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芳
摘 要: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已經得到廣泛運用,各學科都在開展信息化教學,并取得了顯著效果。但在信息技術運用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予以解決。文章從語文課堂運用信息化教學的作用、語文課堂運用信息化教學存在的問題、語文課堂運用信息化教學的策略、利用信息技術優化語文教學的有效路徑等方面,對信息化教學在語文課堂中的運用進行探研,以提高信息技術的運用水平,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提升學生語文學科素養。
關鍵詞:語文教學;信息化教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教學質量;學科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36-0120-03
信息化教學為新時代語文教學模式的創新注入了“源頭活水”,優化了學習環境,創新了學習方式,豐富了教學資源,提高了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提升了學生語文學科素養。語文內涵豐富,學生如果在此階段不能較好地理解學習內容,語文學科的根基就會不牢,不利于未來的語文學習。在語文課堂中運用信息技術,開展信息化教學,能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打牢學生語文學習基礎。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對信息化教學在語文課堂中的運用進行探研。
一、語文課堂運用信息化教學的作用
1.增強學生理解能力
近幾年,語文課堂教學開始注重學生個人能力與素質的培養,并利用小組合作模式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然而,語文課堂教學中如果缺乏充足的教學資源,學生就無法在合作小組中相互探討,也難以理解課堂教學內容。信息化教學能夠為學生相互探討提供充足、豐富的學習資源,增強學生理解能力。
例如,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一文時,教師可以先組織學生齊聲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然后讓學生自主閱讀課文。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播放有關地球風景的視頻,再配以舒緩的音樂烘托氣氛。這樣的閱讀能讓學生沉浸在情境之中,閱讀效果會更好。在學生對文章內容有所了解后,教師可讓學生自行結組,了解并收集有關地球的相關信息,開展合作探究學習。比如,地球環境、地球資源、環境污染等。目前,在網絡信息中關于地球的話題最多的是污染問題,如環境污染、大氣污染以及海洋污染等。面對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國家開始著手進行全面治理。學生對這些信息有所了解后,既感到震驚,又感到欣慰。震驚的是地球已經“傷痕累累”,威脅到人類生活;欣慰的是國家已經開始全面治理,地球能得到有效的保護,環境會越來越好。教師可利用這些信息引導學生認識到地球只有一個,如果不保護地球,人類就會失去居住的家園,培養學生環保意識。語文課堂運用信息化教學,能提供大量的學習資源,讓學生獲取更多信息。
2.拓展學生想象空間
小學階段是學生想象力最為豐富的階段,學生可以通過想象上天入地,也可以通過想象理解課文內容,使得語文課堂教學具有無限可能。語文課堂運用信息化教學,能拓展學生想象空間,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
如《海底世界》是一篇科普知識類課文,課文通過生動有趣的語言介紹了海底奇異的景色和豐富的物產,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全文按總分總的結構分別介紹了海底景色的奇異和物產的豐富。在教學《海底世界》一文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播放視頻,讓學生在觀看視頻后說說給自己留下的印象。在學生發言后,教師可組織學生自行收集資料,以海洋為主題寫一篇作文,沒有任何限制與要求,給予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學生在作文中盡情發揮,寫了很多頗有想象力的作文。有的學生把自己想象成海洋中的一種生物,在作文之中寫下:自己隨著海洋一同漂流,在漂流過程中見到很多可愛的小魚,這些小魚圍著自己轉,與自己一同玩耍。學生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大膽想象,這樣的語文課堂教學,能有效培養學生的想象力,為學生語文學習夯實基礎。
3.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不應該讓學生在被動中學習知識和接受信息,而應該讓學生主動學習和獲取信息,這樣才能加深學生的印象。現代教育要求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讓學生做課堂學習的主人。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需要貫徹落實現代教育理念,做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通過開展信息化教學引導學生主動投入到語文知識的學習之中。
例如,在教學《橋》一文時,為了引導學生主動投入到學習中,達到書聲瑯瑯、讀讀寫寫、高潮迭起的效果。教師可采用信息化教學,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探究、悟情的過程中。為此,教師可通過信息技術設計這樣的視頻:天空電閃雷鳴,洪水滾滾而下,一個小村莊即將被洪水淹沒,四面八方全是洪水,只有一座可以逃出去的小橋。這座小橋對于村民而言就是生存的希望。然而,小橋很窄,并不能同時通過太多的人。這時,村黨支部書記挺身而出,組織村民有條不紊地通過小橋。學生觀看視頻時,會被這激動人心的場面所吸引,心里緊張,為村民捏一把汗。在接下來的課文學習過程中,會更加積極主動,學習熱情會更加高漲。
二、語文課堂運用信息化教學存在的問題
1.不重視信息技術的運用
