者的融合水平較低,但是我們可以積極探索紅色文化資源融入課程思政的路徑,提升二者的融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