雖然信息技術在教學中已經得到廣泛運用,教育部門也針對信息化教學提出諸多要求,強調將信息技術運用到各學科教學中。然而,部分教師對信息技術不認可,在教學中不重視信息技術的運用。尤其是在語文學科教學中,大部分語文教師都具有一定的教學經驗,一直采用傳統教學方式開展語文課堂教學,突然之間要求他們采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他們很難在短時間內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依舊采用傳統教學方式開展語文課堂教學。在這種教學方式下,學生學習被動,缺乏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低下。
2.信息技術運用方式單調
信息技術之所以在各方面能夠得到廣泛運用,是因為信息技術具有較大的優勢,在不同領域中能發揮重要作用。但自從語文教學開始運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以來,部分教師僅掌握一種信息技術的運用方式,沒能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這種單調的運用方式,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對教學效果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并不顯著,不足以支持語文教學的全面改革。長此以往,信息技術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價值還會減弱,不利于信息化教學的持續推廣和發展。
三、語文課堂運用信息化教學的策略
1.加強信息技術培訓力度
教師如果不重視信息技術的運用,就會對信息化教學產生抵觸情緒,阻礙信息化教學的發展。因此,學校應加強信息技術培訓力度,提高教師信息技術運用水平,以更好地適應信息化教學需要。例如,在教學《望廬山瀑布》這首古詩時,教材中僅有對詩句的解釋,教師如果按照傳統方式,根據教材講解詩句內容,學生可能無法準確理解《望廬山瀑布》的深刻含義。為此,學校可組織教師開展信息技術培訓活動,運用傳統教學方式與信息化教學分別開展《望廬山瀑布》的課堂教學,讓教師直觀了解信息技術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實用價值。教師對信息技術應用價值有所認識,對信息技術有所掌握,才能發自內心地認可信息技術,才能在課堂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在開展《望廬山瀑布》課堂教學時,教師就會提前收集有關廬山瀑布的視頻,讓學生直接觀察廬山瀑布的雄偉氣勢,目睹“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壯觀景象,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加深對詩句的理解。
2.調整信息技術運用方式
信息技術的運用方式較多,部分教師在實際應用中一直通過多媒體方式開展教學,對信息技術的其他功能一無所知,這樣就無法發揮出信息技術的全部功能,課堂教學效果也無法得到顯著提高。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開展信息化教學,教師就要適當調整信息技術的應用方式。例如,在教學《找春天》一文時,要開展信息化教學,教師就要提前制作有關春天的課件,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進行播放。這種方式只能加深學生對《找春天》一文內容的理解程度,而不能有效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為此,教師要深入探究信息技術的功能,利用學生對于信息技術比較熟悉的這一特點,在課堂教學中將知識的講解以問題的形式加以呈現。比如,可要求學生在網絡中收集春天的景物,描寫春天的詩詞或語句,并將收集到的內容發布到班級群組中。這樣,學生可自行發揮,在大量信息之中尋找春天的景物,描寫春天的詩詞或語句,培養動手動腦能力、分辨能力、收集和整理信息能力。
四、利用信息技術優化語文教學的有效路徑
1.趣味導入新課,激發學習興趣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新課改的要求,現代教育理念指出學生的學習興趣會轉化為學習的內驅力,這對于學生學習效果的提升非常有利。因此,語文教師要積極探索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信息技術集圖片、視頻和聲音等于一體,能活躍課堂氛圍,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導入新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讓學生一整節課都保持高漲的學習熱情。語文和學生的現實生活聯系比較緊密,其中有很多寫景、描寫小動物的文章,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來呈現相關景物或動物的圖片和視頻,在引出新課內容的同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師還可以圍繞課文主題搜索相關音樂,在課堂導入環節播放,以充滿童趣的方式來引出新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
2.創設教學情境,加深情感體驗
語文教學內容雖然比較通俗易懂,但是學生的生活經驗有限,經歷的事情比較少,在學習過程中難免會存在難以理解課文內涵、情感的情況。學生的情感體驗不足,這也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點。新課標要求教師不僅要注重知識的傳授,關注學生能力、素養的形成,同時還應該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將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融入教學目標體系中。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來創設真實的教學情境,以逼真的情境來感染學生,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比如,語文中有一些贊揚偉人和戰士的文章,這些偉人、戰士為了新中國的誕生作出了重要貢獻,甚至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在學習這類課文時,由于年代久遠,學生往往難以體會,難以生發出相應的情感。為此,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來創設教學情境,將故事發生的情境真實地呈現在學生的面前,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
3.引入課外資源,豐富學習內容
在語文教學中開展信息化教學,能引入豐富的教學資源,增加課堂教學容量,開闊學生知識視野,豐富學生知識儲備。在傳統教學模式中,學生接觸和學習的內容非常有限,難以滿足自身多樣化和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將信息技術應用到課堂教學中,教師就可以提前從互聯網中搜集各種各樣的教學資源,從中選擇優質的教學資源整合到自己的課件中,讓課件內容更加豐富。比如,教師可以將一些課文的寫作背景、作者的生平事跡等內容融入課堂教學中,以開闊學生視野,助力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課堂教學過程是動態的生成過程,教師雖然在課前做好了課堂預設,但在課堂教學中依然會出現一些不可預設的情況。比如,學生提出一些預設之外的問題等,對于這些課堂生成性資源,教師應該加以利用,及時從互聯網中獲取對應的知識內容,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
4.引入信息技術,突破教學重難點
語文教學中還有一些比較抽象的內容,比如一些科普類的文章,這些文章比較抽象,往往蘊含深奧的科學道理,對于學生來說學習難度比較大。為此,教師可以運用信息化教學來突破教學重難點。信息技術能夠使深奧的科學道理直觀化、生動化和形象化,降低學生理解難度,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從而達成教學目標。
綜上所述,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開展信息化教學具有重要作用,能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為教師提供全新的教學平臺,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能強化學生合作意識,拓展學生想象空間,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積極開展信息化教學,努力提高信息技術的運用水平,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促進語文教學發展,提升學生語文學科素養。
參考文獻:
[1]張美英.淺析信息化教學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中學生作文指導,2019(29).
[2]梁紅.小學語文信息化教學策略研究[J].中小學電教,2020(12).
[3]段霞.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信息化教學[J].陜西教育,2020(09).
[4]馬小強.小學語文信息化教學存在的誤區與優化方法[J].山西教育,2020(06).
[5]周露芳.課程信息化教學混合模式的建構與實施探索——以《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課程為例[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0(03).
[6]劉新.小學語文教學中信息化教學技巧的運用探討[J].天津教育,2020(03).
[7]范貞卿.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江西教育,2018(24).
Explorati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aching in Chinese Classroom
Tang Fang
(School of Education, Sha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Xi'an? 710021, China)
Abstrac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all disciplines are carrying out information-based teaching and have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hich need to be solved.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aching in Chinese classroom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role of information teaching in Chinese classroom,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aching in Chinese classroom, the strategies of using information teaching in Chinese classroom, and the effective path of 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optimize Chinese teaching, so as to improve the application leve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and quality of Chinese teaching, and improve students' Chinese subject competence.
Key words: Chinese teaching; information teaching;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efficiency; teaching quality; subject competence